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3-03-28 02:05孙晓宇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减生活化小学数学

【摘要】随着大环境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关注并研究生活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引入路径,有关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基于对以上趋势的认识,笔者不揣冒昧,试从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环节和具体应用策略两大角度出发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双减;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宇(1991—),女,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减负增效的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的焦点,各类以其为核心的教学优化调整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小学数学整体上虽然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但是仍然具有抽象性比较强的特点,这对于尚处在身心发育初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的。为调和这一客观矛盾,小学数学教师要将目光集中到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来,借助学生善于、乐于接触生活元素的特点,依托各类生活资源作为课程讲解的载体、场景和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知识亲和感和应用熟悉感,从而取得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在笔者看来,这一目标的达成应通过如下方面来推进。

一、依靠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并不是点状的,而是由多个环节共同组成的过程性工作,因此,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应用也要体现不同环节的特性。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先端导入、中端讲解和尾端强化三个主要环节,分别依托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代入性和实践支持性优势来发挥教学作用,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技能学习成果。

(一)突出趣味性,优化课堂先端导入

小学生是非常典型的趣味至上群体,一件事情能否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决定学生对于这件事的执行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先端导入环节借助生活化元素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为整堂课的讲解博得一个“开门红”。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不同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知识内容在这些场景中的存在和应用;也可以展示一些体现目标知识内容的、比较新奇的生活物品或生活现象,以此来勾起学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在客体情绪层面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突出代入性,优化课堂中端讲解

数学一直是小学阶段比较难学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细节以及方法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数学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有恐惧的心理。教师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来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气氛就成了课堂中端讲解环节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生活代入感和表现力的场景作为例题的载体,使学生在理解概念和运用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强的代入感。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教师务必要合理把握这些生活元素的引入时机,避免机械地引入生活元素,并且要在完成知识内容的基本讲解后再开展生活元素的引入,让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成果的现实代入,避免学生因感到过于突兀而适得其反。

(三)突出实践性,强化课堂尾端

课堂的尾端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的关键环节,也是彰显数学知识价值的主要教学阶段。长期以来,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印象停留在写写算算的范围内,难免会对数学练习心生倦怠。

对此,教师应在保留传统练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和生活元素设计一些更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应用任务,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当中感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改编传统的练习题目,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具有场景代入性的应用类题目,让学生在书面训练中同样可以践行活学活用的科学理念。

二、依靠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程质量的具体策略

对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教师要以更为细致的方法来设计并执行有关工作。首先,教师要围绕兴趣至上的原则着手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依托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意识;最后,教师要根据学以致用的宗旨带领学生开展对数学学习成果的实践应用,最终使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得到多维的体现。

(一)兴趣至上,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成为推进学生实现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强劲驱动力。据此,教师要发挥生活元素对学生的强大亲和力和吸引力作用,从存在感的彰显和代入感的体现两个角度出发打造生活化趣味课堂,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1.彰显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生活存在感

“平日里用到的才是真正有用的”,这是大多数学生判断知识和课程价值高低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据此,教师在讲解课程知识时,应当参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内容,设计或选择一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能够集中反映本课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自己要学习的内容是无处不在且极具生活应用价值的,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或直接下载一些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展现一些生活中会用到负数的场景。如下了一场大雪,爸爸出门前看了看手机上的天氣预报,得知今天的最低气温为-8℃;月末,妈妈在账本上计算这个月的家庭总收入,因为买了一台新电视,最终结果为-2000元;自己参加一场花式篮球比赛,投入对方的球篮记+1分,被对方投入自己的球篮则记-1分,等等。

2.体现生活场景在数学课堂的代入感

如果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就无疑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使他们对数学课程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这一点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些依托生活场景而开展的场景代入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活动中实现对本课知识和技能内容的灵活运用,同时促进学生在运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认知成果,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乐趣[1]。

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两课的综合训练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玩具或小摆件,也可以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自己的小饰品,把它们摆在几张桌子上作为商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废纸制作一些面额不同的“纸币”,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买家和卖家来一次“购物”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买卖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流程和商品价格的加减计算方法。

(二)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是组织和促进的作用,学生自己的学习意识才是决定其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务必要借助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元素的熟悉感,通过确立生活化主题和提出生活化问题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活动,以此来构建真正的生本课堂。

1.围绕生活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

很多教师为了照顾学生有限的学习能力,习惯将知识点拆解到“原子级别”,结果反而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留白”意识,预留一些问题作为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并将之与生活元素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的思考能够更有代入感。借助这种模式,学生可以很好地激活自身的思维潜能和学习灵感,并能在问题被成功解答时获得很强的成就感,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也很有帮助[2]。

比如在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这三部分内容做整体回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都是‘统计图’,为什么人们要设计出这三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还可以相继利用一些生活中应用这三种统计图的场景来提供必要的提示。如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在反映本月日均气温走势时常用折线统计图;考试结束后教师在对比不同班级的平均分时一般使用条形统计图;妈妈在统计本月家庭开支中不同项目的开支占比时大多会画扇形统计图,等等。借助这些提示,学生不难得出“折线统计图重在反映趋势,条形统计图重在对比数值,扇形统计图重在表现占比”的结论。

2.提出日常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

学生是喜欢“抱团”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只要有自己的小伙伴陪伴,一切活动都可以变得富有趣味。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不妨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融合一些相关的日常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思维灵感和知识与技能储备将实现高效率的互换流通,每个学生也会在表现欲和好胜心的强烈作用下激发更强的参与活力,而学生之间的感情和合作默契也会得到进一步增进。

比如在组织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四人小组,要求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提出一些事件,使它们分别满足“不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很有可能发生”“绝对会发生”等可能性方面的要求,看看哪一组设计的事件最多。如自己叠的纸飞机一路被风吹到了美国;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三个路口,遇到的路人全是女性;去同桌家找他出来玩,开门的是同桌的爸爸;自己没有写作业,第二天被老师责备,等等。

(三)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

知识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实践也是体现生活资源对数学学习优化作用的主要路径。据此,教师不仅要根据生活化教学理念完善课堂讲解,还要科学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来设计合理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应用中实现个人学习成果的优化和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3]。

1.在课后作业中引入生活实践任务

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比实践应用更能起到促进知识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除了要布置一些传统的书面作业,还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成果去完成一些生活任务,让他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完成对学习内容的二次消化和深度理解,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具个性的综合学习成果。

比如在完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访当地的几家超市,调查、统计每家超市一些食品或日用商品的平均价格,并进一步计算出各家超市的物价,最后利用这些信息制作条形统计图,作为父母日后购物的参考。

2.利用家校合作开展日常长效训练

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付出与默契配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家校合作来优化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建议家长多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给子女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多和子女一起参加有助于数学素养提升的日常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得到更多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而且还能进一步感受到和父母共同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后和父母玩一场“猜瓜子”的游戏—先将三个不透明的碗扣在桌子上,在其中一个碗里放一枚瓜子,再分别由自己和家长快速调换三个碗的位置,让对方猜一猜哪个碗有瓜子,并记录下双方猜中的概率,看看谁猜得比较准一些。

结语

生活是一切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教师只有依托生活,利用生活元素,才可以体现课程教学真正的价值和乐趣,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将这一认识作为指导自身工作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明确生活资源在先端導入、中端讲解和尾端强化等环节的具体应用方向,并围绕兴趣至上、以生为本和学以致用这三大科学理念优化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进而为学生日后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妍.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读与写,2022(10):160-162.

[2]季霞.双减后小学数学作业情况的现况调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12):218-219.

[3]陈美玲.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科学减负策略[J].家庭教育研究,2021(11):40-42.

猜你喜欢
双减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