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3-03-26 18:43王延春
参花(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保护方式展馆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盛,国家强盛、民族强盛才有基础。纵观历史长河,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有繁荣璀璨的文化。因此,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始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的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文明的崛起,其背后都有积淀厚重的文化作支撑。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众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同等重要,二者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更不可厚此薄彼,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反映着伟大的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发展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中华各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覆盖面广,饮食、民俗、音乐、文学,等等,门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缩影,其发展过程印证着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部分,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基础不断发生着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够传承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VR虚拟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兴起,非遗数字化保护也逐渐被提上日程。非遗数字化保护是以当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为基础,主要依靠数据采集、存储、数据库构建为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的非遗保护方式。通过对数据采集、存储、数据库构建,三维扫描技术、动画技术、VR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实现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存储,VR虛拟展示等,达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因此,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逐渐成为当代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手段。

一、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手段

(一)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

1.数据采集存储标准的制定

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统的保护方式相比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非遗资源采集问题。这里面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哪些非遗资源是需要采集的,哪些是不需要采集的,这就是采集要抓住重点;另一方面是采集数据资源的时候遵循什么标准或规范,比如照片像素、大小方面的规定,视频存储格式、清晰度的规定,以及文本采用何种格式编辑保存等诸多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按主观的想法采集的数据,要么内容不符合数字化保护重点,要么采集的数据达不到相关的格式、清晰度的标准。非遗资源数据采集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数字化保护的开展。因此,要特别重视非遗资源采集标准的制定。随着非遗数字化保护不断提上日程,我国各地不断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国家级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启动后,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数据采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指导标准,这对各地实现非遗资源数据采集标准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高清摄像技术的应用

非遗资源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进行数据采集、数字化保护,专业高清摄像设备是重要的设备,高清摄像技术是近几年随着高清摄像设备出现而常用的非遗音视频采集记录手段,这一技术对非遗实现数字化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清摄像按确定的目标非遗保护项目进行拍摄,获取其技艺制作过程、民俗活动或传承开展活动的动态视频或静态影像,按规定的存储格式、清晰度、像素大小进行保存。不仅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抢救性记录与保存,而且为以后进一步开展传承、保护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同时,为宣传非遗资源,实现文化遗产共享迈出了重要一步,有了高清摄像技术的支持,海量的非遗数据资源才能被存储到数据库中,非遗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实现。

3.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

三维扫描是指集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主要用于对物体空间外形、结构及色彩进行扫描,以获得物体表面的空间坐标。三维扫描技术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将实物的立体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数字信号,为实物数字化提供了相当方便快捷的手段。三维扫描技术采用远红外或激光能实现非接触测量,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三维扫描仪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的立体测量技术,因其测量速度快、精度高,非接触,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近年来,这项技术不断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这项技术使一些消失的文化遗产制品的结构、外观等能够立体展示出来,而且数据采集后,还能实现互动模式,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体验文化遗产的博大,能够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提高非遗保护意识。

(二)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非遗资源数据库就是存放非遗资源数据的仓库,存储容量很大。但是数据库虽然有着现实中仓库的功能,它并不是随意地将数据进行存放,是有一定规则的,否则查询的效率会很低。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工作的开展依赖于所拥有的大量基础数据。

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最为基础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各种非遗资源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数据采集,然后将所采集的数据按一定的逻辑语言进行加工处理并分类存储。一般而言,非遗资源数据库分类存储的标准按非遗项目十大分类、四级名录“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公布体系等进行分类存储,然后按照数据存储、查询设计的关键字节等查询逻辑关系,实现快速查询、读取所需信息,并制作可视化检索界面,最终实现快速搜索、浏览、下载、共享等服务。

(三)数字展示与传播技术

非遗展馆是进行非遗项目宣传展示、非遗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非遗数字化逐步实施后,非遗展馆有了巨大的变化,非遗展馆充分运用非遗资源数字化成果,现代VR虚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诸多技术,改变了传统非遗展馆缺乏趣味性、单调的局面。非遗项目运用VR技术,完全实现了互动性、动态性三维效果,体验者只需戴上虚拟现实的头盔显示器,不仅能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而且能够有视、听、嗅等各种直观的感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这极大地改变了非遗展馆“静”的困境,使非遗展馆拥有了“动”“活”的特性。非遗展馆数字化,促进了群众参与互动,提高了群众对非遗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首先,非遗保护快速发展,进行数字化保护是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拥有世界最多的非遗资源,这不仅是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台阶,而且也是我们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促进文旅融合大发展的坚强依靠,但是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第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不断发展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非遗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转变,致使许多非遗项目,特别是短期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濒临消失的险境;第二,文旅融合过程中,对非遗资源过度商业化开发,许多非遗项目被人为改变,融合现代国内外文化元素,原本非遗项目面貌发生极大改变,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遗产内涵荡然无存,致使非遗资源丧失本真性的问题。

其次,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需要。非遗保护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因此要不断创新,探索新的保护方式和途径。既要采用传统保护方式,也要用现代数字化保护方式,才能实现全面立体式的非遗保护模式。与传统保护方式相比较而言,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进行保护,具有以下诸多优点。第一,非遗资源采集的数据存储更灵活、便捷;第二,非遗传播与共享更加方便;第三,与传统保护方式所产生的资料采用的存储方法相比,数字化保护能够满足存储海量资料的要求;第四,能够更加便捷、直观、有效地助力非遗展馆、宣传展示活动。总而言之,非遗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是非遗保护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最终选择,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已经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对全面深度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二)可行性

首先,非遗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是非遗保护本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演变传承下来的活态文化遗产,其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三個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非遗本身是人类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技艺、民俗活动等,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随着赖以存在的时空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非遗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身授方式传承,而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与被传承人有着文化程度、各类习俗等思想的不同,进而口传身授某一非遗的过程中所传达的内涵会产生变化;第三,非遗目前所采取的认定方式基本以官方认定为主,而官方认定与传承人自认之间的差异性也会影响非遗的演变发展,特别是在官方认定为主之下,为了使某一非遗实现认定目标,传承过程中会使非遗具有某种导向性的演变。数字化技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其应用于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上述三个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对非遗本真性记录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符合非遗保护力求本真性原则的发展规律。

其次,非遗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所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数字化保护被广泛接受。数字化技术虽然在当代有了极大的发展,但非遗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深度、广度均不够,以最基本的数字化保护的目标方面数据库建设来看,其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不仅能够储存非遗的相关信息资料,还可以通过建立可视化界面、公共文化云平台向公众展示非遗、共享非遗,扩大非遗的宣传、传播范围,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效用,能够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还不够普及,许多地方仅停留在数据采集存储阶段,没有实现非遗数据资源共享、没有建立可视化数据库查询系统。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这项工作直接依赖于数字化保护,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是非遗保护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手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门技术,还要熟练运用这门技术,助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措施

(一)提升宣传的深度、广度,增强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第一,非遗保护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重要事业,各级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要全面参与,充分运用现代媒体,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手段,对非遗进行宣传、报道,加强非遗宣传的深度与广度,使群众深入了解身边的非遗,增强其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第二,当下文旅融合背景之下,非遗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品质。非遗宣传要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建立非遗体验馆、展示馆、非遗展厅,以及展演等举措,进一步扩大非遗宣传力度,群众参与度,将非遗数字化成果以展览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得以前摸不到、看不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可以看得到、摸得着,能够切实感受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非遗展馆的出现,对非遗宣传展示、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化保护开展后,传统非遗展馆有了质的飞跃,使许多非遗项目都“活”起来了,展示得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深度,群众乐于参与非遗项目体验,非遗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进一步完备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非遗数字化作为新兴的保护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之后,通过互联网实现非遗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对各类非遗资源数据采录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和应有的尊重,音视频资料无限制地转载、刊发,造成了许多问题。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已经阻碍了非遗资源的共享、分享。对此,需要加快非遗数字化保护后成果等方面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关立法。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各级非遗保护部门,特别是各级非遗保护中心、保护单位,应招聘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部门,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和基层非遗保护部门业务指导工作。

第二,加强非遗保护专业开设。高等教育学校应增设非遗保护专业、非遗数字化保护专业。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整合师资力量、专业设备等各类资源在重点高校开设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专业。另外,相关教师团队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非遗保护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这里面不仅需要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团队,还需要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客座教授的形式开展授课,在其传承场所研学,只有这样才能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加强国外数字化技术交流、培训工作。非遗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应加强与国外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交流、学习。在经费方面,可以尝试设置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数字化保护技术;一部分可与国外数字化保护研究具有较高水平的高校进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的水平。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字化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非遗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所禀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是传统保护方式所不及的,它为非遗保护开拓了全新的领域,解决了非遗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使我们身边的非遗完美地融合到现代科技生活中。

(作者简介:王延春,女,本科,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保护方式展馆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浅析农业植物品种保护方式的推广
农业环境问题与保护方式探究
浅析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保护的方式及局限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