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创作的原则及路径

2023-03-26 14:24康磊
参花(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编导要素舞蹈

舞蹈是借助演员肢体动作完成抽象情感具象传达的艺术形式。越是优秀的舞蹈作品,越能够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舞蹈美学有效传播。而优秀舞蹈艺术作品诞生,往往都离不开舞蹈编导的扎实创作能力。所以,为在新时期背景下创作出真正意义上满足时代与受众审美需求的舞蹈艺术作品,笔者将针对舞蹈编导创作的要素、原则、方法等深入探讨,一方面使舞蹈艺术受众深受熏陶,另一方面使舞蹈編导创作不断创新并完善,为舞蹈艺术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一、舞蹈编导创作的核心要素

(一)舞蹈动作

舞蹈编导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即为舞蹈动作。鉴于此,舞蹈编导要创作各种类型舞蹈作品,就必须拥有扎实的舞蹈创作基本功,精准掌握不同舞蹈动作的内涵与思想,挖掘不同类型舞蹈动作间的隐性联系,巧妙地思考舞蹈动作融会形式。而后,以突出独特舞蹈艺术风格为目的,设计极具个性及美感的舞蹈作品。[1]细化而言,舞蹈编导收集、汇总、利用舞蹈动作素材,找出与想表达主题、故事情节相契合的舞蹈动作,融入个人艺术构思,实效挖掘舞蹈动作感染力,可以使舞蹈动作反映个性特质。高水平的舞蹈编导,还应多方面捕捉可以运用在舞蹈创作过程的多样素材,结合舞台表演要求,灵活筛选创作素材,突出舞蹈编导创造性、实验性,丰富受众舞蹈审美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舞蹈艺术拥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影响力,可以将言语无法概括的思想借助肢体艺术动作进行诠释。所以,为进一步增强舞蹈艺术感染力,舞蹈编导必须善于观察生活,锻炼自身观察能力,从看似简单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提取舞蹈动作,与艺术表达形成呼应。[2]唯有如此,舞蹈编导创作才可以真正贴近受众,反映隐藏情感,积极传承我国传统舞蹈文化,实现传统舞蹈文化与现代舞蹈文化有效衔接,促进舞蹈创作艺术进一步发展。

(二)艺术构思

舞蹈创作离不开舞蹈编导,舞蹈编导创作水平提升离不开真实且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所以,除了舞蹈动作这一舞蹈编导创作基本元素,舞蹈编导个人生活经验亦是其创编舞蹈作品的主要源泉。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就必须正确且深刻地认知舞蹈作品应体现调性,继而确定创作抒情方向抑或叙述方向、技巧方向,致力于挖掘舞蹈作品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特定渠道表现其内心变化,打造动人、立体的舞蹈人物形象,便于受众理解人物行为,不感突兀。[3]舞蹈编导塑造舞蹈人物形象时,通过特意设计的面部表情、站姿、动作等托举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凸显舞蹈作品主题性。当然,除此以外,舞蹈编导还可以以故事情节为推进,将矛盾冲突突出的故事情节作为舞蹈艺术构思核心,为人物形象塑造添砖加瓦,体现舞蹈编导创作的创新性与丰富性。久而久之,舞蹈编导创作能力不断提升,不但可以巧妙引用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素材、历史故事素材,还可以自主创作新的故事,根据实际舞蹈节目表现需要,灵活裁剪多种素材,将舞蹈动作与艺术构思有机整合,丰富舞蹈艺术作品编创内涵。

(三)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是组成舞蹈作品的关键部分,生动、直观的舞蹈构图可以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顺畅,也可以更好地拉近舞蹈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使舞蹈作品呈现出意料外的演出效果,这是现代舞蹈创作最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因此,为合理强化舞蹈作品艺术性,改善受众审美体验,舞蹈编导要在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关注并重视演出舞台的空间、舞美以及演员演出水平,从全局出发,设计符合舞台空间也契合舞蹈演绎主题的舞蹈动作,将多个静止舞蹈造型变得动态,既揭示舞蹈作品深层内涵,又将空间、技法与时空艺术等融为一体。这样一来,随着舞蹈故事情节娓娓道来,观众一方面能欣赏到各种独特、优美的舞蹈画面,一方面可以收获不同以往的美学启悟,与舞蹈演员无形互动,烙印深刻的舞蹈印象。创新的同时不呆板,传播的同时不异化,展现立体化舞蹈构图,舞蹈编导必须全方位展现舞蹈艺术本身之美。也就是说,受到不同社会思潮、文化环境、艺术流派影响的舞蹈编导,要遵循“守正创新”原则,根据自己的审美观与创作理念,在创作时思考呈现个人艺术风格的舞蹈构图形式与方法,以此凸显舞蹈创作实践价值。西方舞蹈编导常使用讲究自然平衡的沟通理念,我国传统舞蹈编导惯于使用八角环绕中央的对称构图方法,现代舞蹈编导则是使用以传统舞蹈创作构图理念为基的多角度循环交替的舞蹈构图技巧。例如,“二龙戏珠”“龙凤成祥”等舞蹈构图,就是既保留传统舞蹈编导创作精髓,又一定程度体现新时代特征的舞蹈构图思路。

二、舞蹈编导创作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舞蹈编导创作过程所进行的创作资料检索、筛选、汇总,皆是为确保舞蹈动作创作适宜主题,精雕细琢。同时,使舞蹈动作可以从整体视角为舞蹈作品的意蕴、情境所服务。所以,从此角度探析舞蹈编导创作的原则,首先就是合理性原则。[4]舞蹈编导创作的各主要要素应合理搭配,相互贴合。特别是从舞蹈动作创新的角度出发,舞蹈编导切忌一味强调舞蹈动作的难度、技巧,而是要实事求是地使舞蹈动作与作品主题思想相符即可。如此一来,舞蹈演员才可以在自身实际能力范围内,不断探索舞蹈表演极限,兴趣多于压力,确保舞蹈演出过程各创作要素和谐统一呈现,舞蹈动作行云流水,舞蹈构图意蕴满满,实现舞蹈编导创作终极目标。

(二)融合性原则

在多种舞蹈创作要素融合层面下足功夫,科学利用各创作要素,便应遵循融合性原则。毕竟不少舞种都是在吸收融合的条件下,逐步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线,从而明确独特舞蹈风格。所以,将“融合”视作消除不同舞蹈创作要素间“壁垒”的主要力量,舞蹈编导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融合意识与融合技巧。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根据舞蹈表演实际要求,有目的地筛选创作要素,避免融合创新沦为形式化“拼盘”。[5]换言之,舞蹈编导对创作要素的利用有主次之分,有层次设计,占比较大的创作要素保留原舞种精髓,占比较小的创作要素发挥填充、点缀作用。久而久之,舞蹈编导遵循融合性原则,不断探索舞蹈创作要素整合利用的边界,还可以更好地厘清舞蹈创作要素应用方式,为舞蹈创作创新探明方向,提供保障。

(三)人本性原则

无论在哪一时期,舞蹈编导创作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唯有如此,舞蹈编导对各舞蹈创作要素的应用才可以有效且合理,创作过程始终保持应然初心。为使舞蹈编导通过舞蹈创作将内心的声音与想法化作舞蹈作品传达给受众,写下舞蹈的“无字之诗”,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要素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将创作要素看作情感传达与迸发的基本载体。为使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过程中考虑好舞蹈作品完整性,同时以收获受众有效共鸣为要,舞蹈编导应在利用各创作要素时换位思考,多站在观众的视角看待作品。如此处理,观众欣赏舞蹈作品也可以从舞蹈动作抑或舞蹈构图中读出一定的“言外之意”,将舞蹈作品鉴赏感受拉长,真正点燃舞蹈鉴赏热情。

三、新时期对舞蹈编导创作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舞蹈编导要对多种受众群体进行创作兼顾。在切实满足受众实际需求的同时,还要充满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无疑就要求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不但要对国内外的不同文化要素全面了解,从中筛选适宜的舞蹈创作要素,对符合需求的部分巧妙利用,还要舞蹈编导自身注重自我完善,在高素质的专业积淀下,创作出更多优质舞蹈作品,为受众留下恒久印象。

另外,在多元文化思潮及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舞蹈编导创作舞蹈作品还需注重及时创新。只是,此处的“创新”不是指简单地对舞蹈动作创新,或者舞蹈构图创新。而是要求舞蹈编导通过与时俱进转变自身创作观念,在不断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建立对舞蹈创作的新概念,对舞蹈编导创作重新界定。[6]所以,从此角度而言,这便要求舞蹈编导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新创作手法与新创作技巧的开发与利用,着眼于为舞蹈创作赋予新价值。

概而论之,舞蹈编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是舞蹈创作创新的必然,舞蹈编导创作创新是时代形势下舞蹈创作发展大势所趋。舞蹈编导要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蹈作品,除了要积极主动适应多元文化冲击外,还要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不断创新编创手法,打破传统的舞蹈创作理念禁锢,确保舞蹈创作充满独特性、时代性与新颖性。

四、舞蹈编导创新的路径

(一)强调综合文化修养提升

舞蹈创作不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在舞蹈编导创作过程中,通常都会大量涉及音乐、文学、历史等相关元素。这是因为舞蹈编导创作的舞蹈动作并非单纯的动作展示,而是具有一定思想主题的艺术化表达。所以,为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与受众审美变化需求的优秀舞蹈作品,舞蹈编导必须重视自身创作能力提升。简而言之,舞蹈编导除了要掌握舞蹈创作技巧与手法,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此为舞蹈创作积累、挖掘更多可用素材。如此一来,基于深厚的综合素养支撑,舞蹈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提质。[7]例如,王玫以曹禺所著的经典话剧《雷雨》为基础改编的现代舞《雷雨》,就是得益于王玫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其在设计现代舞《雷雨》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不单单将舞蹈动作展示放在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男性与女性成长过程的揭示,还将每一个配角人物的不同成长阶段都融入舞蹈动作设计,借助舞蹈动作与舞蹈构图,巧妙地将社会矛盾与人物矛盾生动诠释,实现文学与舞蹈深层结合,打造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

(二)培养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想象力與创造力是舞蹈编导创作舞蹈作品所必须的基本功,舞蹈编导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可以使舞蹈作品精彩纷呈,大放异彩,还可以使其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脱颖而出。在此,以《中国妈妈》为例,舞蹈编导在该作品中,无论是舞蹈动作设计还是舞蹈艺术构思,抑或是舞蹈构图编排,皆以基础之上的“创新”为要,选取适宜的素材形象化表现大时代背景下的爱与恨,对母爱进行了全面诠释,既植根于历史又植根于现实。即便是单从舞蹈语言来看,舞蹈编导对该作品的人物形象刻画也是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典型动作,多次反复,加深印象。例如,扮演母亲的演员一开始发现所保护孩子的真实身份时,是饱含愤怒情绪的,故有专门的握拳动作与身体后退动作。然后,才在情绪变化之后,再次伸手抱住孩子。这一看似简单的舞蹈语言,直接将犹豫与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舞蹈编导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为舞蹈编导创作提供保障。

(三)着力两个“共鸣”层次

新时期舞蹈编导创作若一味摒弃传统,只求创新,会导致舞蹈创作陷入异化形式主义,难引共鸣。为高效创作出能够引发受众共鸣的好舞蹈作品,舞蹈编导必须首先了解传统舞蹈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念,然后从传统舞蹈文化中提取精华,挖掘可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而对受众两个共鸣层次——社会文化共鸣、价值观共鸣深入分析,最后对舞蹈作品受众特征进行分析,在明晰受众审美需求变化基础上,灵活、生动地创作舞蹈作品,确保舞蹈作品情感力实效发挥。[8]例如,百花艺术团群舞《黄河女儿》,舞蹈编导通过塑造一群女性在黄河边面对沉重生活负担时沉闷压抑的情感氛围,对比她们觉醒以后兴奋激昂的精神氛围,借助舞蹈动作展示“无声胜有声”,便是从共鸣角度体现舞蹈创作的情感力量,将观众代入其中,余韵悠长。鉴于此,舞蹈编导创作舞蹈作品,必须重视情感力的运用,在舞蹈动作设计上倾注足够情感,为舞蹈作品创作的成功奠定基础。

(四)积极主动地观察和体验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艺术亦是如此。舞蹈动作就是对人生活化动作的艺术化处理。可以说,每一个舞蹈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生活基础。所以,舞蹈编导在今后的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更加用心认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细节中汲取舞蹈创作灵感,继而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如2007年登上春晚舞台的《进城》,就是以展现真实生活为主题的舞蹈作品。舞蹈编导在作品中没有刻意塑造伟岸英雄人物,而是将镜头对准农民工群体,舞蹈演员的服装与动作皆与生活中常见的农民工群体装扮与动作如出一辙,作品呈现过程中将农民工群体的质朴特质跃然眼前,观众跟随舞蹈演员动作,理解农民工群体的辛勤与乐观,还可以引发一定共鸣。

五、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的舞蹈编导要想创作出优秀且符合受众兴趣取向的舞蹈作品,必须科学把握时代精神,在舞蹈编导创作过程,想方设法使用多种适宜的艺术表现手法,确保舞蹈作品在是视觉层面、空间层面以及意境层面,皆呈现出真实感与流畅感,便于受众投入其中,引发共鸣,对舞蹈形象有新思悟。换言之,舞蹈编导创作不随意为之,亦不墨守成规,切实以迎合大多数受众欣赏兴趣为导,拓展受众舞蹈想象,助力舞蹈艺术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竹,李一凡.舞蹈编导创作要素及结构分析[J].戏剧之家,2022(19):142-144.

[2]吴燕.民族舞蹈编排的方法及原则探讨[J].艺术大观,2022(12):98-100.

[3]张霞.群舞之魂——论群众舞蹈艺术的创编策略[J].文化月刊,2022(01):121-123.

[4]帕巴泽仁.分析民族舞蹈编排原则与技巧[J].明日风尚,2022(02):25-28.

[5]穆玉琛.民族舞蹈编排原则以及技巧探析[J].尚舞,2021(23):92-93.

[6]马藤.论叙事性舞蹈作品中的创作原则[J].今古文创,2021(35):93-94.

[7]郭丽萍.美学视域下少儿舞蹈编创中的艺术原则[J].山西青年,2021(14):97-98.

[8]吴玫霖.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与对策[J].尚舞,2021(13):106-107.

(作者简介:康磊,女,本科,甘肃演艺集团敦煌艺术团,三级编导,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编导要素舞蹈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冰上舞蹈搭档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