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双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教育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引发受教者的潜在素质,根据受教者的发展规律,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有组织计划的活动,对受教者的身心进行影响,使其发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变化。20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计划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转变。新课改是伴随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的,为了培养更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体系改革,其核心在于教育理念的改变。而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则需要掌握更高水平的教学技能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剖析当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并找到优化提升的措施,对于我国未来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师范生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指具有在社会相关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或者是专业教学的学科领域,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是一个比较传统并具有优势性的学科。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则是特指这个专业中师范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专业研究等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进行教学的设计,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从专业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学对师范生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即在教学活动中将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行专业的研究,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去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素养能力,使学生产生对文学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形成关于我国文学化文学的民族自豪感。
(二)当前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新课改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也围绕着新课改的要求而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技能培养相比,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现状特征:
第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改要求彻底改变传统上“知识传输”式的教学理念,去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的思维能力。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上,很多高校增加了关于教学理念变革的技能培养,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并将相关的技能有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第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养。随着我国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上,大部分高校增加了一部分关于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养内容,即要求师范生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手段如网络化教学、资源探究学习等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这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部分。[2]
(一)过于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培养。师范生的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另一个则是教学技能的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应该以哪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一直是教育界普遍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培养是以专业学科知识为重点,教学技能的培养比例很小,主要原因就是教学技能培养是“隐形”的技能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而我国文学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很在有限的教学年限中很容易忽视教学技能的培养。[3]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导致的后果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在走向教学岗位后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课堂上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少教学技能培养。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上也多是以专业知识课程为主,师范生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必然会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而非是教学技能。优质的汉语言文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方式中,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基本,即使是在新课改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部分的内容,但是效果甚微,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比例不协调,实践课程缺少教学技能课程。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课程体系的调整设置缺乏针对教学技能培养的专项内容,相当一部分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对于到底什么是自己必须要具备的教学技能认知模糊。
(三)教学技能培养的手段过于单一。如前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师范生需要掌握多样的教学技能应用手段来完成教学。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手段上还是比较单一,受限于培养费用、课程目标和考核体系等现实条件,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能力不高。例如,很多高校在教学技能培养上集中在技能的理论教学上,对师范生来说比较抽象,也不清楚教学技能如何应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上,教学实践是否等同于教学技能等问题模糊,高校未能培养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对教学技能掌握与应用的真正实践能力。
(四)缺乏对教学技能的针对性考核。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即要求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应该就一定的专业知识以技能应用的形式展现在教学活动中,而高校采用的是课堂模拟展现来实现对师范生的考核。这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可以就考核内容形成一定的应试能力,但是具体到考核结果上,教学技能的应用是否符合专业设置的要求不明确,学生也就对自己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甚清楚,也就是说,新课改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由于缺乏针对性考核而导致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并不理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将教学实践技能与专业知识培养结合起来。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忽视了教学技能而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师范生的教学活动缺乏技巧和能力基础,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手段将教学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培养中。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需要意识到新课改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是教学技能的提升上。在此基础上,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高等学校需要采取考核、课程设置、实习安排等手段和途径去推动师范生不断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养成。从当前的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上看,将教学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中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专业实习制度,即学校要求每个学年或者是学期结束后师范生要完成实习学习,到各个学校去进行教学见习,使学生更加了解语文的教学特点、目标和本质,在耳濡目染中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为了规范师范生实习的秩序,高等学校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到学业考核测评中,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从教学实践中提升对教学技能形成本质性认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科学设置教学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相对明显成效的措施,高校需要将新课改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首先,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应该设置有关于衔接中小学语文和汉语言文学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逐渐提高师范生对语文教学的适应能力。其次,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育课程课时比例,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系统接受教学技能的培养。[4]例如,我国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在板书、简笔画等教学技能上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而要求专业每天拿出至少30分钟的时间或者是每周利用固定的2个小时让学生锻炼教学基本功,使师范生掌握必备的语文教学技能。再次,高校也应该丰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即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教学技巧、教育科研方法等针对性教学技能培养知识课程,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高校应该针对目前的课程内容、课时结构等进行适当调整,让汉语言文学的相关教学技能培养贯穿大学培养的始终,从而为师范生走向教学岗位掌握必备教学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技能培养手段与形式。丰富教学技能培养的手段和形式实际上就是整合高效师资力量和资源去针对性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技能,当前,比较有效的一个方式就是建立导师责任制。在师范生开始专业学习时,挑选教育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技能指导,导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学经验为师范生提供经验指导,对师范生存在的教学教案、教学板书、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问题进行培养,那么师范生就会在反复的实践练习中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此外,微格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可以考虑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控制的教学环境,让师范生在其中进行反复实践练习,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有意识纠正,长期以往,师范生就会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5]
(四)完善教学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评价和考核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高校也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去着手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第一,高校可以考虑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教学比赛并将比赛结果纳入到成绩考核结果中,督促学生锻炼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第二,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可以将普通话技能、多媒体教学技能应用、教学技能等分成几个部分的重要模块来进行分别培训和考核。在建立起这些模块后,则可以建立一些基础性管理制度,比如要求学生必须要完成这些模块考核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实习学习,进而达到毕业要求。最后,高校也可以依托于校园社团等活动媒介来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和平台,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可以在清明节或者是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进行专题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技能。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符合时代需要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个背景下,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当前我国汉语言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已经开始转变理念并且注重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对此,高校应该在专业知识培养基础上融入教学实践技能培养,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入学开始,开展跟踪式课程教育,学习职业生涯知识,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计划中。最大限度上避免因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生源复杂,思想个性更加多元化造成的不确定因素,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进行细分,设计活动的侧重点,在小范围内给予个性化的教学技能的引导和辅导。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让导师真正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标杆,率先垂范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并在这一基础上科学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并且完善相关的考核,使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