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2023-04-06 13:50靳方华董顺擘
东北亚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双循环

靳方华 董顺擘

内容提要: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勇担东北亚地区和平建设者与发展贡献者的新角色。对于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及美国的肆意干涉,中国需要在历史中寻找经验,挖掘共有资源,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东北亚地区各国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并保持战略定力,摆脱美国的肆意干涉。中国还应立足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更好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国内自贸试验区与中日地方合作发展示范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通过RCEP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制度红利,推动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

东北亚地区局势如何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展开和世界百年变局的演进。当前,该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多个双边关系陷入僵局,地区和平发展陷入困局。在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这一论断下,中国应勇担东北亚地区和平建设者与发展贡献者的新角色。通过透析东北亚局势,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探寻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政治新方案,明确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经贸合作新方向,进而打破东北亚困局,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勇担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新角色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当今,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背景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的责任担当。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为推动该地区的和平发展,中国应勇担和平建设者与发展贡献者的新角色。

(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的责任担当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985年,邓小平基于对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形势的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基于这一论断,中国走出了一条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多次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2019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5月的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影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变,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变。”(2)《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光明日报》2022年5月20日第1版。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0年11月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2-11-01]。同时,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全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4)刘光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解放军报》2022年7月9日第4版。可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的责任担当。

(二)勇担东北亚地区和平建设者与发展贡献者的新角色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日趋严峻,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世界权力转移往往伴随着各种风险,全球性问题集中爆发冲击着既有全球治理体系,冷战式冲突对抗频仍,世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世界经济将长期低迷,世界政治中国家治理难题频现,各国对塑造世界新面貌难以达成共识,世界变得越来越不确定;(5)吴志成、吴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3期,第8—9页。尤其是东北亚,既充满活力,发展前景广阔,又严重对立,是一个矛盾集中的地区。一方面,无论是从政治实力、经济实力,还是从工业实力、创新实力、网络和数字科技实力来看,东北亚地区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6)欧渤芊:《中日韩合作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化的未来》,《国际关系研究》2022年第1期,第75—76页。另一方面,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冷战思维下的意识形态对立、政治互信缺乏、军事猜疑等,导致域内国家缺乏地区认同的问题长期存在,加上域外大国的肆意干涉,进一步增加了该地区矛盾的复杂性。(7)周永生:《从东北亚“和平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区域与全球发展》2019年第2期,第7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和平发展,反对冷战思维、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周边国家和周边地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建设的始发之地、重点之地、关键之地、示范之地,也是决定兴衰成败之地。”(8)石源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意义》,《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4期,第12页。东北亚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地区,中国应勇担东北亚地区和平建设者与发展贡献者的新角色。

作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建设者,中国要在破解该地区的“安全困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对话化解争端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如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早在2003年8月就积极促成了朝核六方会谈,进而于2016年2月又提出了“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双轨并进”与“双暂停”思路,为维护半岛和平提出了中国方案。同时,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也有利于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如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9)2018年2月,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成立,中韩文化友好交流协会的曲欢会长和韩中文化中心院的卢载宪院长担任共同院长。的卢载宪院长曾表示,在中国实现“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对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朝鲜半岛的稳定、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一带一路”为地区和平发展带来新契机》,《法制日报》2018年9月18日第4版。

作为东北亚地区发展贡献者,中国要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融入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为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并且,中国还通过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了与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一是,通过签订中日韩贸易投资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等积极推动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二是,与日韩共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使中日、韩日在多边框架内构建起自由贸易关系;三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加强了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合作,还实现了中国与日韩在第三方市场的经贸合作。这其中无疑都有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发展贡献者,为东北亚地区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二、从历史和现实中探寻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政治新方案

东北亚地区不仅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还存在着域外大国的肆意干涉,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域内各国互信严重缺失,和平态势脆弱,发展局势不稳。排除和化解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障碍因素和阻碍因素,需要依靠东北亚地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同心协力。中国从现实着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为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

(一)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障碍因素与阻碍因素

域内国家间的战争责任、领土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障碍因素。首先是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众所周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东北亚地区各国带来深重灾难,中、韩、朝等国作为战争的主要受害者,要求日本应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表现出深刻反思与负责任的态度。然而,一些日本政客和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仍对侵略历史持暧昧态度,并不断做出美化侵略历史的举动。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一直影响着中日、韩日及朝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成为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其次是中日、韩日、俄日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片面的“旧金山和约”签订后,中日、韩日、俄日之间的领土争端“贯穿于整个东北亚国家间关系和地区发展的全过程,就像横亘在这些国家间的三座火山,一有机会就会喷发出来”(11)胡德坤、徐广淼:《超越旧金山体制,搁置领土争端,走向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胡德坤教授访谈》,《俄罗斯研究》2022年第1期,第51页。。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1972年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双方同意搁置钓鱼岛争端,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有少数官员开始否认这一共识,尤其是2012年日本民主党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的事件,使中日关系降至两国复交以来的冰点。韩日、俄日围绕独岛(日本称“竹岛”)问题、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也时常发生对抗或斗争。

美国的肆意干涉是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阻碍因素。无可否认,美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域外国家,长期影响着该地区的和平发展。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制造了东北亚地区的分裂,被认为是酿成战后日本对历史认识暧昧的直接原因。(12)杨伯江:《东北亚地区如何实现与历史的“共生”——从“大历史”维度思考中日韩和解合作之道》,《东北亚论坛》2016年第4期,第6页。冷战结束后,虽然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但冷战思维至今依然存在,并深刻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关系。同时,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意向显现,至奥巴马政府开始落实到行动上,宣布“重返亚洲”,通过拉拢盟友,在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实施围堵、遏制中国的战略。至特朗普执政时更是将美国与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经济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复杂化,并将地区安全推向军事对抗的边缘。(13)朴光姬、李芳:《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基于美国影响东北亚的主要政策分析》,《东北亚学刊》2021年第1期,第51—54页。拜登上台后,美国视中国为“唯一的竞争对手”,不仅强化与日本、韩国的同盟关系,不断拉低东北亚地区国家间政治安全互信的底线,还在技术与供应链安全等多个领域对中国采取强制性经济措施,影响日韩两国的对华经济政策,增大日韩对中国在技术与产业链等领域合作的离心力(14)朴光姬:《新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东北亚学刊》2022年第3期,第14页。,造成东北亚地区局势及域内国家间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二)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与保持战略定力

对于东北亚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应继续以向前看的态度和更宽广的气度,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首先,中国在处理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关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如盛唐时期中原王朝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各族间友好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抑武、和平共存的思想对当时的地区合作与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15)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这对探讨当前东北亚和平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在东北亚地区的历史中寻找“共有资源”,如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经验就值得借鉴。“历史共有”是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宝贵资源,通过挖掘东北亚地区历史中的“共有资源”,增进民众的相互了解,力求在东北亚地区各国间寻求最大公约数。(16)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下的东北亚》,《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9期,第19页。

摆脱美国对东北亚地区的肆意干涉,关键在于中国的战略定力。中国能够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在于“中国道路有强大的内在逻辑,中国发展进步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于“中国的发展在全世界得人心,符合世界潮流前行的大势”;在于“世界各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合,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中国”。(17)《新华国际时评:不惧美国挑事 中国自有定力》,新华网,2022年6月15日,http://www.news.cn/world/2022-06/15/c_1128742559.htm [2022-11-01]。美国在东北亚地区兜售所谓“印太战略”“印太经济框架”,拉拢盟友制造对抗,破坏地区和平发展,并不能改变中国作为亚洲繁荣的关键为东北亚地区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

总之,对于影响东北亚和平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美国的肆意干涉,中国需要通过在处理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关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挖掘东北亚地区历史中的“共有资源”,引领东北亚地区各国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并保持战略定力,摆脱美国的肆意干涉,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经贸合作新方向

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明确了经贸合作新方向。经贸合作新方向,即为更好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国内自贸试验区与中日地方合作发展示范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通过RCEP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制度红利,推动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贸合作。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

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1年3月1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022-11-01]。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页。

在投资驱动型经济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体系已具备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转变的条件。(20)吕鲲、李北伟:《国内大循环下双循环经济系统的有序性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9期,第8—9页。加之,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确定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基调。同时,党中央还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第1版。可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无疑需要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

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利用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及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对外经贸合作。(22)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51页。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整合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释放市场潜力,提高经济吸引力;通过国际大循环,从国际市场引进更多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二是,利用“引进来”的先进技术等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中国产品和资本“走出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持续开放,不仅可以更好地挖掘、发挥相关地区在进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还有利于当地孵化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有利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23)蔡宏波、童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影响:理论逻辑与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113页。

(二)利用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及RCEP等自贸协定推动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

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互利共赢》的主旨演讲,强调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24)《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0日第1版。利用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及RCEP等自贸协定推动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中国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明确了经贸合作的新方向。

一是,依托国内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推动与日韩等国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更好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经过六次扩容,截至目前中国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作为当前国内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整合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要素,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以天津自贸试验区为例,其将利用RCEP中的国际经济合作条款,加强与日韩在人工智能、信创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打造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的资源配置枢纽。(25)《RCEP给天津自贸试验区“撒红包”》,《天津日报》2020年11月20日第9版。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上海、天津、成都、青岛、大连、苏州六个城市设立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将成为中日地方合作的新样板,有利于推动中日在相关领域的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依托国内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吸引包括日韩等国在内的更多国际投资者来中国投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二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能够促进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贸合作,也有利于更好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推动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中日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订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及相关协议,在金融、物流、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就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达成共识。中国还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的“新南方政策”和“新北方政策”、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对接,在东北亚地区探索更多的合作机制。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今后推进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是,通过RCEP拓宽合作领域并挖掘制度红利,推动中日韩在经贸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同样有利于更好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RCEP签署后,中日韩首次实现了中日、韩日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对推动东北亚合作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RCEP框架下,域内贸易成本大幅降低,将促进成员国之间中间品货物贸易,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合作领域。中日韩应以RCEP为契机携手合作,充分挖掘其带来的制度红利,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进一步推动中日韩经济一体化发展。(26)刘文:《RCEP框架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3期,第111页。RCEP的签署,还为中韩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展现了广阔前景。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签署以来,双边贸易投资显著增长,为推动双边贸易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RCEP生效后,中韩双方就加快后续谈判达成共识,未来的协定必将进一步提升两国开放与合作的水平。RCEP签署后,中国又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谈判,希望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日本等国携手合作。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1页。为此,中国应勇担推动东北亚地区和平建设者与发展贡献者的新角色,透析东北亚当前局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东北亚地区各国围绕各自关切的问题共同商讨,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持续推进历史共识、政治共商、经济共建、安全共有、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双循环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