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Vlog主持人的角色转型与创新

2023-04-05 21:17万江莉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委员

□万江莉

融媒体时代,在“移动优先”的传播理念指引下,传统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时政新闻与Vlog 组合产生的时政Vlog 报道模式,既丰富了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又拉近了时政新闻与受众的距离,成为时下热门视频类型。在2022年的郑州“两会”报道中,郑州广电推出《小万V 观“两会”》Vlog 系列,笔者或自持摄像头,或与团队配合,拍出接地气又有“网感”的内容,配以节奏明快的剪辑包装,既“原生态”展现出委员履职参会全过程,又有新闻媒体人观察“两会”的角度和锐度,鲜活生动地展现了郑州“两会”的另一面。

一、时政Vlog 的报道特点和传播优势

近几年,Vlog 内容从日常生活拓展到新闻报道领域。2019年“全国两会Vlog”、康辉的“大国外交Vlog”、“亲历FAST 重要一刻Vlog”到王冰冰的“奥运Vlog”等,时政Vlog 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大活动中。通过形式、内容、语态、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时政Vlog 建立起独特的传播优势。

(一)“重”议题的轻量化、微视角表达

新媒体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碎片化。为迎合小屏端碎片化阅读习惯,时政Vlog 时长通常设置为1-6 分钟,便于其在新媒体渠道的传播。时政Vlog 将严肃重大的新闻议题用轻量化的文本、微观小切口进行展现,灵动、充满活力的报道,重塑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小万V 观“两会”Vlog》系列用5支作品,记录观察2022年郑州“两会”,时长最短的1分20 秒,最长的4 分40 秒,每一期都节奏明快、主题突出。以《“两会”开启 一起向未来》为例,3 分30秒的视频中,有出镜主持人从驻地出发、抵达主会场、安检入场、委员拍照、大会开幕等画面,还有主持人小万对大会重要议程的提炼讲述,碎片化的信息提高了全片的节奏感和信息量。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两会”新闻报道一般都是领导人发言、会议讲话或政府工作报告的转播。而Vlog 以画面快剪、音乐、现场解说这种富有活力的新形式,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内容为王”又迎合了互联网受众的需求,催生再传播。

(二)门槛低、传播形式更即时

时政Vlog 作为短视频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操作门槛和制作成本低使其在媒体圈备受青睐。重大时政主题报道出炉路径通常为:策划—拍摄—组稿—审稿—剪辑—审片—制作—发布流程,环节多、耗时长。而Vlog 实现了随拍随剪随审随上传,短平快、即时性实现信息快速更迭,第一时间给受众带来现场第一信息。

(三)手法多样,内容表现力增强

一般来说,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规中矩、力求平稳,表现手法相对单一,局限性较大。而时政Vlog 报道拍摄剪辑手法可以打破常规、灵活多样,因此在保障新闻性的前提下,内容表现力大大增强。综观各大媒体的“两会”Vlog 系列,不难发现摇晃的镜头、构图比例失衡的自拍、轻快的配乐、快进的画面、丰富的表情包、搞怪声效、花字字幕等,这些都与一板一眼的时政新闻形成鲜明对比,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提升了报道效果。

二、时政Vlog主持人的角色转型与创新

相较其他类型短视频,Vlog 更注重沉浸感、亲和力和交互性,生活化的内容、平易的视角、平等化的互动和第一人称叙事是其与生俱来的特征。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发生变化,时政Vlog 的创编中,主持人也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新闻生产中的角色,完成提升、转型与创新,重建自己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一)场景代入者

沉浸感是Vlog 最显要的视频特征。时政Vlog主持人多采用第一视角、行进式拍摄,目的就是展现更多现场和鲜活的新闻元素,让网友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如《小万V 观“两会”Vlog:政协委员报到》,Vlogger 全程展现从拉着行李箱抵达驻地、门岗检查委员报到卡、核酸检测、疫情闭环管理、领取房卡、进入房间等一系列场景,将委员报到现场长卷徐徐打开,使受众的好奇和感知得到极大满足。这种强烈的场景代入,形成一种主播见即我见的视觉观感。

(二)第一人称讲述者

让受众产生沉浸感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时政Vlog主持人常以第一人称身份,家常式聊天的话语向受众讲述,和受众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小万V 观“两会”Vlog:政协委员报到》中,主持人小万给大家展示委员包里的资料物品时说:“每年报到的时候都会发一个委员包,那么今年里面会有哪些资料呢?我也很期待,我们一起打开‘这个盲盒’!”这种平和的交流分享,有效消除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客观疏离感,迅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了受众的接受度。

(三)社交互动者

“我在说”“对你说”语态形成了虚拟交流语境,而在Vlog 的制作发布中真正的社交互动更显珍贵,这些“声音”不仅是时政Vlog 创作的素材,更是增加作品点击量和用户黏性的法宝。体量在五六分钟的Vlog新闻,节奏关乎到完播率,开篇炸裂也是视频编辑方法之一,《小万V 观“两会”Vlog:委员提案是怎样“炼”成的》在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该系列中Vlogger 随机采访了一位委员,交流中她透露带来8 份提案上会。众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关注这位高产高质的委员大姐是谁?8 份提案都涉及哪些内容?提案是怎样炼成的?针对网友的关注,主持人把摄像老师请到台前,以网感语言、剧情式开场,设置问题悬念,随后共同寻找探访“8 份提案大姐”,解密“提案是怎样炼成的”故事。当社交互动紧密、评论声音得到回响、用户为王理念至上,点击量和转发率就自然而然双线飘红了。

(四)情感共鸣者

情感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社交方式和传播行为的重要因素。Vlog 的碎片化、移动化和社交化的传播逻辑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情感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并能在激发受众感情方面拥有强大力量。时政Vlog 的录制中,主持人将某一新闻事件变为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而赋予新闻事件以个人情感。如《小万V 观“两会”Vlog:我的履职故事》中,重点讲述了“杨柳飞絮治理”“解决中小学生午餐午托问题”两个提案被督办落实的履职故事。Vlog 发布后,受众通过镜头跟随主持人探访绿树成荫的城市主干道和美丽校园,产生自己和主持人“共同经历过”的亲密感,收获绿城生态优化和午餐痛点被解决的满满“情感能量”,小万Vlog 也收获了广泛好评。

三、时政Vlog 报道中的注意事项

与一般Vlog 展现日常生活的松散随意不同,时政Vlog 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不能随心所欲进行创作表达,主创团队在主题把握、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上还要多加注意。

(一)政治性、新闻性优先

时政Vlog 是借Vlog 的“形”来传新闻的“神”。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补充和扩展,其根本属性还是时政新闻报道,因此要把政治性、新闻性、真实性放在首位。在实际操作中,要适当增加时政信息和新闻供给,传递和解读深度信息,坚持内容为王,拓宽新闻传播渠道。

(二)忌个人秀、娱乐化

时政Vlog 内容上要言之有物,形式的活泼不能削弱内容的严肃性,不宜做成“风光片”“流水账”等简单肤浅的Vlog。同时,时政Vlog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要讲究“接地气”,主持人要进一步提升业务素养,彰显个人魅力,打造Vlog 品牌,但也应注意不能成为讲述者的个人秀,要拿捏好个性化和个人秀之间、新闻性和娱乐化之间的度。

(三)强化“用户思维”

4G 普及、5G 赋能,这为Vlog 报道重大时政主题奠定了广泛的用户基础。未来Vlog 的生产运用仍应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产品的Vlog 属性,坚持平视视角与受众平等交流互动,并通过第一视角记录观察新闻事件,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加强Vlog 的趣味性,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时政新闻,吸引受众关注。

四、结语

新闻业的媒体逻辑和报道范式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在时政Vlog 的具体操作中,“如何讲故事”的思考叠加着“应当报道什么样的事实和信息”,主持人作为时政Vlog 的主述人,如何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建和创新,如何与用户建立起个人层面的信任,这将是社交平台逻辑带给媒体逻辑的最新挑战。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委员
图片报道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