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风格
——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2023-04-05 21:17宋圆方,严保卫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乐章

古典主义时期,人们的音乐艺术审美视角和艺术情趣都发生了转变,音乐由复调向主调音乐转变,但此时期的钢琴演奏技术不断创新,使钢琴制作技术得到巨大进步,欧洲的音乐风格呈现多样化、严谨性、清晰而平衡的特征。同时,诞生了键盘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等重要的音乐体裁形式,对此后的音乐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回溯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对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贝多芬著,邹彦译,2020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收录了贝多芬的32 首曲子,这32 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在演奏结构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且在戏剧化因素、力度对比、音区色彩的变化等方面有了重大发展,成为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的作品。该书采用中文、外文对照形式,依据作品创作时期将其分为三卷,所选钢琴乐谱均为奥地利维也纳原始版本乐谱,为钢琴艺术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了较为规范而可靠的资料。

一、音乐体裁:回归自然的简约风格

古典主义早期,钢琴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体裁,特别是奏鸣曲。奏鸣曲的原则是其调性必须形成对比关系。巴赫(德国著名作曲家)为18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曲作家,其作曲注重结构对称及平衡性,且借助模进手法与重复模仿去建构音乐结构。此时期的斯卡拉蒂比较注重键盘演奏的技巧,通常利用双手交替方式演奏,并完成远距离的颤音与大跳音型的演奏技巧。到18世纪后期,贝多芬突破了此演奏技巧,大量浓缩乐曲,采用重音标记、十六分音符的方式创作音乐,对钢琴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中可以发现,贝多芬的曲子不但将生活哲理融入了艺术中,而且曲子也更加气势恢宏,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和思想的洗礼,此独特魅力正是贝多芬成为交响乐和钢琴奏鸣曲领域中最成功作曲家的主要原因。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代表着贝多芬钢琴曲的最高成就。

贝多芬的32 首奏鸣曲几乎伴随了其整个创作生涯。贝多芬以这些奏鸣曲对其内心奔腾激奋的情感,以及其对大自然、历史和社会的千般思索与万般感受进行了深刻表达。从结构上看,贝多芬的奏鸣曲充分反映了乐曲在戏剧性及主题动机方面的变换。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变奏曲创作贯穿了其整个创作生涯,其钢琴变奏曲的主题大部分是歌剧题材,沿用了速度变化和调性变化进行创作的同时,又与主题动机相呼应,利用远关系调完成转调,不但丰富了钢琴作品的题材,更丰富了其艺术表达。

二、艺术革新:力度、重音的极端式变化

纵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可以发现,与莫扎特和海顿相比,贝多芬既继承了二者的风格特征,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我革新,虽然在献给海顿的作品中也彰显出其本人的个性特征,但此时已将该奏鸣曲拓展成四个乐章,甚至逐渐取消了精致典雅的小步舞曲乐章,将其改变为具有较强动力的谐虐曲。在贝多芬的创作中,通常将其人生感悟和沉思融入乐曲中,使其作品更加深刻而极富哲理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其作品的表现力。同时,贝多芬钢琴艺术的革新还体现在大胆转换调性方面。贝多芬钢琴演奏过程中,其左右手的差异非常明显,左手能够构建出独特的声音世界,在听觉上提升了旋律的华丽性,与莫扎特奏鸣曲一直处于伴奏状态不同。如在乐章发展部通过同名小调的主题呈示进入,以略显忧郁之音响向(pp)弱力度过度,以此彰显出演奏者情绪的转变。而后通过左手的八度降A 音进行爆发式呈现,陡然间使音乐变得严肃而威严。右手则持续奏出三连音,与左手强力的主旋律相互配合,巧妙地完成了由降A 至降E 的转调。而发展部第一主题则再次呈现落于全曲的降E 大调,而后通过右手快速音阶跑动建构主体。可见,贝多芬有效地控制了演奏力度,并将精致、典雅及抒情咏唱风格始终贯穿于演奏中。

再如在第二章乐曲中,贝多芬采用三个变奏段落呈现主题,将演奏转换成了变奏曲式,C 大调,2/2节拍。贝多芬通过标注不重复演奏第一部分的要求改变了主题段的结构和重心。由主题第二部分的延伸小节中发现,贝多芬是基于多种音乐表现需求才如此决定的,具有明显的进行曲特征,但第一部分末尾中的突强音(sf)且此行进转变成一种幽默。贝多芬之所以放弃重复第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强调补充部分,且通过首尾相似之音乐塑造出8+ll:8+4:ll 结构,整体上看仍符合三十二小节的传统规模。此调整定位了作曲家轻松幽默的乐章风格,且在此后的变奏段中通过主旋律、切分音的音区移位进行发散延伸。在乐章末尾,改变了重音的倒置情形,以为此后的力度减弱做铺垫,而九十小节对突强的终止及和弦,也形成了意外之“惊愕”。这些都充分彰显出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手法的创新以及精细的演奏技巧,都造就了其在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的纯熟架构。其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的特色更加鲜明,不管是转换调性,还是主题力度的对比,都彰显出在当前的钢琴艺术中,要深挖其潜力。

相较于莫扎特和海顿,贝多芬的作品击弦幅度非常大,且标记量比较多,可见贝多芬试图营造出恢宏管弦乐队的效果,这给后世音乐发展带来重要启迪。在贝多芬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中,大量应用了PP、sf、ff 等极具夸张的力度记号,如其第一乐章,全篇152 个小节中sf 应用36 次,pp 应用3 次,ff 应用8 次,这表明在贝多芬的初期创作阶段就已蕴含有极端力度变化的力量,此标记是贝多芬创作中的灵魂应用。此外,贝多芬另一创作手法“突弱”也给人带来无尽的期待感,第2 号作品的第一首第三乐章是最先应用此手法的,后来此手法被频繁应用在“悲怆”奏鸣曲中,也是贝多芬应用最多和最喜欢应用的创作手法。

三、连线与延长: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到来

任何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作曲者的精神与情感寄托,并通过对作品的演奏来充分表达此情感和精神。所以,音乐符号标记和音乐术语也由此产生。划分乐句和乐句呼吸的重要标志便是连线,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每个小节中的第一个音都要适当加重,以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小节线。展现作品结构的过程中,也要按照内容变化去设定特殊的符号标记,以提高作品结构的层次性与阶段性。如同语文的标点符号,使其具有超强切割力。如演奏《G 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时,要以快速的快板进入,应用谐虐曲与3/8节拍的标题,演奏初始主题时应平滑而富有灵性。以此妥善地处理模糊节奏,通过打趣情态去改变规则节拍的律动,确保整个旋律具有超强的上扬动力。在第23 小节中首次出现的强音和弦让人联想到第二乐章的末尾和弦产生的效果。其同后面通过微弱力度极速跑动的三连音乐句相连,使乖巧而灵活的音响跃于指尖。《G 大调钢琴奏鸣曲》 为规整回旋曲乐章,其第一插部是快步圆舞曲的转换体,观众首次听到此曲便会产生稳定的三拍子的感觉。而此时,钢琴演奏家使左手犬牙形伴奏平和而安静,而右手会奏出八音盒式旋律音响。

同时,乐句的停顿通常以延长来表示,这是演奏的最简单自由的方式之一。在莫扎特与海顿的作品中,此趋势已初步显现,而贝多芬的作品则更甚之。贝多芬频繁应用音乐记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浪漫主义风格。如在贝多芬的《降E 大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第七首)中,此乐章的篇幅比较长,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贝多芬在第一乐章应用6/8 节拍,以预示性右手和弦和左手震音去呈现乐曲的动力性与昂扬气质。在乐章发展部,小调掌控着整个乐章,利用主题素材的模进和变化组合,先由C 小调转入a 小调与d 小调,且仅用一个转位属七和弦便回归主调。简短发展部为贝多芬早期奏鸣曲显著的结构特征,其在再现部与呈示部中发挥着连接功能。在再现部演奏后,降E 大调以六级重属导和弦而强力介入,使演奏进入尾声部分。实际上,此末尾锻炼在延伸第二主题的过程中特像独立的发展部,且其长度与末尾段落相当。钢琴家通过减七和弦而掀起全曲的高潮,从而凸显出贝多芬营造的第二展开的意图。

从《降E 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看,这是贝多芬表达情感的重要乐章,此乐章营造出安宁的氛围,与第一乐章的动力性展示间似乎已隔绝。这篇乐章彰显的是贝多芬晚年作品中所体现的深邃、凝重、安详、迟暮的状态。但是,人们从此乐章中可以推测其表情和速度可能都源于古典主义的风格传统,也就是悠闲阶层普遍期待的深刻和静雅,但也隐含着一定的浪漫主义风格。柱式和弦的强而有力是全乐章的支撑。而双附点部所产生的持续张力使各部形成了一个网络,在装饰音的探问和低音区的沉思进行点缀,这可能是贝多芬最耗费心力的演奏章节,但透过精确的动静联合及力度设计,且开辟出几乎静止的深邃空间。由第四乐章看,贝多芬在主题呈示中通过自属和弦转变调性,使高声部旋律柔情脉脉,而谨慎地处理低音强奏却加强了乐句末尾的微小力度波动,左右手的对话展开和颤音、附点节奏的应用为叙述主题增添了趣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总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几乎收纳了贝多芬的所有经典作品,透过此书我们可以领略到贝多芬的创作艺术,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其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和艺术风格,并从中领会其蕴含的创作情感和浪漫主义情怀。该书内容丰富而完整,为音乐艺术者及爱好者研究和学习钢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