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外宣策略探究
——以大河网英语频道为例

2023-04-05 21:17李若姗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频道黄河生态

□李若姗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2]

黄河文化元素已与中国的国家形象直接挂钩,并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黄河文化对外宣传的成功与否,关乎中国文化是否能被国际社会充分了解,关乎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否能在海外得到正面塑造,关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否能被世界充分认可。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3]构建一套能够充分展示和反映中华文化精髓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增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将会成为新时期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的深层内涵急需挖掘提炼,黄河故事的话语体系需要加快构建,黄河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急需加强。

一、黄河故事在大河网英语频道的外宣概况

2022年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河南省“十四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其中“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开放性文化政策是一大亮点。而早在2018年,为满足文化资讯的外宣需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大河网即开设了英语频道。该频道设有七个栏目(原文为英文,此处为笔者自译):网站主页、河南简介、省内新闻、国内新闻、旅游资讯、文化快报、双语新闻。新闻内容以图文报道为主、短视频新闻为辅,形成了融媒体对传统媒介的有效补充。该频道面向讲英语的海外受众,是传递政府声音、时政要闻、文化教育等重要资讯的国际化平台。

黄河故事是该频道推介的重点栏目。截至2022年10月底,该频道刊发涉及黄河的相关新闻86 篇,概分以下四个类别:

(1)大河网当日新闻的精选精译。此类文章最能满足外国读者的关注焦点和阅读旨趣。

(2)《河南日报》刊发新闻的精选精译。此类文章主要涉及河南省内与黄河相关的文化活动和生态时讯,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引领性。

(3)转载国内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网的英语新闻。对黄河故事的介绍从河南扩展到黄河全流域。

(4)转载国外主流旅游网站“中国旅行指南”的文章,对海外读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从比例上来看,大河网原创文章36 篇,占比最高,达41.9%,体现出该频道较高的独创性和自主性;转载《中国日报》英文文章21 篇,占比24.4%;转载新华网文章20 篇,占比23.3%;转载《河南日报》文章英译5 篇,占比5.8%;转载《人民日报》和“中国旅行指南网”文章各2 篇,分别占比2.3%。

二、黄河故事的外宣主题策略

大河网英语频道对黄河故事的推介和宣传,在主题上采取的外宣策略,是展现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所具备的引领性和凝聚力,体现出黄河故事所具有的鲜明思想导向、历史导向和生态导向。

(一)思想导向:黄河故事与民族精神

申明黄河文化对民族精神的贡献,实现优秀文化对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同时实现先进文化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作用,这些是大河网英语频道外宣工作的首要任务。

该频道2020年12月8日的报道,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百余件书法作品中蕴含的黄河风貌。书法篆刻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也是海外受众最为关注和最感兴趣的文化形态。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和丰富多样的黄河生态。此外,在标题中,黄河精神常与民族复兴并置出现,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得以加深。

(二)历史导向:黄河故事与文化保护

黄河流域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是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依托。该频道着力向海外读者呈现黄河流域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重点突出,特色鲜明。2019年12月25日的双语新闻《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携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通过影音、图文等多模态的传媒形式,借由一个宏观的视角,从政府产业合作、文化政策、机构设置、未来规划等多个侧面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黄河文化保护的现状。2020年5月27日刊发的《黄河边发现大型古墓群,出土文物2000 余件》,通过文物发掘的历程,介绍了黄河沿岸三门峡地区在历史上的兴衰演变;2020年9月14日刊发的《如何讲好档案中的黄河故事?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在豫举行》,重在介绍新中国成立至今,档案馆为整合黄河档案所做的具体工作,这两则新闻是从微观视角,详细介绍了黄河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具体举措。2021年4月14日刊发的主题为“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开幕”,则从一个全景视角向世界推介了黄河故事在当今社会焕发的活力。

(三)生态导向:黄河故事与生态治理

大河网英语频道涉及黄河的86 篇相关新闻,超过半数以生态保护为主题,体现出外宣工作中鲜明的“生态导向”,这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一脉相承,与国际气候变化的议题相契合,与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一致,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决心。2020年9月11日,专题英文文章“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通过六则关于“黄河生态走廊”的新闻和展现黄河流域生态现状的图片,立体展示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该频道把外宣重点放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这个宏大的议题上,既让海外受众充分认识到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环保价值,也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三、黄河故事的外宣语言策略

外宣工作中,语言是传播文化、沟通思想的最重要的工具。对于媒体而言,通过适当的语言策略来讲述黄河故事,既决定着黄河故事被公众接受的效度,还决定着黄河文化会被塑造的模样。

(一)语篇处理策略

外宣语篇处理工作,重在坚持意义等效下的灵活处理原则,在保证新闻核心信息准确保留的基础上,根据海外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灵活使用增添、删减、注释、配图等语篇处理方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018年7月18日刊登的题为《改革开放40年·风云录——黄河大桥:巨龙卧波筑通途》,英文对原文做了大幅删减,仅保留主干内容,实现了语篇交际的效用最大化。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标题中“巨龙卧波筑通途”整句未翻译,因为龙在西方语境里有双翼、能喷火,代表着邪恶、凶悍等负面形象,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皇权、强大、尊贵、威猛”等正面评价。直接删去这个题目,既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也避免了对不同文化的误读。2018年9月11日刊登的双语文章重在介绍河南十大名菜,对于 “每家饭店又都有自己对黄河鲤鱼的独到理解,正如独孤九剑一般”,以及“它以‘葵花点穴手’的姿态快准狠地点中了当今美食市场的命门”,译者仍然采取了语篇删减策略,因为英文中没有与“独孤九剑”“葵花点穴手”完全对应的意象和表达,而由于外国读者缺失相应的文化语境,直译这句话会增加他们的困惑。语篇删减是该频道最常见的编译手法,此举不仅可以提高新闻采写、翻译的效率,还能减少海外读者对背景铺陈的不适感,带给他们“短平准快”的阅读体验。

(二)总体翻译策略

在外宣英译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在逻辑和思维上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作出适当调整,使外国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捕捉到新闻中的核心要旨,最好还能对我们推介的文化产生兴趣和亲近感,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国际形象显著提升的外宣目的。2021年4月14日的新闻报道了“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开幕”盛况,对文化月五大主题“河之魂”“艺之萃”“地之灵”“城之魅”“人之杰”采用直译,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都达到了美国翻译家奈达所提倡的“等效翻译”效果。而“黄河大合唱”译为“Yellow River Cantata”,是一处典型的异化翻译,“Cantata”意为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盛行于欧洲。这种异化翻译策略,主动靠近了受众的文化背景,选用西方文化中的“等效物”,唤起相似的认知图示,增进了西方读者对“黄河大合唱”从表演形式到艺术特色的理解。2021年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为“黄河岸边是我家”,译为“New Era,New Home——Life Change along the Yellow River”,体现了意译和解释性翻译的结合,既保留了原标题的“家”这一主题,又增添了“新时代”和“生活改变”两个关键信息,借由“new”传达出一种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正向语义,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黄河沿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阔历程。总之,编辑和译者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的巧妙结合,必要时采用解释性翻译,以符合译文读者思维习惯和阅读兴趣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讲好黄河故事。

(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

西班牙翻译家艾克西拉曾将文化专有项定义为:“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语文本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4]

与黄河相关的文化专有项,往往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语境,适用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其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这既是黄河文化的自身独特性,又是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难点之一。对于美食相关文化专有项,如“黄河鲤鱼、葱烧海参、汴京烤鸭、龙须面、洛阳水席”等,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采取增译和文内解释的方法,既让读者一气读完不必停顿看注释,又能准确领会原文的精髓。对于文物古迹相关文化专有项,如“鹅首曲颈壶、玉剑具、镶玉铜带钩以及有铭铜器”等,文内解释仍然是首选。对“天圆地方”等哲学学说,译者采用了增译和解释性翻译法,将内隐信息扩写成详细的解释,以弥补外国读者在文化和语境上的空白。汉语与英语的一个差异是,汉语多用四字结构,追求结构和意义上的严整,而英语中多见长短不一的从句和短语结构。对于“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英文仅用两个单词“indomitable perseverance”就可表达,体现出“浓缩性减译”。对于生态文化专有项,如“搬迁还滩”“生态环境扫描式体检”“‘清废’行动”等,译者灵活采用减译、增译相辅相成的策略,一方面删繁就简,保留核心意思,另一方面对缩略语一一做了扩充。

总之,在外宣翻译中,应当给予文化专有项足够的重视,根据文化专有项所属的类别、特征,统筹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传播的效能最大化。

四、结语

面对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讲好黄河故事,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大河网英语频道针对黄河故事所进行的外宣实践,让彰显中华文明的黄河文化跻身国际舞台,让浓缩民族风情和时代光华的黄河故事融入了国际舆论场。该频道在主题策略和语言策略等维度采取的创新手段和特色做法,也启示我们,认真梳理顺应时代关切符合国际潮流的传播议题,精心筛选国际社会喜闻乐见的话语范式和呈现形态,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播黄河文化内涵,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

猜你喜欢
频道黄河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黄河』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专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