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

2023-03-29 08:54黄艳萍黄晨洲
南都学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复姓居延封泥

黄艳萍, 黄晨洲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前言

姓氏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玺印、封泥材料,赵平安、吴良宝、刘乐贤、石继承等学者对汉印中复姓有较为细致的统计与考辨;吴振武、施谢捷、陈光田等学者对先秦时期的玺印复姓有诸多考释。近年来,简帛材料中姓名资料也逐渐得到关注,如白显凤《出土楚文献所见人名研究》、李世持《秦简人名整理与命名研究》等博士论文对楚简和秦简中姓名做了研究,此外还有些硕士学位论文对吴简、碑刻文献中的姓名也有一定的讨论。

西北屯戍汉简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简牍是文书性质,是边境屯戍人员日常生产生活等屯戍活动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姓名资料,是研究汉代姓名学最直接最客观的统计材料。早前有李振宏、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编年》人名研究专著,以及日本学者所著的《居延汉简索引》中也有人名索引等,但都只局限于居延汉简材料。随着整理后的简牍陆续批量出版,西北屯戍汉简人名资料的系统研究也十分必要。我们在编纂《西北屯戍汉简人名索引》过程中从敦煌汉简、悬泉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额济纳汉简、地湾汉简、玉门关汉简等简牍中进行统计,一共得32个复姓。由于悬泉汉简尚未完全出版,有的姓氏我们还无法统计到,根据张俊民的统计悬泉汉简的复姓有:司马、车成、佰皇、索卢、成功、西郭、西门、夏侯、淳于、阳成、第五、工师、阳武、公伯、公孙、阳垣、业阳、叶阳、游于、豫成、周生、功孙、功师、古成、闾丘、綦毋26个[1]194-196。这些复姓中只有少数几个复姓是悬泉汉简所特有的,其他的复姓均见于别的西北屯戍汉简。

二、西北汉简所见复姓

1.“北宫”

北宫遂 并山隧卒 (《居延汉简》387.5)

西北屯戍汉简中仅见此1例。《元和姓纂》:“出自姬姓。卫成公曾孙括,世为上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2]472《万姓统谱》:“北宫,姬姓,卫之公族也。”[3]798《后汉书》:“后汉灵帝时,湟中义从胡有北宫氏。”[4]350“北宫”氏亦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此外,春秋时卫有北宫佗,汉代有北宫伯子。《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卫有北宫喜”[5],《庄子·山木》中有“北宫奢”[6]。《尹湾汉简》YM6D5简中有“司吾丞北宫意”,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北宫晏印”[7]727私印。

2.“长孙”

长孙子仲(《居延汉简》564.11B)

长孙□□(《肩水金关汉简》72EJD:282A)

长孙中君(《居延汉简》274.35A/B)

长孙□ □塞尉(《肩水金关汉简》73EJT1:203)

“长孙”氏,汉代常见复姓,西北汉简中有9例。《魏书官氏志》云“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8],《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均认为“长孙氏”是由“拓跋氏”改称而得。但在《古今姓氏书辩证》的第37卷中又称“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9]586。《通鉴》卷140《齐纪》建武三年条云“魏主改拔拔氏为长孙氏”[10]1694,同书119卷《宋纪》永初三年条云:“(长孙)嵩实姓拔拔。”[10]1434《汉书·艺文志》:“《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11]387《汉书·儒林传》:“吉授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11]1014《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则称:“汉《艺文志·孝经》有《长孙氏说》二篇;《儒林传》:‘王吉授《韩诗》于长孙顺’,是长孙氏不始拓跋氏也。”[12]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长孙广成”[7]857等私印。

3.“成功”

成功彭祖 觻得骑士敬老里(《居延汉简》564.6)

成功直 戍卒魏郡贝丘成乐里(《居延新简》EPT56.97)

成功恭 右前骑士全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62)

成功并 删丹令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30A)

简文中见8例。《姓氏考略》:“禹治水告成功,后人以为氏。”[12]75《万姓统谱》亦云:“禹治水告成功,少子遂以为氏。”[3]755东汉熹平三年《繁阳令杨君碑》碑阴题名上有:成功豫、成功宜、成功速,繁阳人(今河南内黄东北)。西汉有成功恢,营陵令。秦汉印章里有“成功偃”[7]1251、“成功豫印”[7]1252等私印。

4.“淳于”

淳于子游 建始三年二月己未 甲渠尉史 (《居延汉简》283.54)

淳于乐 本始元年三月丁酉除甲渠执胡隧长 (《居延新简》EPT57.71)

淳于遂成 大河郡任城河阳里 年卅四 (《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968)

淳于光 □ 年十七(《肩水金关汉简》73EJT33:60)

淳于湖 塞秩候长张掖居延甲渠公乘 年卅六岁 (《居延新简》EPT50.14)

西北屯戍汉简中见42例,另有1例写作“淳於”,应与复姓“淳于”同。另据张俊民指出《悬泉汉简》中还有“谆于赏(ⅡT0115○3:9)”、“享于中倩(ⅡT0113○3:206)”,即同“淳于”氏,“谆”“享”均是“淳”字的通假字,是人名中比较常见的用字问题[1]198。《古今姓氏书辩证》:“淳于,故州国一名淳于,其地城阳淳于县是也。春秋时,杞灭之,淳于公如曹,子孙以国氏。”[9]96史书记载西汉有淳于意、东汉有淳于恭等。秦汉印章封泥中有较多“淳于”复姓的私印,如:“淳于达”“淳于心”“淳于起”[7]1005等。

5.“东郭”

东郭护 居延守尉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F3:270)

东郭歆 延新隧卒(《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77)

东郭昌 终古隧长(《居延新简》EPT59.188)

东郭章 第十桼隧长东(《居延新简》EPW.20)

东郭利 戍卒(《居延汉简》45.24)

简文中见13例。《郑通志·氏族略》云:“姜氏,齐公族,桓公之后也。”[13]124《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出姜氏。齐公族大夫居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者,以地为氏。”[12]124《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姓氏书中均收录了此姓。春秋时齐有东郭偃,战国时魏国有东郭顺子;东汉有东郭延年。秦汉印章封泥中有“东郭成”[7]500私印。

6.“东门”

东门辅 千人令史氐池昌乐里公乘 年卅三(《肩水金关汉简》73EJD:27)

东门子□ (《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253)

东门贤 候长 张掖 氐池昌乐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4)

东门建 候长贤子男氐池昌乐里 年廿二岁 (《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4)

简文中有9例。73EJT29:4简实际包含了两个人名,“候长贤”是“东门建”的父亲,简文中反映出秦汉的姓氏制度是子随父姓,因此,“贤”的全名应该是“东门贤”。《广韵·东韵》:“东门,汉复姓。十三氏,《左传》鲁郷东门襄仲,后因氏焉。”[14]5《郑通志·氏族略》注云:“姬姓,鲁庄公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因氏焉。”[13]100此当以地为氏。春秋时鲁有东门归父,汉代有东门京,东门云。秦汉印章封泥中有“东门去病”“东门好印”[7]500等私印。

7.“公孙”

公孙福 卪临桐卒(《居延新简》EPT51.737)

公孙益 宜禾里(《悬泉汉简》Ⅰ0109②:18)

公孙世 万富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1047)

公孙放 居延长乐里 年十九(《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814)

简文里有22例,汉简里比较常见的复姓。《通志·氏族略》云“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13]167,此乃以王父字为氏。《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12]195《广韵》亦云:“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14]6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大量的公孙姓私印,如:“公孙从”“公孙禹印”“公孙宽印”[7]95-96等。另外,在已公布的简文中还有3例“功孙”复姓,如下:

功孙乐 囗长修车父(《居延新简》EPT5.108)

功孙定 戍卒赵国邯郸东召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834)

功孙辟非 卒 五凤五年正月丙子(《居延汉简》311.34)

字词典、姓氏书不见“功孙”复姓,此或为“公孙”氏的异写。

8.“功师”

功师卷 戍卒 巨鹿郡曲周孝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1:130)

功师疐 觻得诚信里 年廿四岁(《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135)

功师圣 觻得成信里大夫 年十八(《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582)

简文中“功师”复姓有6例, 字词典、姓氏书未收录此复姓,秦汉印章封泥中也未见“功师”复姓。另外,《悬泉汉简》中见8例“工师”复姓,“工师”《古今姓氏书辩证》:“其先出自古官治木者,以官为氏。”[9]27《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工师喜”[11]192。《姓氏考略》:“掌工匠之官。鲁有郈工师驷赤,其子孙以官为氏。”[12]190文献记载还有“公师”复姓,《姓氏考略》引《世本》:“晋穆公之子桓叔成师之后。”[12]194晋有公师彧、南梁有公师蕃。《广韵·公韵》:“公师,复姓。”[14]6“工”“公”“功”同音通假,因此,我们认为“公师”“功师”可能都是“工师”的异写。

9.“邯郸”

邯郸伥占 地节二年五月张掖大守客大原中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8:12)

简文中2例。《郑通志·氏族略》注云:“嬴姓,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赵穿,食邑邯郸。因以为氏。”[13]84此以邑为氏。秦汉印章封泥中有“邯郸去病”“邯郸恩印”“邯郸憙”[7]554等私印。

10.“陶朱”

陶朱周顺(《玉门关汉简》Ⅱ98DYT4:24)

西北屯戍汉简中仅见1例此姓。《史记·越世家》:“范蠡归相印,尽散其家财,以分与知交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15]350《续文献通考五·改易姓氏》记载:“范蠡居于陶,为陶朱氏。”[16]陶朱或来自范氏,范蠡其始也。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未见复姓“陶朱”的私印。

11.“九百”

九百诩 第八隧长(《居延新简》EPT8.6)

九百诩 更始二年五月辛未第八隧长(《居延新简》EPT48.135A)

九百诩 隧长(《居延新简》EPF22.461)

九百诩 隧长(《居延新简》EPF22.708)

九百同 葆 卅井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509)

西北汉简中复姓“九百”有6例,但其中5例中的“九百诩”应该是同名多次出现,实际上西北汉简中姓“九百”的人只有2人。《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广韵·有韵》:“汉复姓二氏,《何氏姓苑》云:昔岱县人,姓九百名里,为县小吏,而功曹姓万县中语曰:九百小吏万功曹列子,秦穆公时,九方皐一名甄善相马也。”[14]219此以里数为氏。

12.“马适”

马适常 就人酒泉泺官力田里 年廿(《肩水金关汉简》73EJD:7)

马适强 亭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D:288)

马适中 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365A)

马适敞 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365B)

西北屯戍汉简中“马适”复姓有4例。《姓氏考略》注:“马氏之适子,别其族为马适氏。”[12]387《姓纂》卷七:“赵将赵奢号马适君,因氏焉。”[2]1056陈光田认为:“古玺中的马适氏从风格看均属于晋系,这说明马适氏早在战国时期就生活在晋地。”[17]143《汉书·功臣表》中有马适育。秦汉印章封泥中有“马适士”“马适诩”[7]867等私印。汉代有马适求、马适建、马适育等。

13. “綦毋”

綦毋小 隧卒(《肩水金关汉简》73EJT10:019)

綦毋君(《肩水金关汉简》72EJC:599B)

綦毋故(《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038)

綦毋丰(《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312)

期毋伯 戍卒河池上里年三十八(《敦煌汉简》272)

西北汉简中复姓“綦毋”氏见8例。《姓氏考略》注:“春秋晋大夫綦毋张之后。望出会稽。”[12]475匈奴也有綦毋氏。秦汉印章封泥中有“綦毋忠印”“綦毋胜”“綦毋信印”[7]1140,此外还有“其毋齿”“期毋安官”“綦毋隆”[7]1089-1090等姓名印,“期毋”“其毋”乃“綦毋”的异写。陈光田还指出“亓毋”即文献中的“綦毋”[17]143。

14.“令狐”

令狐虞 河东猗氏宜秋里(《居延新简》EPT51.380)

令狐赏 肩水都尉属(《肩水金关汉简》73EJT14:003)

西北汉简中见2例“令狐”姓。《郑通志·氏族略》郑樵注:“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有毕万,仕晋,其子犨,封于魏; 犨之子颗,以获秦将杜回功,别封于令狐,故为令狐颗。”[13]85此当“以邑为氏”。令狐之邑,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之临猗西。《姓氏考略》注:“唐时狐氏有改为令狐者。”[12]366则令狐氏不独出自姬姓。《广韵·青韵》:“汉复姓有令狐氏,本自毕万之后,《国语》云:晋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颗也,自汉已后丗本太原至迈为王莽所诛,迈少子始居墩(敦)煌也。”[14]129秦汉印章封泥中有“令狐寅”“令狐椎”[7]793等私印。

15.“闾丘”

闾丘护 卒(《居延汉简》479.4)

闾丘勲 第十四卒闾丘勲以来(《居延新简》EPT59.376)

闾丘横 觻得富里不更 年卌五(《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992)

闾丘囗 富昌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740)

西北汉简中见5例“闾丘”姓。另《悬泉汉简》ⅠT0309③:219简:“效谷益寿里问丘时之,牛车一两,四石”,其中的“问丘”,应该是“闾丘”的讹写。《姓氏考略》据《世本》云:“齐闾丘婴之后。”[12]379其据《从征记》云:“闾丘本邾地,食邑。于此,因以为氏。”[12]379秦汉印章封泥中有“闾丘寿”“闾丘少孺”[7]1038等私印 。

16.“上官”

上官宏 候长(《居延汉简》458.2)

上官隆 士吏(《居延汉简》59.1)

上官凤 尉史(《居延汉简》76.47)

上官出 库啬夫(《居延汉简》90.86)

上官武 隧长(《居延新简》EPT10.3)

简文中见24例“上官”复姓,是西北汉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楚王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因以为氏。秦灭楚,徙陇西之上邽。”[13]91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望出天水。《广韵·桓韵》:“楚庄王少子为上官大夫,以上官为氏。”[14]76西汉有上官桀,武帝时太仆。秦汉印章封泥中有不少秦汉时期“上官”氏姓名印,如“上官翁孙”“上官未央”等[7]3-4。另外,简文中见2例“尚官”复姓,如下:

戍卒,故道故道里,上官宏,年二十五。上。步昌。步昌。同尚官宏代樊歆。(《敦煌汉简》269)

戍卒尚官弘,二月食用粟三石二斗二升。自取。 (《敦煌汉简》694)

“尚官”氏,字典、姓氏书未见此复姓。源出不详,今四川中江有此姓。但在上述的269简中前半部分里有“上官宏”,后部分写作“尚官宏”,同一简中,同一名字的不同写法,由此可见“尚官”是“上官”姓的异写。

17.“申屠”

申屠 安世(《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194)

简文中仅此1例。《广韵·真韵》:“申屠,复姓。汉丞相申屠嘉。”[14]60《通志·氏族略》注:“或为申徒氏所改。”一说申徒狄,夏贤人,后音转改为申屠氏,又有作胜屠者或“以地为氏”,系出姜姓:“申屠氏,姜姓,周幽王申后兄申侯之后,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以为氏。” 或以官为氏,“或云: 申屠,楚官号”[13]100。《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张敖尚鲁元公主,封浴信都,因氏焉。一云本申屠氏,古者信、申通用,故为信都氏。”[9]485秦汉印章封泥中有“申屠昌”[7]1272私印。此外,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还有“胜屠”,与“信屠”皆为“申屠”、复姓的异写(1)参看吴振武《战国玺印中的“申屠”氏》,载《文史》第35辑,第48页;吴良宝《古玺复姓统计与相关比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第43页;石继承《<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三补》,载《文史》第4辑,2015年,第273页。。

18.“司马”

司马章 夷胡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777)

司马君 仓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558)

司马君 仓长居延(《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737)

司马章 利里 公乘(《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195)

简文中见28例“司马”姓,是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姓。《广韵·之韵》:“司马,复姓。”[14]28《古今姓氏书辩证》:“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王司马,故以邑为程氏,其族别为司马氏。”[9]236秦汉印章封泥中有“司马戎”“司马岸”“司马仆”[7]788等私印。

19.“索卢”

索卢□(《居延汉简》19.33B)

索卢□ 羌王(《悬泉汉简》Ⅱ0113①:4)

目前只在简文中见2例“索卢”复姓,两例中均只有姓氏,名字均残损,从《悬泉汉简》这简中保留下来的信息看,“索卢”姓氏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姓氏考略》据《吕氏春秋》注:“以地为氏。禽滑厘弟子有索卢参。”[12]587其据《魏书·官氏志》注:“后魏奚斗(一作‘计’) 卢氏改为索卢氏。”[12]又作“索罗”。

20.“王孙”

王孙庆(《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878)

王孙庆(《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889)

西北汉简中见4例“王孙”复姓。《郑通志·氏族略》郑樵注:“姬姓。周大夫王孙满之后。满,顷王孙也。”[13]167此以爵系为氏,系出姬姓。《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注:“出自周王之孙仕诸侯者,别为王孙氏。吴有王孙雒、齐有王孙挥,而顷王之后王孙贾之子王孙齐,谥昭子,皆以为氏。”[12]631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王孙侵印”[7]23私印。

21.“毋丘”

毋丘孙(《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414)

毋丘囗(《居延汉简》168.19)

西北汉简中见2例“毋丘”姓。《正字通》云:“毋丘,地名,象人冠形而名,遂有毋丘氏,后讹为毋,诸家复姓毋丘音无。杨慎曰:‘当音贯。’”[18]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毋丘得”“毋丘调”“毋丘翁君”[7]1088-1089等印文。

22.“吾丘”

吾丘 卒(《居延汉简》145.33)

吾丘定 日益里(《肩水金关汉简》72EJC:42)

西北简中见2例此姓。《中文大辞典》: “一作虞丘(又作‘吴丘’),春秋有虞丘子,为楚庄相,后荐孙叔敖以为己代。战国有吾丘鴪,中山人,以勇力闻; 汉有吾丘寿王,赵人,武帝时为侍中,累官光禄大夫。”[19]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吾丘延年”“吾丘常”[7]107等印文。

23.“古成”

古成昌 骊轩苑监侍郎(《悬泉汉简》Ⅳ0317③:68)

古成迁 守部千人(《悬泉汉简》Ⅰ90DXT0114①:50)

已有简文中仅见2例。《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其注引《风俗通》云:“苦成之后,后随音改焉。”[13]172郑樵将其归入“以邑谥为氏”之列。春秋时晋宗室有郄犨,别封于苦邑,号苦成叔,其后或以为氏,后音变改为古成,亦作“库成”。秦汉印章中有“苦成乐”“苦成胡伤”[7]54等私印。

24. “西方”

西方级 临泽候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48A)

西北汉简中见1例此姓。《郑通志·氏族略》引《姓苑》云:“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金,因氏焉。”[13]102归“以地为氏”之列。《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子孙以为氏。”[12]663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西方中谒”[7]1032等姓名印。

25. “西门”

西门乐 卒(《居延汉简》191.11)

西门赤 □□□完城旦徒(《悬泉汉简》I90DXT0205S:3)

西北简中仅见2例此姓。《郑通志·氏族略》:“郑大夫居西门,因氏焉。”[13]100以地为氏。秦汉印章封泥中有“西门舍”[7]1037印。

26.“夏侯”

夏侯长戍卒年卅(《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106)

夏侯忠(《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260)

西北汉简中见24例此姓。《郑通志·氏族略》:“夏侯氏,姒姓,夏禹之后。至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惠王所灭。弟他奔鲁。悼公以他夏后,受爵为侯,因为氏焉。汉有太僕夏侯婴,又有夏侯始昌,生胜。”[20]《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收录“夏侯赏印”“夏侯登印”[7]437等印文。

27.“鲜于”

鲜于恽 尉史(《居延汉简》168.14)

鲜于曲(《居延新简》EPT59.839)

鲜于长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344)

西北简中见6例此姓,其中4简中“鲜于恽”是同人同名。《广韵·仙韵》:“汉复姓鲜于氏。”[14]85《古今姓氏书辩证》云:“系出子姓。殷后。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食采于于,子孙因合‘鲜’‘于’为氏。”[9]138《元和姓纂》《万姓统谱》等姓氏书均收录此姓。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鲜于何”“鲜于富昌”[7]1024等印文。陈田光认为:鲜于文献一般写作“鲜虞”,“鲜虞”为春秋时国名,属以国为氏,同时也指出“鲜于”或以邑为氏,二者并不矛盾,或系出两个不同的来源[17]141。

28.“阳成”

阳成利(《悬泉汉简》ⅡT0111①:440)

阳成蒙 啬夫(《悬泉汉简》ⅡT0111②:118)

阳成未央 广地卒赵国邯郸邑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767)

阳城隆 右前骑士广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F2:42)

“阳成”,西北屯戍汉简中有9例,另有1例“阳城”复姓。《姓氏考略》注:“以地为氏,河东有此姓。”[12]723同时《姓氏考略》也收了“阳城”复姓,注云:“以所封邑为氏,汉世多此姓。”[12]723《姓氏词典》注:“春秋时楚国贵公子封邑,在今河南汝南县境内。”[21]435《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阳成延,西汉人,封梧侯”“阳成修,新莽时人”[2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例举作“阳成修”“阳城延”[23];《中国姓氏大全》则例举作“阳成延”“阳城修”[24]。《风俗通》例举“阳成胥梁”[25],《姓氏词典》引作“阳成胥”[21]434,春秋时晋隐士; 汉代有阳成公衡,谏议大夫。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阳成信印”“阳成友印”[7]1226等“阳成”复姓印。我们认为“阳城”或为“阳成”异写。

29.“车成”

车成中伯(《悬泉汉简》Ⅰ90DXT0205②:30B)

车成辅(《悬泉汉简》Ⅱ0114②:294)

车成囗(《悬泉汉简》I90DXT0111②:115)

“车成”,《悬泉汉简》中见8例“车成”复姓。《姓氏考略》引《潜夫论》云:“郄犨食采于苦,曰苦成,齐人改曰车成,后遂有车成氏。”[12]71郄犨为春秋时晋景公大夫,为公族,此姓当系出姬姓。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车成”复姓[7]1206。

30.“公乘”

公乘氏 五凤二年八月甲申公乘效谷高议里年廿九岁。(《玉门关汉简》 90DXC:114)

公乘聂良 肩水候官斥竟隧长 初元年功劳案(《地湾汉简》86EDT1:2A)

“公乘”,罕见复姓,除《地湾汉简》2例外,《悬泉汉简》还有2例,一共4例。《郑通志·氏族略》注:“公乘,古爵也,久居是爵者,子孙氏焉。”[13]157公乘,乘位名,秦爵二十,八曰公乘。朱绍侯通过整理居延汉简中拥有公乘爵位的人所担任的职务情况,指出他们多为斗食小吏或百食小吏,且已失去免役特权[26]。战国时魏有公乘不仁; 汉代有公乘阳庆,医家;唐代有公乘亿,咸通进士;宋代有公乘良弼。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公乘沮印”“公乘舜印”[7]98等公乘氏私印。

31.“续相”

续相 如(《敦煌汉简》1927)

“续相”,罕见复姓。简文中只有1例。字书、姓氏书未见此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其源不详。

32. “公伯(佰)”

公佰庆 渊泉斗食令史宜王里公乘,年廿五 (《悬泉汉简》Ⅰ90DXT0109②:45)

公佰御印(《悬泉汉简》ⅡT0112④:10)

公佰君(《居延汉简》 15.7A)

“公佰”氏,简文中仅3例,或为“公伯”氏。《广韵·东韵》:“公伯,复姓。鲁大夫公伯寮,何氏《姓苑》云:彭城人。”[14]6《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公伯缭”[15]518。《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公伯氏,姬姓,春秋鲁公族。汉印有公伯光(《玺印姓氏征》)。”[27]156

33.“成阳”

□□长成阳禹马(《悬泉汉简》ⅡT0113①:60)

“成阳”氏,《通志·氏族略》:“成阳氏,见《姓苑》,汉有安阳护军成阳恢。”[13]103《姓氏急就篇》:“阳城氏,又阳成氏,又成阳氏。”[28]《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阳成,即阳城氏。阳成公衡,汉谏议大夫(《风俗通义》)。汉印有阳成平、阳成遂、阳成安(《集古印谱》)。”[27]646

三、小结

已出版的西北屯戍汉简中有人名2万余个,结合张俊民对悬泉汉简里复姓人数的统计,目前西北屯戍汉简里有复姓人名327个,涉及复姓43个。各复姓的具体频次如下表1。

表1 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表

由此可见,西北屯戍汉简中出现10次以上的复姓有11个,人数为211人,占简牍中总复姓人数的64.5%,其中淳于、司马、上官、公孙、夏侯五个复姓人数都在2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秦汉印章封泥中“淳于”姓私印有37个、“司马”姓私印41个、“上官”姓21个、“公孙”姓52个、“夏侯”姓8个,说明这几个姓氏在秦汉时期属于常见复姓。只有1到2次的低频次复姓,在秦汉封泥印章中频次也比较低,有的甚至仅西北屯戍汉简中有记载,比如陶朱、索卢、九百、续相、豫成、佰道、游于等。吴良宝统计汉印中复姓至少在220种以上[29],汉代盛行用印,玺印封泥中私印资料丰富,西北屯戍汉简也有私印记载,但这些私印简中复姓不多见。

总之,西北屯戍汉简中的复姓大多承袭前代复姓,极少数复姓比如 “续相”“第五”等是汉代才产生的。《悬泉汉简》还有六卷尚未出版,这批简文中还有很多姓名资料值得研究。姓名学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古文字学等诸多学科,西北屯戍汉简姓名资料丰富,疑难姓氏的考证、取名用字特征都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复姓居延封泥
战国封泥
秦封泥选
新莽封泥选
东汉封泥选
散 步
敦煌、居延简牍中的丝路汉代戍边医学
姓氏知多少
汉代居延甲渠塞遗址群保护展示探讨
居延新简所见的一条律令目录
居延汉简所见“公乘”的年龄和役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