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

2023-04-03 02:43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途径育人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理念部分分别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共同体现出对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视。

学科育人,具体如何实现呢?

根據已有尝试,可以梳理为两类途径:一是应用技术载体或手段搭载相应内容关注育人;二是彰显学科特点的应用场景及学科专属内容落实育人。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层,即观念的课程(理想中的课程,尚未形成官方文件)、正式的课程(官方认可并出台的课程)、理解的课程(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运作的课程(教师对课程的实施)以及体验的课程(学生的体验、体会)。按照这一分层逻辑,课程标准应属于“正式的课程”,这一层次明确的课程理念,在处于同一层次的教材中就需要有相应的体现。为此相关部门印发了系列文件,如“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指南。一线教学中也涌现出不少优秀设计,将技术作为载体,通过处理或呈现相关的素材体现育人价值,此为途径之一。显然,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对所有学科课程的普适性要求。

第二类途径则更重视学科性。其中,学科特有应用场景尤其依赖于“理解的课程”及“运作的课程”,即教师对学科内容育人价值的理解及教学实践,如信息科技学科中物联网系统设计面向银发老人的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盲人识别红绿灯等。此类尝试同属利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体现学科的独特性。

另外,学科中还含有与育人价值直接相关的专属内容,如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中的信息社会责任,在课程标准中就有相应的内容指向,人工智能伦理、自主可控技术、信息安全等都属于此列。此类内容本身属于教学内容,但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展开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领悟与理解。熊璋教授建议从四个方面关注育人价值:从容感(安全、自信)、幸福感(成就、尊严)、危机感(冲击、伦理)、使命感(认同、责任)。这四个方面都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

无论哪种途径,为了保证学生“体验的课程”的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健康成长,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运作。我们一起努力。

(朱彩兰  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途径育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