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3-04-06 06:34郑艳邓茜文
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传统

□郑艳 邓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广博的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传统文化中的可取之处,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文化意义十分突出,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始终在文化继承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2文言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其文质兼美、意韵丰富的文化特点,也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在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素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言文教学既要围绕高考,发挥其“语言工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有效实现文言文的显性目标;又要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将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进一步研究当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加深文化理解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部分作品必然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暴露出历史局限性,课文选材虽然不需要学生自主筛选、鉴别作品,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吸收其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摒弃其中因时代发展而过时的落后思想,这样的能力还需要学生不断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辨析思想内涵,让学生逐渐具备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自觉吸收优秀内涵的能力。

(一)丰富文化内容,挖掘文言作品文化内涵

如何在实现文言文工具性“显性目标”的同时,又能促进人文性“隐形目标”的实现呢?首先,针对工具性目标的重难点字词问题,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聚焦本源,充分利用《说文解字》《字源》等古代辞书,从具象显意、据形释义及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窥探其背后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如《说文解字》中“‘礼’(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2]1用援引的方法呈现,学生既理解了敬拜活动、敬神致福的仪式即是“礼”,无形中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其次,针对文化性目标,教师要深入拓展文化知识,如教师可以以古代文化常识、社会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在山水诗词中加入地理知识的拓展,在宴会诗赋中加入礼乐尊卑知识的拓展。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背后的文化意味,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无形之中又积累了文化知识。

最后,文言文文体的解读要立足于文言这种语言形式,但又并非孤立地解释字词句,而是要领悟文言文背后承载的情感意蕴,结合思想内容和情感,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真正文化意蕴的获得一定是立足文本、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是将文本意义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的。

(二)坚持去粗存精,辨析文言作品思想内涵

“文言文由于时代特点,有的距离现在几千年,最近的也有大半个世纪,这些作品必然是有历史的、阶级社会等落后的局限性”[3]25,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辩证看待文言作品,有选择的吸收传统文化,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文言作品的思想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产生更先进的思想观念,但这并不是让我们站在现有的高度去否定过去。相反,我们应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思维取向中,批判是为了更好地接续和传承。

如爱国内容在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差异。一方面,“国”的概念发生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爱国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在漫长的中央集权统治下,爱国与忠君难以分辨,与现在也相差甚远。另一方面,爱国的行为古今霄壤,“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在如今是否还可取?这种爱国是否理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客观环境中,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正确认识古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整体把握文言作品,落实文化参与

课程目标中提出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具体表现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1]7而如今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实现文化参与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碎片化的篇章学习没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文化精神和意识,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鉴赏浅薄,述作寥寥;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地学习文言文,不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变成束之高阁的工具而非指导实践的思想本源,缺少创造转化传统文化的能力。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从课堂抓起,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出发,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精设情境问题,提高学生文化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4]45而真实且有深度的情境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故事性强、审美度高的内容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赤壁赋》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心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编演短剧、分角色阅读等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创设情境过后,教师还要精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思考并体会文章情感。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兼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文言审美的提升。教师可先提问“喜”从何来、“悲”从何来;然后问作者是怎样借故抒怀、又怎样将情、景、理结合起来;直到最后让学生总结全文情感,层层设问,让学生感受悠悠古事、体物写志的思想内涵,体会其文笔的跌宕起伏以及“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的感情色彩。

(二)立足把握整体,提高学生文化融合意识

整体把握作品可以从横纵两方面入手:单篇学习和单元联系。学习单篇文言作品要注意单篇作品的横向联系,首先要知人论世,熟知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所受教育、性格特点等内容,越全面的了解作者,越能与作者感同身受。如《赤壁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苏轼本人仕宦一生,几度遭贬。在黄州的四年间,他的思想是矛盾且复杂的,一方面,他对于这样的诬陷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又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在与农夫百姓相处过程中他更是体会到了温暖,所以这时期他的文章中既有忧伤惆怅的情感抒发又有旷达自适的性格显现。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作者复杂的经历,才能对文章有更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纵向的单元联系对学生是否能整体建构文言体系、提升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言作品有一脉相承的深层脉络、风格流派的接续分支,是必须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的。教师可以以单元为维度,先研读确定单元重难点,再进行文本之间的比较分析。以《赤壁赋》所在的第七单元为例,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切入让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呢?除了欣赏自然美景外,我们还可以以民族审美心理为立足点。我们来细看,《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所作,姚鼐中年辞官是在心情不佳的情况下做出的抉择。史铁生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朱自清一开头就是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达夫暌违京城十多年后,在青岛写下这篇思念故都的散文,悲秋情结自在心中。五篇文章都是在作者面对困境、苦难时发出的呐喊,荡涤的沉思,从民族主义出发不难看出,每一个流淌着民族血液的中国人无论是面对社会灾难还是面对个人不幸,都是坚定而有力量的,而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因此,教师只有时刻把握住单元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纵向学习的指导,让学生进行不同文本的比较分析,才能让学生从横纵两个角度融合贯通作品。

三、树立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

尽管新课改之后,教材中的文言文比重、难度有所提升。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重言轻文、重分轻能的观念依然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足,既缺乏深入了解文化的内在兴趣,又缺少文化渗透的外部环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内在驱动力不足,课内学习缺少钻研、探究的热情,被动学习、肤浅学习为主;课外几乎不读文言书籍,文言知识面狭窄。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把文言文教学内容僵化为字词的讲解和背诵的考察,把教学过程变成课文朗读、文本翻译、主题阐释的不断重复,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涉及不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给学生提供文化性的学习抓手和教学指导,赋予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一)增设群文阅读,感受仁人志士文化精神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学习古代圣贤精神可以在营造文化氛围的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对学习文化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的篇章教学割裂了学生对文言作品的整体观照,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大多都局限在某一作品当中,缺少对其文化精神的整体感知。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实现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精神品格、意义建构等,实现从读懂一篇到读懂一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学生的理解难点,学生难以辨析此句是消极的情绪表达还是积极的心理宽慰?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文本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对比同年创作的《前赤壁赋》中作者畅然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洒脱,和第二年创作的《定风波》中作者虽处逆境仍百折不挠的无畏和顽强。通过群文阅读和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联系,体会相似的心境,从而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其实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轼的生存智慧、达观态度、诗意人生亦是无数仁人志士文化精神和卓越品格的代表,学生通过对文言作品的整体观照,可以对其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有更深入的理解,探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是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指导实践的过程。

(二)发掘时代意义,充分赋予文化当代价值

要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文言作品,也就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还原文言文的本来面目和历史语境,这是文言文解读的前提也是发掘传统文化当代意义的重要步骤;要用现代的眼光全面评价文言作品的思想,也就是要本着一切教育都为了现代学生发展的理念,考察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意义。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史观,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综合、选择、吸收,全面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是赋予文言作品当代价值的基本要求。例如从《劝学》中总结善假于物、不断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的学习方法,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从《赤壁赋》中总结困境逆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精神,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联系起来;从《寡人之于国也》中总结“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当下社会污染严重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多角度、深层次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主动探究理解文章,主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运用所学指导现实生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与意义,推动传统文化“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神采、气韵,留下了洋洋大观、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典。本文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针对教学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5]7“在乎人”无非是指方法上的活用,本文首先是从内容出发,精设教学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文言作品的内涵;接着提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作品,提高文化参与意识;最后通过学习圣贤精神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掘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让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本文始终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基点,结合文言作品具体分析,试图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老传统当传承
文言实词推断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