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2023-04-05 03:17
考试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观念教师

林 榕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地协调关系的不合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随意开发浪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人地关系的不断恶化,人口急速膨胀,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荒漠化。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把人地协调观念传递给学生,并通过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活动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从而使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历程、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目前的自然环境状况有着更好的了解。文章就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一、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工作来看,许多教师在进行日常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忽略了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人地协调观是思想、情感教学范畴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老师都觉得“地理的情感与观念”教学比较抽象,内容比较空泛,难以通过知识的转换而获得。另外,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功利性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注重地理课堂中重点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重点知识之外的教学外延,对情感观念等教学内容较为缺失。而且,就教育的效果而言,人地协调观念是一种情感观念的教育,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引导,而不是靠记忆和训练就能得到的。在中学的教学中,地理教学往往被作为一门“小”学科,其课程时间难以适应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二、 培养学生对“人地和谐”的认识

人地和谐观的内涵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到人类的历史发展,科学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自然的关系。让同学了解各种生产方式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并根据生活的现实状况,找出目前的人地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因此,培养人地和谐观,使学生从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采用话题引领,开展小组知识讨论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在这个小组协作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老师给学生布置的问题任务也会随之由学生小组进行协作完成。

根据小组讨论的优点,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老师可以先将班级的全部学生等分成4~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位学生担任组长,让其对讨论过程、学习成果进行监督、检查,接着,老师根据所讲的内容,设一个提问环节,让同学们就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组长组织,由小组成员进行总结。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的问题,问题的难度过低,学生就会缺乏对地理的关注;问题过难,也会影响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兴趣。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体验感。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知识点作为实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使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①四大地域分别是指我国的什么地方?②简述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③对北方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一简单的描述。第①②题是属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在学生预习阶段,各小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查看课本插图等方式迅速获得相关的信息,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第③题的难度层次显著提高,涉及人类与土地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多雨的时候,人们要如何适应这种温带季风的气候特点。这就要求各个小组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反思与探讨。当小组成员讨论出最终的结果时,由各小组组长负责整理、总结,并与大家共享。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课堂当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冲突,从而使他们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由此可以看出,利用集体智力进行学习,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运用具有启发性、科普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其加深对人地和谐的认识。

(二)运用教学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催化剂,当学生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时,学习的成果就会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教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时,由于学生对“人”与“地”的理解比较肤浅,会使学生对某些复杂的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产生反感,从而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解决许多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中的难题。

我国伟大的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有兴趣,便愿意用全部的精力来做事情,因此学与乐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想办法使学生们高兴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模型的助学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加快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例如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地理挂图、地球仪,或者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助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地理知识的积累。在这些教学模型中,以生动、有趣、启发性为一体的地理模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同时,可以把地理模型作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如在教学《地势和地形》这一课中,教师在教授“高原”地形的时候,会给学生演示青藏高原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青藏高原的一些基本特点。以青藏高原为例,它向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南缘,向北延伸到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的北缘,向西延伸到帕米尔、喀喇昆仑山,向东、东北与秦岭、黄土高原等地相连。通过观察和分析青藏高原的三维地质模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在地理模型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地理知识的储备也会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方面,使用地理模型可以带来如下正面的效果:第一,相对课本而言,地理模型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使学生对课本之外的常识有更多的认识和掌握。第二,地形建模的逼真程度更高了,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条经度、每一条纬度,学生可以快速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块地理知识上,从而巩固自己的地理知识。第三,要学会人地协调的关系,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而地理模型则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在这个模型中,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创造出更多的地理模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控制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学习素材

培养人地协调观念,是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体会周围环境的变化。如降水的分布,河流的大体分布,特殊的地理环境。通常情况下,学生只能从课本中获得地理知识,而这种局限于课堂教学、课本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制约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到野外实地考察,搜集地理资料。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有三:第一,学生可以摆脱教科书上的某些条条框框,亲自去体验、论证自己身边的地理常识,一旦被证实,就会对这些知识有更深的印象。第二,要培育人地协调观念,必须弄清自然地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仅凭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能进行论证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实地考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把在教室里学到的地理知识变成实际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中的知识点。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了解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增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进而达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耕地的现状,了解目前的耕地资源主要用于种植什么作物,哪些土地已经荒芜,哪些土地具有盐碱地特征。完成调查后,应编制一份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实录,深入剖析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并及时与社会共享。例如,一些同学对耕地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人为滥伐、过度放牧、乱占耕地导致耕地资源急剧下降,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要想消除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措施,把现有的耕地资源加以保护。这样,同学们就可以真正地体会到周围的地理环境,并且对大自然的某些自然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走出去”的思想,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长期来看,“人地和谐”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在实地考察时,总是处在手脑并用的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会积极地去探究课本之外的地理知识,而当记忆中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时,他们就会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实地考察与地理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探索、自主观察、自主理解,体会人地关系,逐渐建立人地协调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注重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关联性,能从整体的知识中看到局部的知识,也能从局部的知识中看到整体的知识,熟练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脉络。

(四)挖掘教材要素,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地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和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学科,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必须要对生活有实际作用,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当中去,“人地协调观”就是要学生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予以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人类的生存活动可能会对地理要素变化形成的影响、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等。

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深度发掘教材当中的“人地协调观”元素,并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人地协调观之间关系的突破口,以期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比方说,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入“全球变暖”和“碳排放指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意义,并配合一些提问,如:“气温升高会对人和动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避免全球变暖?”让学生意识到气候变化对生物产生的不良影响,深化学生对环境、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关注,这就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在课堂上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方式。

(五)结合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许多地理教师认为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心智发展已较为成熟,所以不用太注意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点,只要着重注意学生地理的绝对性评价就好。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维,降低了教学质量。其实,不管在哪个教学阶段,兴趣教学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下,他们的学习效果甚微。对此,地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多元化的地理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到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措施时,这些地理面貌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比较难遇到,学生通过书面上的知识,很难直观地了解到。这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准备一些各种土地类型的图片供学生观看,可以找有关于水土流失和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受风沙侵蚀的土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来直观地感受这些可怕的问题。通过直观地观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且全面。地理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复杂,类型多样,而且枯燥无味的地理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精神压力,导致学生地理学习效果差。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创设有针对性的情景,形象、生动、易懂,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另外,在课堂教学当中,很多老师都会应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一些辅助措施构建教学情境,并参考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灵活变化教学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增加更加有针对性的案例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理解情境和案例的基础之上增强个人意识,给后续“人地协调观”培养创建良好的思想支持。具体来说,这一环节当中,老师可以使用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源作为辅助,优化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观察资料并分析思考,配合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探究问题,深化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体系。以“人口与人种”为例,老师可以讲解各个地区的人口分布以及资源开发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发达地区人口多、不发达地区人口少(资源、交通等),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出具一些发达城市(国家)开发过度导致的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资源开发观念和环保意识,全面深化“人地协调观”。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新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对相关知识整合应用的能力。而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再通过分组合作交流和分析对比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地理学科相关活动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活动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信以及积极主动意识,而这就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内知识开展生活化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并且在这种学习探索过程中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活动中。

(六)发散学生思维,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初中生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较为完善的思维模式,地理教师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只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要挖掘透彻,有些知识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只需要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肯定,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一个自己的看法和观念,从人地关系方面有自己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思维。

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这部分内容本身的知识是较为简单的,距离生活也是比较近的,所以教师大可让学生先自由探讨一下近几年自己看到的景象,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会发现,农村耕地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很多都已经变成了宅基地甚至荒废遗弃。教师还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设定一些情景,多采用一些图文、视频资料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带入,思考如何处理人地关系,比如通过本节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土地专家门诊”医生和“土地规划专家”的局长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人地和谐的问诊和整体规划,理解土地资源的国情和国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只有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

(七)设置多样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引入开放性问题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现象和地理特点选择相应的开放性问题。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如:某地出现干旱现象以后当地民众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如何对这种现象进行干预从而解决干旱问题?从这些问题当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也逐渐加深。通过开展模拟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地理教师培养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并提升社会责任感。再例如,学生在学习过《土地资源》这节课后,教师在教学最后可以提出如果耕地全部都变成了城市用地,我们的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农耕面积在慢慢变小?现在的高楼所占地是哪里来的?如何去解决我国的耕地危机等问题。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挑选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组内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本小组研究的问题进行发言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保护土地的环境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为学生带来不同体验。在小组发言之后还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创设相应主题活动并以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堂内容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对整个课堂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理解。另外,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愉快,进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 结语

在初中地理学科当中,“人地协调观”作为较为基础的一部分,是所有的地理教师都需要在教学期间重点关注和重点培养的任务。任何学科的核心素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单独的某种教学方式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它是长期且复杂的一个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持续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的深化培养,能够让学生拥有更理想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发展起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观念教师
维生素的新观念
最美教师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健康观念治疗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