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选择、想象

2023-04-05 17:01闫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房山分校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金箍棒定式图景

闫伟 _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房山分校

小时候有段时间就想要一根“金箍棒”,日思夜想,总是到野地里、坡头上去寻找,直到有一天寻到了一根得心应手的枣木棒才心满意足,然后拿着它四处招摇、显摆。

这是我儿时的记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不过,这背后隐藏着我的心路历程:我有一根“金箍棒”的需要,产生了内在动机;我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没有向大人伸手要;我想象它应是直直的、很顺溜,挥舞着它披荆斩棘,变幻无穷。我的行动、情绪、情感被“需要—选择—想象”缠绕着、牵引着,这是现在的认识,当时只觉得好玩,也没有人引导。

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学生们希望被关注、被保护、被肯定、被欣赏。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动机,也会产生不同的目标甚至理想,然后对自己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进行选择,在整个过程中用想象、联想乃至幻想加以确定、设定和坚定,最终把需要化为现实。如果不能转化,则会失落、郁闷、焦急,迫使自己调整认知结构以应对现实的需要,从而促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变革,实现成长。

从“需要—选择—想象”出发,学生们构建了自己的意向价值和世界图景,形成了不同的知情意行方式,他们会按照心中的图景——定式来行动。低年级学生最喜欢表扬,一朵小红花就能让他即刻专心起来,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则显得幼稚可笑,他们更需要“自我价值”的认可。

“需要—选择—想象”是内在的、隐性的、独特的,自己也不容易发觉,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认识。可以在日常观察、交流谈话中去发现和了解,在解决学生的问题、矛盾中去疏导和引领,也可以通过果树图的投射、早期记忆的回忆、词语的联想进行分析与判断。

“需要—选择—想象”还有强制性,不易改变,如上述的回忆印证了我在生活中总会去寻找美好的、神奇的“金箍棒”,表现一种探索的精神。可以采用“说、画、动”三个小技巧转换这个逻辑支点:“说”是教师作为倾听者,通过队会、班会、课上课下和个别交谈,引导学生表白自我;“画”是教师作为欣赏者,通过思维导图、想象图景、设计蓝图,引导学生规划自我;“动”是教师作为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课外活动、比赛活动,引导学生释放自我。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行动契约、成果展示的方式加以催化、转化和固化。

总之,以学生的“需要—选择—想象”反作用于他自己,就是在因材施教中找到了“材”的特质,从而因需而导、顺势而为、消解定式、重构支点。

猜你喜欢
金箍棒定式图景
大老粗也能耍得起“金箍棒”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青岛新图景
金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