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研究

2023-04-01 09:11覃如洋
传承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地域性文化符号“瓦氏夫人抗倭”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历史佳话。从历史、文化、价值维度理解瓦氏夫人抗倭的时代意蕴,分析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的路径选择: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和内涵价值;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的繁荣发展之路;打造形成对外传播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影响力。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瓦氏夫人抗倭

[作者简介] 覃如洋(1974— ),广西河池人,中共河池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4.00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成为报告主题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1]。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二○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 [2],指明了团结的内在动力和奋斗目标。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团结奋斗是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要正确理解团结奋斗与文化引领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守正创新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一系列代表性符号和形象,成为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中华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口规模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2]。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之一,能够以其特殊内涵或特殊意义,把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并得到高度认同。各地都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成为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识,承载着不同地域鲜明的风俗、人文特色和集体记忆,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体现着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血脉,是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载体[4]。如何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把党的文化引领从理论研究维度进一步走向实践,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为抵御外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其抗倭事迹在官方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还在民间世代口碑相传甚至神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瓦氏夫人抗倭”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佳话,是对其维护祖国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5]。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6]。对“瓦氏夫人抗倭”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进行历史溯源、细节整理和内涵挖掘,让历史人物、事迹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新光彩、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瓦氏夫人”为关键词搜索(截至2023年3月26日),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人物本身的挖掘,主要是对瓦氏夫人的形象建构及其英勇抗倭事迹的深入挖掘[7],包括探究瓦氏夫人生平[8]、政治才能[9]、管理才能[10]、军事才能[11]、兵法及事迹[12],传说及崇拜[13];二是对瓦氏夫人艺术再加工的编剧、创作及艺术手段运用的探讨[14];三是瓦氏夫人作为女性英雄代表人物角度、兼有与古代女英雄之比较[15];四是对广西土司制度[16]及土司军事制度[17]的研究。可见,当前对“瓦氏夫人抗倭”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挖掘,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的范围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有必要从文化符号角度探究“瓦氏夫人抗倭”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二、瓦氏夫人抗倭事迹及时代意蕴

(一)瓦氏夫人抗倭事迹概述

瓦氏夫人为明代归顺州(今靖西市)土司岑璋之女,后嫁与田州(今百色田阳区)土司岑猛为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巾帼英雄。嘉靖年间,倭寇觊觎中华富庶,大举入侵江浙沿海,一时之间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无果之后,兵部尚书张经以广西“狼兵”强悍善战上书朝廷,奏请征调由广西各民族士兵为主的 “狼兵”(也有写作“俍兵”)前往沿海抗倭。瓦氏夫人临危受命率“狼兵”开赴抗倭前线。明代郑若曾在其军事著作《江南经略》卷八下《调狼兵记》中详尽地记述了调遣“狼兵”的时间、交兵地点、人數及其沿途过程,其中说:“遣南京车驾司主事阮文中往调,乃甲寅九月十日也。十一月朔至梧州军门,调取左江之田州归顺州,右江之南丹那地州东兰州,土官土目,各率其旅听用。”[18]77瓦氏夫人领军一路浴血奋战,多次大败倭寇,尤其王江泾大捷,取得了显著战绩。瓦氏夫人在国家和百姓遭受外敌侵犯之际,积极响应国家征召,以花甲之年率广西狼兵浴血奋战抗击倭寇、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英勇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事,包括与之相关的卓越军事、管理、领导才能、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在民众交相称赞中不断渲染升华,在代代相传中成为传奇。民间认为广西壮族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板鞋舞,就起源于瓦氏夫人训练士兵步调一致的一种练兵方法。

瓦氏夫人忠心爱国,救百姓于水火,军功卓著,获得朝廷嘉奖及获封号。上海各界百姓感激瓦氏夫人的英雄壮举,不仅依循壮族的生活风俗习惯踊跃慰问瓦氏夫人和狼兵,还以歌咏、作诗、戏曲歌颂瓦氏夫人的爱国情怀,称瓦氏夫人为“宝髻将军”“石柱女将军”[18]80。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博物馆还保存有清代嘉庆十年(1805)所立的瓦氏夫人墓碑,上书“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位于田州镇隆平村那豆屯的瓦氏夫人墓,1994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田阳区雷公屯的雷公祠、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定金寺也都供奉着瓦氏夫人像。

(二)瓦氏夫人抗倭的时代意蕴

瓦氏夫人抗倭的时代意蕴可以从历史、文化、价值三个方面的维度来理解:

1.历史维度。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田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当时壮族土司中实力较强,所率狼兵骁勇善战,为中央王朝器重和调遣。“壮族土司的土兵、俍兵,既熟悉边疆的地势,适应瘴烟气候,又能艰苦耐劳,勇敢善战,封建王朝不能不需要他们的力量来抵御外敌,藩篱内郡。”[19]作为由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当地土司素有御边保国的优良传统,肩负守御祖国“南大门”之责。据记载,从北宋崇宁到明代嘉靖年间,仅田州岑氏就有8位土司应诏率兵出征,抗击外敌入侵,有的还被封为“武略大将军”[20] ,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在百色市田阳区田州镇有座昭忠祠,就是当时朝廷为了表彰为国捐躯的田州土官而赐建。因此,“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1]。

2.文化维度。自古以来,中国人表现出对祖先、宗族的崇拜,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种强烈信仰和精神支柱。对祖先、宗族的崇拜,既包括对本族始祖和先人的崇拜,也包括对民族始祖和圣贤的崇拜。对本族始祖和先人的训导形成家风予以遵循;对民族始祖和圣贤的崇拜,孕育出“忠”“孝”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家风汇聚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数千年积淀中外化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在时代演绎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迸发出强大力量。在瓦氏夫人的故乡广西左右江一带以及出征抗倭地江浙地区都广泛流传瓦氏夫人抗倭故事及传说。关于瓦氏夫人抗倭事迹的文学作品,现存有歌咏、诗作、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万历版《上海县志》中的《江南感事诗》,描述了朝廷征调广西田州狼兵御倭的历史,所写诗句“帐前竖子金刀簿 ,阃外将军宝髻斜”正是瓦氏夫人战斗间小憩的景象[18]83。桂西地区民间流传的“长奶夫人”,讲的就是瓦氏夫人背着小孩征战沙场的故事……瓦氏夫人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共御外侮的符号象征,在数百年文化浸润中感召后人团结奋斗、精忠报国。

3.价值维度。即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成为历史佳话。“若有战,召必回!”如果说这是对当代退役军人拳拳爱国之心的生动诠释,那么“若有战,召必往,敢战能胜”,则是明朝抗倭英雄瓦氏夫人忠贞勇毅、誓死维护祖国利益的真实写照[20]。瓦氏夫人为守护国家和人民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奋勇当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这一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即使历经沧桑磨难也始终没有消亡的密码所在。对瓦氏夫人抗倭的肯定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主流价值观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认可;同时,瓦氏夫人在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青史留名,为后人世代敬仰和传颂。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22]时代流转,精神永续。无数中华儿女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奋力拼搏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在为国效力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三、瓦氏夫人抗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3]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在各具特质和禀赋中“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23]。这些“历史佳话”:一是生动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内核和实质。从这些历史故事不难看出,民族团结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是汉族来到边远民族地区并融入当地生活,将先进的技术、文化传授和影响当地民众,为民族统一、民族融合作出巨大贡献;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戌边、凉州会盟等故事则是少数民族对国家领土完整和强大祖国的维护和奔赴,最后都开出了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民族融合硕果。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饱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明代瓦氏夫人抗倭、清代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到地震灾害、抗洪抢险时军人、党员干部即刻奔赴一线,全国八方支援、休戚与共,历史和现实就是中华儿女家国天下情怀的明证。三是中华56个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族团结和谐才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奋斗社会才能凝聚发展力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领先地位。瓦氏夫人抗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有效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3]因此,要通过“文化符号”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符号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24]。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守护了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生成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成为中华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過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现出来。不同地域都有其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具体说是一些客观存在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有学者根据文化符号表意特征和类型进行分类,认为文化符号有自然物象符号、神话或历史人物符号、习俗礼仪符号、传统文化符号系统以及文化艺术符号,它们对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5]。地域性文化符号不仅能充分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习俗,还能在传承和发展中极大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有效激活历史记忆、唤起情感共鸣并畅通沟通渠道

1.有效激活历史记忆、唤起情感共鸣。文化符号是增强中华群体文化认同、形塑空间符号互动、凝聚共同心理、升华民族纽带的一种媒介。地域性文化符号由于更具地方文化色彩、更加容易贴近地方民众心理需求,唤起基于其背后的历史记忆、价值理念、道德认知的一致性以及历史发展中情感上的认同,更易于畅通沟通渠道,在走好群众路线中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

2.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更大传播效果。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地域性文化符号能够在对自然物象、神话或历史人物、事迹和习俗礼仪的记录和叙事中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情感,在跨文化传播中突出人类所具有的共同情感和价值理念,引发民众更广泛的心理认同,从而在讲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文关怀中实现更大传播效果。

例如广西著名地域性文化符号“刘三姐”,以其包容和多元融合的特点、人民性和平民化的特点、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最能贴近当地民众生活。由于吸收了“平等”“包容”等中华文化精髓,“刘三姐”为各地民众接受和喜爱,逐渐发展成为广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其文化影响力不仅波及华南一带,还走出国门、蜚声东南亚,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群众热捧,近年来更是在各种戏剧、电影、歌舞、山水实景演出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大放异彩,其蕴含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及民族团结稳定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三)有效凝聚共识,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社会上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而以团结、和谐、奋斗等为主题的价值取向历来为世人所追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人群加速流动,势必形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交流交融。地域性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正面价值导向正如一座桥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拉近各地民众心与心的距离,更能让远离家乡的游子纾解乡愁,在文化浸润中厘清“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身为中华儿女,不管身在何处,中华文化是共同根脉。促进思想认同,发展壮大爱国力量,乃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文化认同是必然之理。以地域性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同胞情谊、打造加强交流的平台,能有效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必须广泛凝聚共识,从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出发,广聚天下英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四、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路径选择

(一)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和内涵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凝聚精神、团结奋斗。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围绕“团结奋斗”的几个时代维度意蕴:为什么要团结、如何团结、团结起来做什么。

第一,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凝聚精神力量,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第二,新时代新征程的团结奋斗,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和内涵价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是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源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二是坚持“五个必由之路”“五个必由之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源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三,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始终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根本和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着眼于历史、现实和未来,开展对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

(二)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 端正历史文化认知,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不管是瓦氏夫人抗倭,还是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又或者是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都有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在相关文化符号的选择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基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提炼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容,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出蕴含团结奋斗、和谐發展等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文化符号,并成为广泛社会共识、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二是围绕具体文化符号,要在历史事实、神话传说中通过展现实物实景和挖掘开发周边故事、传说,通过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6];在描绘和建设民族的走向和未来过程中、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深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例如,在瓦氏夫人历史古迹保护、修缮基础之上,开掘和建设地域性文化符号相关主题文化公园,让民众在观光休闲之余,或了解、缅怀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或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或吸引八方游客、海外游子开启乡土之游、寻根之旅,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历史感知中 “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一是加强对瓦氏夫人及其相关事迹历史古籍、古迹的整理、修缮。二是抓住重点人群,抓早抓小,走深走实,例如,让瓦氏夫人抗倭故事进校园、进教材、进干部教育培训,使瓦氏夫人抗倭蕴含的正面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并涵养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三是鼓励文学创作、丰富文学样式。以瓦氏夫人抗倭为典型,大力培育和推介具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形象、先进典型和优秀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历史和故事。让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增进民众的信仰和力量。

3.强化开发、利用的效果呈现。一是在“有形、有感、有效”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26]。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活态、开放、延续的特点,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把瓦氏夫人抗倭相关历史人物、故事、景观、体育活动、手工技艺等由静态的叙事向活态呈现转变,针对不同受众,通过还原历史情境、复现历史时空、参与表演体验等,突出生动性、趣味性、体验性。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调动民间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探索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的繁荣发展之路

“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27] “共同的利益”既包括政治利益,也包括经济利益。要围绕文化符号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助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进一步反哺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一是以文化IP建设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8]。二是培育实现地域性文化符号产品的品牌化,依托品牌力量衍生出更多文化符号,发展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符号经济。例如在瓦氏夫人的家乡以及出征地等,围绕瓦氏夫人及狼兵,整合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民间机构、艺术团体的力量,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特质,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历史人物、事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在深挖当地资源特色、文化溯源中通过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形”“实”“魂”。

(四)打造形成对外传播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影响力

1.打造专业化队伍,形成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机制。一是打造专业化队伍,精准定位受众分析、目标设定、信息策略、渠道选择和项目评估等要素,实现对外传播效果最大化。二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29]。

2.分层分类,主动传播,扩大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影响力。一是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扩大线上线下传播范围。二是利用国家、政府、民间组织、名人等渠道,借助演出、展览、文化交流博览会、商品交易会等方式,抓住有利时间节点,多层次多渠道大众化展示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例如传统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艺术。舞狮有南狮北狮之分,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号称“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不同地域的舞狮各有特点,但都表现了喜庆与吉祥,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以舞狮助兴,祈求消灾除祟、祝贺吉祥,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也成为唤起国人和海外华人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桥梁和展现中华文化特质的生动立体呈现,在欢乐气氛中扩大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影响力,提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团结起来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事业。

结语

文化的影响总是持续而深远。地域性文化符号以不同地域鲜明的风俗、人文特色和集体记忆,体现着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血脉,是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重要载体。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路径出发,基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心理维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基于历史事实的历史人物文化符号——瓦氏夫人抗倭,其几百年来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影响和激励后人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成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媒介,唱响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向祖国、团结统一的英雄赞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三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3-01-01(1).

[3]习近平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EB/OL].(2022-10-17)[2023-03-2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7/content_5718983.htm.

[4]郑宏范.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党建,2023(2):11-14.

[5]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1).

[6]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07-16(1).

[7]邓小飞,秦炜棋.瓦氏夫人班师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4-160.

[8]白耀天.瓦氏夫人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5(4):31-55.

[9]陆锋锐,陈鹰.明代广西土司瓦氏夫人政治才能初论[J].兰台世界,2014(36):106-107.

[10]梁银湘,唐凯兴.瓦氏夫人的修齐治平观和政治道德理想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2(5):78-82.

[11]陆锋锐.瓦氏夫人军事才能之成因分析[J].兰台世界,2012(3):26-27.

[12]秦炜棋.管窥瓦氏夫人尚武思想发展历程[J].百色学院学报,2015(3):98-101.

[13]陳金文,孙梦梅.壮族瓦氏夫人传说的口述史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17(4):20-25.

[14]刘康达.为民族文化立碑:担任广播剧《瓦氏夫人》编剧的体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5):45-46.

[15]龚荫.明代土司中的两位巾帼英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76-82.

[16]李瑜玲.承袭制度与地方习俗:明代女土司瓦氏夫人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5):12-15.

[17]韦晓康,张延庆,胡雪凤,等.从瓦氏夫人抗倭探析广西狼兵武术[J].百色学院学报,2019(1):68-72.

[18]黄明标.明朝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历史考察[J].百色学院学报,2021(2).

[19]莫家仁.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何以长期存在[J].广西民族研究,1990(3):27-32.

[20]韦颖琛.瓦氏夫人抗倭:若有战,召必往[N].广西民族报,2021-07-30(3).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

[2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24]冯月季,石刚.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J].思想战线,2021(5):1-9.

[25]冯月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元符号机制、挑战与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25-32.

[26]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9.

[28]华挺.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使我们的文化符号充满魅力[N].人民日报,2018-11-05(9).

[29]赵磊.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7):50-53.

[责任编辑:杨 军]

本文系“中华文化符号”系列文章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