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2023-03-31 02:40康英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筋膜

康英华

(阜新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疾病。临床认为,该病症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这种病症发病率特别高[1]。一般因为老年出现生理功能减退的表现,而且有一部分患者容易合并慢性病症,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对相关手术治疗不具备较好的耐受性。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了股骨转子间骨折,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进行治疗,在对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提高整体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但是由于手术治疗属于一种创伤性治疗,所以在治疗的同时需要必不可免的开展可靠的麻醉。最近这几年由于临床技术的发展,使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各个科室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和普遍[3]。与常规的椎管内麻醉比较,对通过股骨转子间骨折术治疗的患者开展髂筋膜间隙麻醉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优点突出,不仅可以实现体位自由,还能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对患者开展治疗时能有效的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在术后早期对患者通过多模式的镇痛方法进行镇痛,因此这种麻醉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有学者认为,通过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罗哌卡因的效果。为进一步验证这种麻醉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特进行此次调查,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3∶25,年龄61~80岁,平均(72.46±8.0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5 d,平均(4.21±0.45)d;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24,年龄63~82岁,平均(73.46±8.1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7 d,平均(4.35±0.64)d。两组研究对象均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检验符合标准(经过伦理验证),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SPSS 26.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患者均被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诊断标准[4]。②患者入院以后立刻进行相关的影像学诊断,并具有诊断依据。③所有患者均年满60岁,均为外力而导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④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对本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相关的脑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外周中枢神经系统性病变。②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慢性肺气肿等急性发作的病症。③有严重的呼吸或循环系统等器官性病变。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⑤急慢性肝炎或尿毒症、严重的肝肾功能器质性病变。⑥对本文所应用的罗哌卡因、吗啡等药物不耐受或过敏。⑦有长期应用相关镇痛镇静药物史或者滥用史。⑧长时间酗酒或合并慢性疼痛性病变。⑨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禁忌。⑩合并全身多处骨折。⑪同时间参与其他研究工作。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准备,禁食8 h,禁饮4 h,病区对患者开放患侧上肢静脉通道,利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818)500 mL进行输注。在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予以面罩给氧,常规的对其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监测。通过超声引导,对患者进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全身麻醉(未插管)。开展超声引导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时选择仰卧位,引导患者外展患侧下肢,利用超声探头正中线垂直方向进行干预,并将超声探头内侧转向肚脐部位,在超声图像上辨认皮下脂肪层、髂腰肌等相关的解剖结构,进一步对髂腰肌表面的髂筋膜进行识别。常规对皮肤进行消毒,通过平面内穿刺技术进行穿刺,并显示穿刺针尖和针干,利用穿刺针对患者的髂筋膜刺破,回抽无血以后注射2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确定位置正确之后推注0.2%的罗哌卡因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37)40 mL,观察到局部麻醉药物在患者髂筋膜和髂腰肌等部位扩散以后结束。本文的操作均通过同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完成,在麻醉阻滞结束后0.5 h通过针刺的方法来测定患者的阻滞效果。之后进行静脉全身麻醉,当相关区域出现感觉阻滞后,持续对患者泵注丙泊酚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2)2~4 mg/(kg•h),在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到麻醉恢复室,待患者清醒之后送归病房。术后叮嘱患者48 h内存在感觉疼痛不适时告知主管医师,并对患者通过镇痛药物(氟比洛芬酯等)进行镇痛。

1.3.2 观察组 麻醉准备及麻醉方法和对照组一致,不同的是穿刺针对患者的髂筋膜刺破,回抽无血以后注射2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确定位置正确之后推注0.2%的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2 mg盐酸吗啡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995)的混合溶液。其余操作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①麻醉优良率:将患者的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优:经过麻醉以后,患者可以顺利的进行手术,且手术过程中没有疼痛;良:经过麻醉后患者可以开展麻醉治疗,但在麻醉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轻微疼痛,但不会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可以继续开展手术;差:麻醉之后患者无法进行手术,会感觉到严重的疼痛。注:麻醉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②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③疼痛:统计所有患者术后2、4、6、12、24、48 h的疼痛程度。注: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选择1个带有刻度的尺子,要求评估对象目视尺子上面的刻度(0~10个刻度),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选择对应的刻度,1个级别的疼痛记为1个刻度,刻度数越高则疼痛越严重,其中0刻度代表无痛,10刻度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痛。④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躁动、黏膜出血等。⑤满意度:利用自制的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量表共计分为1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置为5个等级,最低分为2分,最高分为10分,条目评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好。将最终的满意度评分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完全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对应的分值分别为>90分、80~89分、60~79分、<60分。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46例,占95.83%)的麻醉优良率相比对照组(39例,占81.25%)而言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比较[n(%)]

2.2 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更长(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比较(min,)

表2 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比较(min,)

2.3 疼痛比较 术后2、4、6 h,两组患者的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24、48 h,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更轻(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麻醉后的疼痛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麻醉后的疼痛比较(分,)

2.4 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5例,占10.42%)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4例,占8.33%)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5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5例,占93.75%)对麻醉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38例,占79.17%)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骨科病症,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群。临床对这种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通过股骨转子间手术开展治疗是常规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手术治疗属于一种创伤性操作,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麻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患者的手术治疗的顺利进展[5]。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椎管内麻醉,这种麻醉方法具有完善的麻醉效果。但临床认为患者存在脊柱增生、韧带钙化或者脊柱畸形等情况容易导致体位摆放不良,而增加了对患者开展椎管内麻醉的难度,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穿刺失败[6]。也有学者认为,对患者开展椎管内麻醉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这样就会使得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受到影响[7]。所以近些年来逐渐的通过以神经阻滞为主导的区域性麻醉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开始成为对患者进行麻醉的主要方案[8]。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需要开展合理的麻醉,可以为患者通过完全对要从神经进行组织的方法进行麻醉,但可以阻滞的神经众多,主要包括骨外侧皮神经、分枝股神经、神经和后路腰丛神经等[9]。后路腰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靶点相对较深,所以对操作者的操作技术和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穿刺失败率相对较高。随着神经阻滞技术的不断发展,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下肢手术的麻醉和镇痛中。这种麻醉方法和传统的腹股沟韧带下入路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相比麻醉效果更为突出[10]。临床常规对患者开展股骨转子中间骨折手术时常常通过单纯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能达到一定的麻醉作用。但是有很多研究表明,其整体的麻醉效果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手术的需求[11-13]。这主要因为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在筋膜之间进行阻滞麻醉,为了达到良好的麻醉阻滞效果需要较大的容量[14]。本文通过注射40 mL的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麻醉,但是因为患者年龄较高,因此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因此剂量较大的罗哌卡因会容易导致患者麻醉不耐受等情况发生[15]。本文主要分析将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应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的患者中所发挥的镇痛作用,结果得出:观察组(46例,占95.83%)的麻醉优良率相比对照组(39例,占81.25%)而言明显更高;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更长;术后2、4、6 h,两组患者的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2、24、48 h,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更轻;观察组(5例,占10.42%)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4例,占8.33%)相比无明显的差异;观察组(45例,占93.75%)对麻醉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38例,占79.17%)更高。这表明: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相对于单纯的罗派卡因而言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所发挥的麻醉阻滞效果更好,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这样就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感受和体验,对于促进患者顺利的完成手术具有良好作用;吗啡复合多派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是一种适用于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良好麻醉措施。本文所得的结果能够充分的证实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开展髂筋膜间隙麻醉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通过股骨转子间骨折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利用吗啡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开展麻醉的效果相比单纯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的效果更好,可获取更为理想的麻醉优良率,延长麻醉阻滞时间,且在术后镇痛中发挥良好作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筋膜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