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节选课文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建议

2023-04-06 06:34杨大忠
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原著整本书红楼梦

□杨大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选自经典名著,这种情况在部编版教材推行前后都是广泛存在的。因为原著能够从宏观层面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主题发掘起到引领、统摄、暗示等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将原著的大致情节看作是对节选课文的时代背景的提示与说明。从教学要求来看,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教学尤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提倡与重视,更显示出阅读原著的重要性。所以,依据节选课文与原著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掘语文教学素材,按照节选课文的特点探索适切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设专题任务,推进原著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习任务群教学:“‘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8鉴于此,语文课程内容被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又被排在第一位,可见整本书阅读受重视的程度。但部编版教材设定的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往往局限于《红楼梦》和《乡土中国》,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仅仅阅读这两部“整本书”而不及其他,这是很难想象的;此外,部编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建构模式主要是群文阅读教学,具体表现为先寻找与教科书单元内多篇课文都有联系的专题任务,然后按照该专题任务对课内文本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应当说,这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比较狭隘的,因为学生的阅读视野还是被局限于教科书单元内,教学时哪怕站位再高,格局再大,整体观照感再强,也只是在文本里兜圈子,学生得不到更加开阔的阅读拓展空间,在发散性思维、思辨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自然不够充分。

所以,部编版教材设定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共同缺陷:缺少《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之外的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既能突破《红楼梦》《乡土中国》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整本书”,又能打破单元教学的束缚,利用课外阅读材料补充有益的教学素材,可谓一举两得。这种有益的设想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要突破单篇,突破文本,意味着教学要以课文为基础向课外知识拓展,而课外知识的最佳来源无疑是经典名著。如果在节选课文和课文出处的经典名著之间寻找到有效联系两者的专题任务,进而引导学生在阅读、深思、探究、总结的过程中圆满完成该任务,那就既适应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求,又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教学思路。

从阅读的引导方式来看,通常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重要途径是推荐阅读,但这种方式有时与学生的阅读志趣以及具体学情是背离的。在学生个体阅读差异非常明显和学习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整齐划一地向学生推荐阅读经典名著往往适得其反。就拿《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来说,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苦恼,即便教师从多个层面向学生说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学生仍旧难以接受。生活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方式,而《红楼梦》部头过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很难投入大量时间去系统阅读;同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完整阅读《红楼梦》究竟能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分数,教师和学生心中都是没底的。这样就造成了整本书尤其是部头很大的整本书的阅读困境。

而从节选课文入手引向原著的完整阅读,则要有效得多。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这些经典名作都是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契机。如果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计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适当对接,既能够弥补必修教科书整本书阅读的单一性,还能够引导高中生持续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巩固整本书阅读方法。”[2]9所以,在节选课文的教学中设计“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由此引出原著的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工作。一般而言,节选课文情节相对完整,主题思想明确,艺术特征鲜明,社会价值深刻,但节选课文毕竟脱胎于原著,与原著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授节选课文的时候,如果能找到课文和原著在情节上的某个契合点并由此创设出很好的阅读专题,然后将该专题作为教学任务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原著,解决问题,就非常自然地将节选课文和原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由课文推进到原著的整本书阅读,“不仅需要突破对文本的浅层次理解与把握,达到对文本的深识、深思、深悟,以及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建构,还需要充分运用阅读所获去完成一定的任务。”[3]9这种“任务”的完成就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过程。以下就以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来说明。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重点篇目,虽然部编版教材已经删除了这篇课文,但笔者还是觉得将该文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源头是非常必要的。[4]20-24课文通过林黛玉的眼光详尽介绍了荣宁二府的建筑布局、奢华生活、主要人物以及王熙凤和贾宝玉鲜明的性格特征。联系整部《红楼梦》情节来看,课文主要通过展示荣宁二府的复杂布局与奢华生活,暗示了贾府是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终将倒运的仕宦家族;王熙凤的权威与庸俗,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必将与其有关;贾宝玉的迥异流俗,又暗示了其“世事不明”“人情不达”的性格特征,这显示出他人生悲剧的必然性。这些,就是课文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林黛玉进贾府》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教师能由此创设一些贯通《红楼梦》全书情节的专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整本书,读完全书后对专题任务进行解答,撰写出自己的心得,形成研究成果,那么,《红楼梦》的阅读、精读、研读等多重阅读任务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

如文中黛玉道:“那一年我三岁时,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由这段内容可设计一个贯通《红楼梦》整本书情节的专题任务:

癞头和尚对林黛玉的人生命运作出了预测,他的预测正确与否?小说开篇从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写起,出现过许多能够预测人的吉凶与前途的和尚和道士,这些和尚、道士是如何预判人的命运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他们的预言在《红楼梦》整体情节的构思中起着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就是由课文线索推进到整本书的“主问题”,即“能从整本书的‘整体’角度引发学生阅读理解、思考探究、品味交流乃至评赏和创编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它源于学生在原生态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本书’出发而筛选、提炼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5]19。通过专题任务的形式出现的主问题,它的设计是整本书阅读的重中之重,专题任务的完成必须围绕《红楼梦》整本书的情节而不能断章取义。就拿以上主问题来说,和尚、道士的每次出现都围绕着相关情节发展的具体逻辑与态势。如尤三姐为情自杀,柳湘莲后悔不迭,被瘸腿道士一句话打破迷关,出家去了。这里就出现了预测、决定柳湘莲命运的道士。柳湘莲脱离红尘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这涉及到之前尤三姐的种种遭遇、柳湘莲“冷心冷面”的性格特征以及尤三姐矢志非柳湘莲不嫁的感人举动等多重因素。瘸腿道士对柳湘莲的点化,既牵扯到之前尤三姐和柳湘莲的人生际遇,又对小说充满人生如梦之况味的《好了歌》做了生动的注脚。一旦把《红楼梦》中所有和尚、道士出场的前因后果和他们充满神秘性的预测、谶语联系起来加以解析,则不仅牵涉到《红楼梦》整本书的具体情节,还使师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小说的主题思想有着更具体深刻的认识。

此外,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还可以创设出很多趋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任务。如:

1.黛玉这次来贾府是谁送她来的?(明确:贾雨村)这个人仕宦沉浮的人生经历与贾府的盛衰有何关系?

2.贾政在本文中没有出场,出场的是其子宝玉,为什么这样处理?从贾政和贾宝玉复杂的父子关系谈谈宝玉人生轨迹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3.宁国府的主人是谁?(明确:是贾珍,非其父贾敬,因为贾敬一直在修仙,对宁国府的俗事从不过问)王熙凤的丈夫是谁?这两人是什么关系?在性格特征上有何异同?

4.课文中宝玉出场,享受的是众星捧月似的地位。奇怪的是,与宝玉同父异母的贾环在文中并没有出场,为什么?在众人眼里,宝玉和贾环的家庭地位为什么会有霄壤之别?联系小说中贾环的具体事迹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人物评论。

……

这些以主问题的方式确立的专题任务的全面解决不可能建立在对《红楼梦》情节断章取义的基础上,只有通读、精读甚至研读《红楼梦》整本书后,得出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节选课文虽然经典,并且在情节上相对完整,但在原著里还只是更宏大的叙事体系中的一块拼图。节选课文能使师生管中窥豹地看到原著中的某个层面,但在对原著情节的完整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艺术成就的全面性的认识上必然存在不足。要想全面精细地阅读原著,体会原著的魅力,认识原著的价值,通过创设专题任务的方式将节选课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引子进而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本书并完成专题任务不失为一条正确途径。在联系课文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开发具有驱动性的专题任务固然重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也必不可少,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引介必要的学习资源,克服阅读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等,以此推动整本书阅读的顺利实施。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具有无比巨大的信息含量,即便学生沿着专题任务的导向来阅读整本书,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心理耐受力,这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定时指导,以使学生的阅读与探究能够顺利推进。

二、联系具体学情,合理阅读原著

立足节选课文、创设专题任务来推进原著阅读,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具体思路,还将教学范围由课文扩大到整本书,真正体现出大格局、高站位和切实的整体观照感。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材中所有的节选课文是不是都需要推进到原著阅读呢?

引导学生由节选课文发端阅读原著,不能脱离具体学情和整本书的篇幅特征。除了《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明确需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外,由节选课文通过创设专题任务的方式拓展而来的整本书是不是都有阅读的必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要考虑的。

一般来说,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的整本书,在篇幅上不宜过大。当前,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普遍很紧张,除了语文,还有那么多其他功课需要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依据节选课文向学生推荐阅读的整本书部头过大,即便学生对该书充满阅读兴趣,他们也往往苦于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更不要说阅读后撰写心得体悟。所以,有机联系节选课文,推荐学生阅读篇幅适中的整本书,是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短篇作品就是很好的选择。如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录的《阿Q正传》是鲁迅同名中篇小说的一部分,对阿Q庸俗小市民思想的描写非常具有典型性。如果教师教授本文时通过创设专题任务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阿Q正传》整本书,学生通过对阿Q一生完整事迹的了解,就会明白阿Q最终被糊里糊涂斩首的必然性,也会据此明白课文与原著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对辛亥革命不了解,想当然地将其看作是穷人翻身就能为所欲为的极好机会,糊涂的阿Q起初在未庄受尽屈辱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掩饰,最终成了替罪羊而被杀头,阿Q悲惨的人生结局注定是逃不了的。节选课文揭示出主人公的思想特质,原著则通过主人公一生的事迹印证了其思想特质导致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中篇小说《阿Q正传》篇幅适中,即便学生不连续地阅读,最多一个星期也可以将其读完。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会占有学生太多时间;课文与原著相互印证,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又能使学生明白课文与原著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课外阅读又很好地对课文作了回馈,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明白了课文的思想价值与社会警醒意义的深刻性。

其次,有些经典名著虽然篇幅很大,人物繁多,情节复杂,但其中有些人物的主要事迹集中于固定的篇目,这些篇目阅读容量也不是很大,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节选课文的线索向原著中的相关篇目拓展阅读。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但毕竟体现出阅读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可谓狭义的整本书阅读。如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自《水浒传》第十回,但林冲事迹在《水浒传》中主要集中于第七回至第十二回,共计六个回目,从林冲出场一直到落草梁山,情节还是非常完整的。就林冲事迹而言,阅读这六个回目就是狭义的整本书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授完毕,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专题任务:

传统观点认为: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出了林冲从起初抱有幻想、之后义愤填膺直至最后愤而杀贼被逼上梁山的心路历程,林冲在文中是个觉悟了的英雄。联系“英雄”的含义和《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二回中林冲的主要事迹来看,你认为林冲是个英雄吗?林冲对林娘子的态度真像传统观点所说是“一往情深”吗?

这项专题任务在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使他们产生了阅读《水浒传》中林冲事迹的强烈欲望。因为传统观点一直都是把林冲当作英雄来看待的,并且坚定认为林冲对林娘子的情感矢志不渝,学生对此一直都深信不疑。而本专题任务则用充满质疑的语气引导学生探索与传统观点很可能截然不同的答案,强烈的内驱力会促使学生依据小说中的具体情节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林冲形象,最终结论也与传统观点迥异霄壤。[6]41-44这样的专题任务设计,使学生在阅读较为完整的林冲主要事迹的同时(与解决专题任务有关的其他回目里的林冲的次要事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批判质疑意识,同时又兼顾到具体学情,没有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第三,有些节选课文在原著中本就是以完整的单篇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有些整本书是由单篇作品组合而成。如部编教材中的《芣苢》《静女》都出自《诗经》,《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促织》出自《聊斋志异》等。像《诗经》《古诗十九首》《聊斋志异》这种由单篇作品组合而成的整本书,要不要学生全部阅读,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古诗十九首》整体篇幅不大,指导学生完全阅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诗经》有305篇之多,《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更是近500篇,这就需要教师作出选择,挑选出整本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阅读,而不能让学生阅读时面面俱到。选择哪些作品,需要教师通盘考虑,然后作出决定,促使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大化。

三、扩大阅读视野,总结阅读经验

通过创设联系节选课文和原著的专题任务,由此探究整本书阅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付诸实施,最终圆满完成专题任务,是很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说明的是,专题任务的设计与研讨,需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带动全书阅读的功能;②着眼于全书整体性的阅读和欣赏;③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④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提供适度的研讨空间,设置具体的情境。”[7]32节选课文与原著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节选课文的基础上完整阅读原著既有必要性更有实践性。如果将学生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课内文本,是很难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与思辨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相反,由节选课文向原著拓展延伸,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建构起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当然,鉴于具体学情和客观情况,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在高中阶段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相应数量的整本书就够了,绝非由节选课文拓展的所有原著都要阅读,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地阅读整本书。

猜你喜欢
原著整本书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