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2023-04-05 20:50郭婷婷
南方农机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农业农村

郭婷婷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0)

“十四五”时期处于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节点。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能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乡村振兴战略正以崭新的姿态全面推进[1]。

1 发挥产业兴旺的系统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本质上还是发展问题,不仅要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发展,还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和关键之要,是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有效的途径、最直接的推动力。

生态宜居的主旨是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的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这不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3]。产业融合发展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注改善了从前对山林农田等自然资源粗放的开发模式,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生态效益涵养经济效益,开创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新业态,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发挥生态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宜居的战略目标。

乡风文明蕴含着中国千年的农耕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4]。产业兴旺不是单一个体的收益总和,而是农民合作社组织团结统一汇聚的力量,合作社组织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成员的合作。发展乡村产业有利于形成淳朴、团结、信任、诚信的乡风。要使乡村产业兴旺应在坚持传统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业、康养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入驻乡村,形成和谐、文明、幸福的生活氛围,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治理有效是乡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治理能力不仅能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还能释放乡村发展的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无处不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发展,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推动农村治理体系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革,推动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中更深层次的应用,有利于弥合城乡治理的“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公共治理水平。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乡村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发挥农民实用人才和外部引进人才的带头作用、创新创造精神,推动乡村经济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从而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2 乡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战略工程,产业振兴是基础、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但目前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新型人才匮乏、基础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2.1 小农思维影响深

小农经济是一种具有一定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采取“单干”的分散农户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收益自己得,风险自己担。而农业生产过程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的突袭、意外伤害的发生、经营风险较大、竞争压力较大。农民自身对风险的承担能力较弱,对于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来说,灾害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农村大多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的使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可持续生态观的指导。近年来,人类为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球家园已面目全非,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

2.2 现代农业发展慢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利用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转变,而当前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仍困难重重[5]。一方面,产业基础薄弱。传统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种植收入,而单一的产业结构受季节、灾害、意外等因素影响较大,很难取得显著成果。且单一产业结构的产业平均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产品附加值的获取。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位置、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多数村子仍摸不着头脑,在一次次实验中以失败告终,逐渐失去探索的信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程度低。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仍采用传统的生产工具,农具智能化水平不足,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根本动力支撑,实现农业生产动力从“人动时代”“机动时代”到“智动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仍是一大难题。

2.3 人才队伍建设难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而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内部人才“留不住”、外部人才“引不进”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农村内部人才供给不足。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多为体力型劳动,收入水平偏低,大量年轻劳动力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流向发达城市,加重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农村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的系统训练,专业素养较低,缺乏创新技能,容易面临成长“天花板”。另一方面,农村外部人才补给不足。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差,乡村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数字化服务平台初步搭建,服务窗口、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各项基础服务仍未落实,对乡村外部人才缺乏吸引力[6]。

2.4 基础保障不完善

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在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才能力均较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全面振兴的“峡谷式”跨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农村地区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且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休闲、娱乐水平均远低于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农村长期处于“引才难”“留才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转型需要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良性流动。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环境封闭,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均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城乡不流通的瓶颈,亟须解决“城市资源进不来、农村资源出不去”的难题。新产业、新行业的开发需要为下乡的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提供政府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支持,而部分地区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资金扶持不到位,且社会资本面对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等风险对此大多持观望态度,产业升级转型面临多重难题。

3 乡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的优化路径

笔者认为,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实现产业兴旺要发挥多方力量,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入手,为产业蓬勃发展夯实基础。

3.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意识到合作社带来的系统性优势,通过对地区资源的整合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地区优势,达到“1+1>2”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优化基层党组织成员结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吸纳大量高素质、有思想、敢创新的“驻村书记”“新乡贤”“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走进农村、治理农村、发展农村,激励各类人才利用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引进新资源、新技术、新思想,激活基层党组织内在活力。

3.2 拓展乡村产业新业态

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建设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首先,深入挖掘产品“深度”。乡村产业转型要积极培育新品种,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发展区域特色,形成品牌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发展数字化产业体系,利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数字化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体系,推动当前产业向更深层次、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其次,积极拓宽产品“广度”。乡村产业升级要延伸产业链,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电商产业融合起来;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社+研究院”“农户+合作社+产业园区”的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综合产业园区。最后,提高产业发展融合度。乡村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可以实现产业、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3.3 打造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既要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又要引进更多城市人才[7]。一方面,培育乡土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加强对农村优秀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技术经验丰富、眼光长远、学习能力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另一方面,加强外部人才引进。农村地区开展“神农英才”计划,建立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此外,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下,深入推行“特派员”制度,引进城市先进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综合人才,在人才策略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8]。

3.4 建立多元保障机制

农业农村属于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加速资金、技术、人才、金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9]。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政策保障。政府主导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到乡村产业建设工程中,优化“期货+信贷”模式,加大市场对农业相关信贷风险的分担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为市场主体加入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对于人才培养,政府为人才的培养和晋升提供政策倾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主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实现基本服务供给对农村常住人口全方位覆盖;又要加快数字技术核心攻关工程建设,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10]。

猜你喜欢
人才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