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德育分析

2023-04-05 03:25田艳丽
关键词:立德内涵德育

田艳丽

“立德”一词出自《左传》,其中详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这里的“立德”代表着人生的最高道德理想境界;“树人”则出自《管子·权修》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句。2012 年,党的十八大会议上首次将二者并列,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立德是过程,树人是结果,“树人”先需“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是教师落实“立德”目标的抓手。小学语文在德育方面具备学科优势,开展德育极为必要。

一、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落实德育的必要性

(一)满足个体发展需求

陶行知先生曾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道德标准、精神思想、价值观念是指引学生生活、行为的无形之手。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品格将对其生活境遇、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能在其生活中获得更多善意与认可,从而助力个体发展。因此,德育对小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极为必要。

(二)满足教育发展需求

我国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随着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新时代社会需要人才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德育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有效提升语文学科教育承载力,丰富语文学科教育的价值功能。因此,落实德育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之一。在基础教育中落实德育,能起到强化新一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家国情怀与道德标准等重要作用。德育的渗透能以适当的方式塑造、改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加快国家建设步伐、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推进意义。

二、新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 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者需)重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语文教学内容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蕴含其中,其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四字箴言”价值体系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为学生带来世界、人生、价值观念方面的积极影响。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新人教版语文教材相较于以往教材版本,传统文化的比重有所提升,占据整体内容的30%,其主要形式包括古诗词、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格言警句、名著导读、地方风俗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包含民族精神智慧、古仁人道德品质等德育要素,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践行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红色教育理想信念内涵

红色教育包括革命先烈故事、爱国名人撰写的具有爱国情怀、激励少年的进取之作,旨在让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牢记历史教训,秉承先人志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教材内容为德育阵地,铺设德育路径

1.深挖教材内容,明确德育定位

教材内容是语文学科挖掘德育内涵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汲取德育要素,寻找德育的切入点,明确德育定位。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定位自然融入德育话题,引导学生有感而发,由知识理解自然过渡至德育思考。探寻德育定位与脉络,需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独立课程的德育要素需服务于整体,整体性德育目标需分化、渗透于独立课程中,做到“教无遗策”;其次,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德育内容需存在紧密关联,确保德育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包含《棉花姑娘》《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三个生动的动物、植物小故事。童话故事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能从人物行为、形象、故事情节中予以学生丰富的精神思考。教师深挖教材内容,自主提炼出本单元童话故事的德育定位,如下所示:

(1)《棉花姑娘》:积极动脑胜过胡乱尝试。不同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遇到问题要注意分析、观察,对症下药地解决生活问题。

(2)《咕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遇到问题或听到事情一定要动脑思考问题的真实性,大胆质疑,实地求证,不能以讹传讹,盲听盲信。

(3)《小壁虎借尾巴》:遇到问题首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靠别人;磨难使人成长;彼之蜜糖,我之砒霜,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

课堂上,教师以“这个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展开话题讨论,引领学生思路向相关德育内涵延伸。学生能从单元童话故事中获得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理解“友爱”“乐观”“质疑精神”等积极的德育内涵。

2.联系实际生活,渗透德育内涵

教育学者杜威和斯宾塞的“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教师的目的是将受教育者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学生自主发散思维的能力有限,且生活经验较为匮乏,难以自主将德育道理与生活化行为活动联系起来。因此,确立德育内涵的具体内容后,教师需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将客观的德育道理、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易于认同、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行为准则、处事方法。

以二年级上册《寒号鸟》课堂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描述了寒号鸟冬天不做窝,最终自食恶果的小故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散漫懒惰”的道理。学生阅读此故事后,会结合个人经历与生活经验,生发差异化感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究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小学生能轻松提炼出“不能懒惰”的道理。教师又进一步提出生活化问题,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不可以懒惰?”学生分别在小组中分享学习、生活、个人作息等方面“不能懒惰”的具体事例,围绕“懒惰”的定义构建出清楚而细化的行为准则。经此教学活动,学生能充分了解“勤奋与懒惰”的道理,树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

3.创设趣味活动,践行德育行为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要素,鼓励学生在课后时段以实际行动践行德育行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实践类作业,请学生以写主题日记、绘制手抄报、制作观察记录表等方式寻找生活中的相关德育要素存在、体现形式,描述个人践行德育行为的感受、从中获得的启示;教师可以组织打卡活动,请学生在规范时间内每日践行相关德育主题行为,以打卡的方式培养良好德育习惯,内化德育思想。丰富的德育活动能唤醒学生生活应用意识,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践行正确行为,促进德育内化。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烈士赵一曼的一件生活小事,感受革命战士团结友爱、为他人着想的宝贵精神品质。教师在课文中提炼“为他人着想”这一美好道德品质,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月任务:请学生制作“为他人着想”打卡表,在一个月内记录自己为他人着想所做的不同好人好事的频率,并将具体的好人好事以简练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心路历程。活动结束后,教师另组织一节班会课,请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本月“为他人着想”的有趣经历,抒发为他人着想的感悟。教师请学生轮流分享一件难忘的小事,并表扬学生的用心。该教学活动以规律性、开放式实践任务和打卡激励机制为学生培养“为他人着想”的心态习惯,并通过分享经历、表扬作为的方式践行赏识教育,为学生培养“为他人着想”的荣誉感与愉悦感,以此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德育品质得到充分内化。

(二)以强化效果为教学目的,创新德育方法

1.创设德育情境,丰富学生视听体验

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的爱国思想、红色教育、传统美德等德育内涵往往以故事、诗句的方式呈现,意蕴丰富但与现今生活相去较远,学生难以自主通过阅读走进作者内心,深度感受其德育内涵。此时,需教师辅以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补充历史信息,丰富故事背景,在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中深化阅读感悟,提炼深刻的思想内涵。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朗读感悟、直观演示等方式实现。

以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课堂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李清照忆英雄项羽的怀古诗。在此之前,学生极少接触与项羽有关的历史故事,对相关史实与人物形象不甚了解,因此,难以从诗句中读出深厚的情感色彩。教师为使学生切实感受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节,找到《楚汉传奇》中“项羽乌江结局”一集,为学生播放。视频中描述了虞姬送别、乌江渔者接应等过程,展现出了项羽“舍生而取义、不肯忍辱偷生”的精神品格。学生在视频、音乐的烘托中大受感动,课堂情感氛围渐入佳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楚汉之争中其他展现项羽品格的小故事。学生能在情境的铺设作用下,深度理解项羽坚贞不屈的“鬼雄”形象,领会作者李清照对项羽的崇敬之情。教学情境能以强有力的视听体验强化德育的精神感召力,使德育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2.精讲课堂话题,触发学生情感共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表达欲求。课文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往往呈发散状分布,学生阅读思路不同,对一篇课文的德育解读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精细探究话题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引领学生发散思维,以深度话题探究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对课堂德育观点达成共识,完善、全面地梳理课文中蕴含的德育要素。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描述了完璧归赵、两王相会、将相和共三个小故事,其中,主要描绘了秦王、赵王、蔺相如和廉颇四个人物。课堂上,教师围绕“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展开话题探究。学生提出蔺相如“悍不畏死”“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宽容大方”“以理服人”等积极形象。有同学指出:“大将军廉颇也是一个宽容大度、朴实豪爽的人,并非骄傲不容人的人。”教师可以就这一点与学生深度分析人物形象,组织一场辩论活动,议题为“廉颇心胸宽广VS 廉颇心胸狭窄”。学生就这一点展开即兴辩论。正方学生指出:“心胸狭窄的人口头道歉足矣,但廉颇的道歉极有诚意,展现出了直爽大气的好品格。”反方认为:“是廉颇先表现出攻击性,不能算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教师在旁观察,不时加入话题,即兴点拨。学生最终达成共识,认同二人身上积极宝贵的道德品质,课堂德育取得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可以从“铺设德育路径”和“创新德育方法”两个维度展开探索。首先,教师可以秉承德育“有始有终、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将确立德育内容、渗透德育内涵、践行德育行为作为德育的基本路径,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精讲话题等方法强化课堂德育的渗透效果,助力学生收获丰富的视听体验,触动情感共鸣,引发精神认同感。如此,能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学科教育始终。

猜你喜欢
立德内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挖掘习题的内涵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