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路径

2023-03-26 23:03杨得胜
参花(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群众

一、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丰富的历史沉淀下,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传承性、历史性、审美性、群众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而群众文化同样是在群众中进行,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有着相同的目标,二者息息相关,如何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载体优势,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内容。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积极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引导群众积极、广泛参与其中,能够有效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追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群众文化艺术演变而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信息载体,是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瑰宝。在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演变而来,无论是绘画、民歌还是舞蹈,均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所创造,有些是为了描绘生产劳动过程,有些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求。而这些民间艺术,也就是群众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体现,如最早时期的远古神话以及先民故事,或是母亲哼唱的歌谣等,都是经过不断加工累积而形成的。这些充满了文化特色和智慧气息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就已经作为文化思想蓄积于人们心中,并且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则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并逐渐演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琵琶歌、侗族傩戏等,均是由民间传统艺术经过多年的传承发扬,才成为如今的侗族非遗产物。再比如盖州皮影戏,相较于其他地方戏有着鲜明差异,客观地反映出了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如今也被列入了非遗名录。[1]可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群众文化艺术演变而来。

(二)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文化艺术流传历史悠久,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对群众文化艺术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出现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助力。同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性、文学性、流传性、通俗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有助于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文化事业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中,形式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正需要借助非遗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发挥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带给群众良性的熏陶和影响。群众文化是文化艺术作用发挥的具体表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文化活动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丰富群众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对提升国民素质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想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则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寓教于乐,塑造和弘扬优良的社会新风。[3]另外,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背景下,除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外,也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内容,形成更具时代特色的群众文化。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群众文化艺术演变而来的,如民间传说、民间秧歌、客家山歌以及民间戏曲艺术等,是通过群众世代相传、耳濡目染逐渐沉淀而来,因此将群众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还有助于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心中的地位。[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涵盖的内容愈加广泛、多样,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舞龙等,既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风俗习惯,又有着重要内涵。端午赛龙舟主要体现了群众对屈原的缅怀,宣扬勇于拼搏以及爱国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寄托,具有极强的凝聚力。[5]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自发地认可和支持,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寄托。通过综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可知,二者主要是文化内容和载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积极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其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一)赋予群众文化事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外来文化的冲击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大力扶持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必然选择。目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旨在培养民众的道德素养,成长为有文化、有道德的公民。社会个体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群众文化在发展中,当属自我参与、自主学习特点最为典型。因此,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积极渗透和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借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大众性特点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群众文化事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促进群众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中,只有增强群众的认知和重视,才能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从当前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融合力度在不断增强,因此在群众中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大力宣扬和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促进群众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6]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群众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非遗文化的吸收和运用,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同时,还能使之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的路径

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有助于增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和生命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同时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更加广阔的传承和创新空间。因此,为了实现二者良性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转变观念,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以往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增强,但尚未形成产业化体系,整体规模较小。诚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研究价值较高,但由于传承人才的缺失,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此种情况加剧了传承人才断层问题。因此,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基础前提是转变观念,提升认知水平,尤其是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借助媒体渠道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覆盖范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传承和发展。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同时,注重时代元素有机融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推行产业化发展模式,完善配套制度体系,适当地增加资金投入力度,面向社会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管理,形成更具特色的品牌形象。[7]在形成完整的产业化格局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看来,推行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并吸引更多资金来支持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传承人才支持,只有培养更多后继力量,才能实现二者深度融合,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年龄大的问题,应重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的培养,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坚持各级政府主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政府可以设置专项补贴,对传承人予以奖励,以此来培养传承人持久的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融合应用,也要深入基层群众,借助广大群众来筛选和吸收更多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人才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期间,要明确传承人权责所在,保障其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特色基础上加以创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还要立足于基层群众扩大宣传推广,旨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强化群众傳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打下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如可积极开展民歌大赛、传统手工比赛以及非遗成果展示等群文活动,进一步发扬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三)多部门联合管理,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为了取得理想的融合成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是关键,因此要强化管理部门职能,推行多部门联合管理制度,整合多部门力量,细化分工,相互配合,为群众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沟通渠道。同时,还要结合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区域的群众特点,扩大宣传和推广范围,整合社区力量,深入基层群体来宣传和推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组织文化讲座、文艺会演或是文化竞赛等活动,以便于挖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队伍,为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基于群众广泛参与的形式,便于广大群众认识和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所在,积极投身其中,助力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四)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群众非遗保护的主动性

增强群众非遗保护的主动性是实现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文化馆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组织传统的民俗活动来拓展群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民俗文化诞生于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深层次地挖掘民俗文化并开展民间文化活动,有助于借助民俗活动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与活力,促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传播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活动创新、持久发展。其次,组织“非遗”专题活动,并加强宣传,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充分掌握非遗项目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特定传统节日来组织比赛、表演等群文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深层次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所在,主动成为非遗的宣传者和保护者。如围绕“中国文化遗产日”组织“非遗文化,薪火传承”等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以转变群众思想为出发点,突破非遗保护和传承困境的同时,推动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播平台,以此来扩大宣传力度。加强非遗传播平台建设,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融合发展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素材资源,所以将其巧妙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助于焕发群众文化活动的地方特色,助力我国群众文化事业高水平发展。因此,基层相关部门要强化部门职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实践中建立非遗传播平台,并完善配套工作机制,以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多样化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群众面前。

五、结语

总的来说,新时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深度融合,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与特色的同时,还可以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空间,增强群众对其的认知和重视度,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新时代元素,便于站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与特色,助力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圣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98-100.

[2]刘亚楠.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参花(上),2020(06):137.

[3]张体洋.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217.

[4]刘妤.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6):1-5.

[5]何晓薇.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研究[J].满族研究,2013(03):79-82.

[6]刘学梅,吕艳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舒兰花棍舞创新传播模式探析[J].参花(上),2018(01):148-149.

[7]张晓丽.浅论基层文化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6(19):42.

(作者简介:杨得胜,男,本科,舟曲县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群众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多让群众咧嘴笑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