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地域特色研究

2023-03-26 14:24吴晓云
参花(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襄阳古城特色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的过程中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城市品牌建设与其自身地域特色密不可分,公共艺术作为其载体也承载了重要的使命。近年来,我国对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古城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内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公共艺术研究。

我国各地目前兴起的大部分公共艺术因为缺乏地域性,没能展现自身地域特色,满足不了大多数民众对公共艺术审美的特殊需求。本文以襄阳古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研究为例,为历史名城公共艺术的特色形成与发展找到突破口,向世界传播历史名城之美,大力弘扬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推广城市品牌文化。

一、公共艺术结合地域特色的必要性探索

汉水是长江水系的重要支系,襄阳古城作为汉水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最终产生了不同的当地特色。

近年来,襄阳市政府为努力树立襄阳古城的城市品牌文化,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特色,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修复昭明台,对北街进行改造。合理规划设置古城公共艺术不仅能合理有效地保护城市遗迹,更能为城市发展添加一张可视觉化记忆的古城名片,成为政府打造古城文化品牌、塑造人文精神内涵的一项有效的手段。深化公众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视觉印象,可以为本地市民、游客群众和后人永久存留文化历史记忆。如何将襄阳城市特色文化融入襄阳的古城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如何找到这种历史与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成为今天摆在当代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公共艺术设计理念除了应具备充分满足大众心理、生理发展的要求或其审美、精神发展的实际需求,吸引普通大众亲身参与体验公共空间、创造更为优质完善的公共生活空间,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体验的核心功能要素之外,其更重要的思想内涵应是促进精神文明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华优秀地域文化的对外展示与传播交流。同时,立足于地方文化语境,以自身独特风格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其城市形象,也有利于推动襄阳特色文化魅力城市品牌建设。

二、襄阳古城区的地域特色及城市品牌定位

襄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文化发祥地之一。襄阳古城是襄阳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张重要的“名片”。

襄阳的古城建筑遗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汉水段中游,襄阳的古城建筑遗址约始建于西汉,三面环汉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襄阳古城遗址与昭明台、鼓楼、仲宣楼、护城河等多处历史名胜建筑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陽古城历史上共有过六座城门,即为震华门、临汉门、拱宸门、阳春门、西成门、文昌门。六门城楼高高耸立,四方角楼稳峙,有王粲楼、奎星楼、狮子楼等建筑点缀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与城墙建筑浑然一体,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建筑布局都如此和谐并完美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十分古朴典雅与雄伟并重的审美感受。襄阳古城遗址为全国目前保存完好的十大名古城遗迹之一。襄阳明清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与国内其他古城镇携手成立“中国十大古城镇联盟”等。2022年1月,襄阳古城景区入选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

北街坐落在襄阳襄城中心的鼓楼十字街之北。北连古城墙,南又接昭明台,长约860米,宽约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北街古城文化历史悠久,商周及两汉时期的古城已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唐宋时期的古城则甚为兴旺与繁华。虽明清古城曾历经沧桑饱受过战火,但古街道基本的位置至今仍没有变,1993年襄阳将北街建成一条仿古型商业文化步行街。2002年为进一步繁荣北街的经济,又对老街进行了再一次较全面的大规模维修升级改造。如今,襄阳北街步行街已成为襄阳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道。北街结合古城墙建造出了以鄂西北地区的仿明清时期风貌为主基调的大型建筑群,马头墙、飞檐斗拱错落有致,门窗花格古朴大方,是襄阳作为中国历史名城的几个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重要的城市品牌文化特色。

三、襄阳古城区公共艺术的现状

按类型划分,目前表现在古城区的各类公共艺术形式主要由各种公共的雕塑、装置艺术和其他广义上的公共艺术活动等几种形式组成。

从社会发展及现状而言,雕塑依然是中国最为常见的主要公共艺术形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品位,这些公益雕塑形式大多都以人文民俗、历史故事为主体创作题材,现已初步成为我国公共艺术形式中重要的历史文化样式载体。

为了可以同时有效满足大众行为艺术的文化参与感和市民公共生活精神文化的体验感,装置艺术的设计艺术形式也正一步步演变,成为同时具有文化交互性与社会公共需求的功能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大量情景化、互动性与强烈表现力的艺术装置创意,实现了艺术形式与观众心理体验的某种内在和紧密性联系。装置艺术为大众深入体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精神与创造智慧,极大限度地拓展丰富了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环境中的社会功能范畴与表现形式。

例如,在小北门下反映码头文化的这组雕塑《南船北马》中,马夫牵马,马背驮货,挑夫跟马,浓缩了当时的工作情景;工人卸货转运,掌柜与管家清点货物,则再现了当年古襄阳码头的景象。除了生动的形象外,为了增加互动性,管家手里的每一个算盘珠子都是可以拨动的。

立在单家大院旁边的《诫子书劝学》,背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弧形屏风,前景是教书老者教书的情景,严厉的私塾先生,憨厚、好学的莘莘学子,还有专门给拍摄者留下的凳子,互动性和戏剧感,让这里成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拍照打卡的地方。

而在无字碑旁边的雕塑《襄阳三绝》,则把襄阳的牛肉面、黄酒和大头菜端上了桌面。牛肉面馆前,店主正熟练地冒着面,游客也可以端碗面与雕塑食客同桌而食,这种情景戏剧化、互动的场景,让很多路人流连忘返。

随着艺术家对文化公共性概念的不断理解与运用,公共艺术表达的文化理念价值与表达形式等也就不断地在被丰富与完善。具有开放性的公共艺术活动,也即是公共艺术形式中艺术组织的方式之一。

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快襄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手襄城区委、区政府重磅推出“北街非遗文创市集”,龙凤书、锣鼓、歌舞等省级传统非遗表演轮流登场展演,民俗剪纸、木板年画、皮影、刺绣、手工银器等多种绝活儿技艺与非遗成果悉数亮相。重量级非遗传承人也亲临现场,让游客和居民能在襄阳古城近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文化和襄阳古城的特色夜经济。

四、襄阳古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传承与创新

城市品牌文化定位必须与其历史文化的精神气质结合起来,赋予其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目前存在公共艺术创作与城市文化融合度相对较弱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设计师要进一步调整古城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

(一)外显符号对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我国目前有较多城市往往因为城市定位不当,导致在塑造自己的品牌时游离不定或模仿他人,古城、古镇的文化图像符号逐渐趋同,出现文化风格、特色危机。古城图像符号的过度标准化和高度商品化,导致代表古城特色、个性的古城文化符号,逐渐削弱或接近消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襄阳古城文化也需要其不断探索、挖掘城市自身独有的地方特色,力求做到在全面继承古城丰富文化内涵底蕴的基础上,再创造出一种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图像符号。

收集或整理古城各处散落至今的各类传统建筑图形、图像等是重点,包括壁画、建筑彩绘、造像浮雕工艺中蕴含其中的各类图像文字或图案符号等,还有抽象的文化理念。难点之一即是如何重新提炼图像符号,并进行图像的再造型设计,最终塑造出独具个性的古城图像符号。

以绿影壁为例,绿影壁位于襄阳古城的东南,是明代的襄阳王府大门前修建的一个照壁,是中国古城现存的四大绿影壁之一。绿影壁高约7.6米,宽约为26.2米,厚近1.6米,系全仿木的结构,面阔3间,均用汉白玉镶边。中间刻“二龙戏珠”,左右两边各刻出巨龙飞舞着穿梭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内精雕小龙共计64条,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影壁造型十分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较为浑厚且豪放,生动流畅而气势雄伟,是在石刻中拥有极其珍贵研究价值意义的古代大型雕刻艺术品代表之一。

再如襄阳博物馆有一匹三国青铜马,该马是目前国内出土体型最大的青铜马,堪称“中华第一青铜马”。

襄阳的三国历史文化独特、丰富。辉煌的三国时期,给襄阳留下了一系列传奇故事;更为重要的是,三国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种精神传承,不可以直接挪用,需要留下历史文化脉络,符合当今主流价值和审美。当今审美取向已经相对较为多元化、符号化。容易被人们识别也是相当一段时间范围内,一直以来存在的最主要的评价及参考标准。传承需要符合其文化脉络,以对襄阳古城遗留的优秀传统历史图像资料的整理再创新再设计为出发点,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对襄阳古城中的主要历史物质类文化、非物质类文化及其他相关图像遗存进行研究。使古城图像符号更能体现古城的地域人文特色与鲜明个性,不仅能够有利于满足广大市民、游客等提出的更多的个性化旅游精神文化需求,还更期望它能够更加大力地推动襄阳古城品牌的进一步构建。

(二)古城历史风貌是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核心特征

一个城市的城市品牌只有传承其所固有的特色和个性,这样形成的定位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让古城自身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一个有韵味的独特文化品牌,才能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在设计实践中,往往都会逐渐受到古城当地文化积淀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设计本身是基于一种地域文化的创作,已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并越来越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推广一个城市品牌文化实质上是推广一座城市的精神。将古城历史风貌资源开发与公共艺术设计相结合,把古城与现代都市新文化、新媒体等多种业态形成有效的嫁接,对古城文化旅游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设计中不应局限于保护古城原状,而是可以继续赋予古城活力的新发展。例如,古城可以尝试加入智能互动、科技创新体验感的店铺、老字号快餐店等。对一些过去遗留下来,受历史环境影响或明显规划不大合理的建筑维修或者改建时,可逐步恢复其房屋原来的建筑风格,以确保充分地发挥襄阳古城的建筑特色。

(三)古城公共艺术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是重要的视觉因素

确定受众人群对于城市品牌文化推广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古城景区建设中作为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色彩因素,应该是设计者最为优先考虑的。将古城地域文化特征与合理搭配的环境色彩要素相结合进行设计,可以真正让初进入襄阳古城观光的游客,第一时间被其独特魅力所深深地感染。

1.功能色

进入古城的游客会有各种需求,各个路口都需要标识,不同的功能标识就会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加以区别,这样的设计不但要运用在路口指示标识上,而且更应该用于诸如景区指示路标、安全通道指示等。功能性色彩在古城设计时是应该优先考虑的。

2.主体色

在中国古城景观设计标准中的主体色通常是指各个主要古城景区外立面的主要颜色。一般来讲,像古城遗址这样一个具有较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环境,不适合大面积使用跳跃式的颜色,最好还是使用一些传统主色,结合当地主要明清古建筑的颜色来作为主要色调。为此,建筑设计师就可以选择通过增加主体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来达到协调烘托整个古城建筑的氛圍。

3.点缀色

点缀色主要指出现在古城街道比较小区域范围里的各种颜色,例如广告牌、氛围装饰等,一般作为点缀之色出现在古城装饰中,通常较为烦琐且难被控制。基于此,可以尝试通过标准化的处理方式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一座城市塑造品牌需要相当持久的时间。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成功打造,不可能单靠某些极具标志性意义或有典型性特点的设计,来独立完成任务,而是更要着眼于对整个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广泛深入有效的综合挖掘。要建立在对城市整体环境风貌的全面把握上,使得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与周围其他空间环境有较深层次的艺术对话。这种深度对话则需要建立在艺术设计者对城市历史文化特点深入了解研究,以及对各类艺术形式手段创造性灵活运用的基础之上,是对艺术设计者整体文化修养与专业素养提升的一次最好的艺术诠释。因此,在襄阳古城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城市地域文化元素来创作各类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城公共艺术创作成为当下设计行业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一般项目)“基于保护与发展视域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共艺术研究——以襄阳古城为例”(项目编号:21Y20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晓云,女,湖北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襄阳古城特色
襄阳市第七中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中医的特色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翘街古城
完美的特色党建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