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全球安全倡议视域下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

2023-04-06 13:50葛建华朴静怡
东北亚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非传统东亚海洋

葛建华 朴静怡

内容提要:东亚地区是海洋利益集中、海洋矛盾复杂的地区。随着对东亚外交的塑造力和引领力增强,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念指引。目前东亚海洋领域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有其逻辑路径。而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契机和纽带。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呈现多领域的共建方式,未来可通过“一体两翼”即中日韩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为两翼,建立均衡、有效和可持续的东亚海上安全架构,为最终建立海上综合安全保障机制打下基础。以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为视角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是思考中国在东亚地区分享海洋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海洋威胁挑战、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为持续推进全球共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发展。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指出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1)《习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新华网,2022年4月21日,http://www.news.cn/2022-04/21/c_1128580296.htm [2022-08-25]。这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发展路径。中国倡导在广大东亚海域建立和谐共生、合作、共享、共赢的新型海洋外交关系,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妥善解决涉海分歧,合力维护海洋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在东亚地区,中国以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低敏感性高合作性,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构建海洋命运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东亚海洋领域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逻辑路径

世界历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东亚各国山水相邻,地理相近,具有建立海上共同体的天然地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亚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都有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形势复杂的东亚海上安全环境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带来挑战

由于东亚的概念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主要指东北亚和以东盟为中心的东南亚这一区域,涉及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沿海区域。处于海陆地缘连接处的东亚地区,历来是大国势力争夺的焦点,世界主要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科技和文化大国大多集中于此。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仍然继续,但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改变了地区力量的对比,推动新的秩序重建。

1. 东亚海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

东亚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活跃,也是地缘政治复杂、地区格局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其中传统海洋安全问题即国家之间对海洋领土的控制与争夺,如围绕岛屿、海域主权和管辖权的战争、冲突与对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传统海洋问题成为域外国家介入东亚海洋事务、影响东亚各国关系的一个不稳定因素,特别海洋领土争端问题、渔业问题影响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国际关系和地区繁荣稳定。处于东亚地区核心的中日韩三国因历史、领土等原因,不断经历双边关系困难,政治互信缺失,三国之间原本较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受到地缘政治干扰而面临挑战。冷战的历史惯性尚未完全停止,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激化,阻碍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而海上非传统安全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与海洋相关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2)Christain Bieger,“What is Maritime Security?,” Martime Policy,Vol.53,2015,pp.159-164.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既存在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灾害问题,又有人类在海上开展的多项活动造成的危害,如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海上恐怖主义、海上通道安全、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危机等问题,都已被列入非传统安全范畴,这些问题的解决仅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立完成,需要东亚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因历史与现实等因素,东亚地区至今缺少一个稳定的综合性海上整体安全合作机制。只有针对某个具体威胁如打击海盗维护航道安全等问题,东亚各国在双边协议的基础上虽已建立起区域内的网络化合作,但合作方式往往呈现碎片化特点,还未实现机制之间相互协调。东亚海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一起,对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带来挑战。

2.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下东亚地区面临大国博弈复杂局面

目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中国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东亚海上传统安全存在着域外大国离岸制衡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大国为了谋求自身全球战略利益最大化,维护在东亚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要求这一地区多边合作选边站、阵营化、圈子化,特别是挑起意识形态纷争,将经济合作泛安全化和人权化,构建小院高墙,不可避免地阻碍东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而东亚各国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界定和关注领域存在差异,关注点不同,难以形成地区层面的合力安排,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机制性安排带来困难。

3. 东亚各国在传统海洋安全领域存在战略互信不足短板

领土领海争端、历史问题、半岛核危机等周期性爆发,导致东亚地区面临难以预测的挑战和风险,大国之间战略互信不足。尽管中国与东盟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高,但在传统海上安保领域,东亚大国日本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国家。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岛屿争端、地区主导权等方面存在分歧。日本是美国主导联盟机制的核心国家,岸田政府提出实用主义色彩强烈的现实主义外交,将维持现有秩序作为其传统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日本在2022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首次写入“台湾有事”的内容,并提出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合作,在保持更强紧张感的同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3)防衛省編集『令和4年版 日本の防衛 防衛白書』、日経印刷株式会社、2022年。加强了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特别是俄乌冲突对金融和能源市场造成的影响,暴露出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协调对华政策成为美欧日加强经济安全互动的核心内容。(4)葛建华:《美欧日经济安全政策联动分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年第5期,第100页。为此,对于中国推动的全球安全倡议持谨慎态度。政治互信是区域合作的基础,未来中日建立建设性的安全关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因受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影响,地缘政治动荡不安,集团对抗风险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干扰,疫情的持续肆虐,严重影响地区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东亚各国普遍认知度好感度下降。

(二)持续发展的东亚经济成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动力和基石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东亚地区经济总量现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在经济合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东亚国家以自愿联盟的形式达成制度性的合作和机制上的安排,推动东亚各国经济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全球安全倡议在东亚地区的落地奠定物质基础。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不仅成为凝聚共识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构成稳定东亚地区走势的“压舱石”。(5)《〈东亚海洋合作报告(2019)〉:海上合作承载“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新闻网,2019年9月5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9/09-05/8948428.shtml [2022-10-27]。

1. 中日韩经济合作在困难中仍有推进

中日韩三国分别是世界第二、三和第十大经济体。根据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统计,2021年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5.5%,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1.9%,专利申请总量占全球的50.7%,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占全球的36.9%。这些数据说明中日韩三国经济活跃、创新力强、实力雄厚。(6)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于2022年10月29日“把握机遇挑战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2020年中日韩三国的GDP总和不仅超过了欧盟,而且超过了美国。三国的经贸合作被认为是推动东亚乃至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中日韩双边、三边以及与东盟之间展现出良好的合作和互动,为加强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础。尽管受到地缘政治的干扰,但三国政府特别是产业界仍在努力维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平衡和韧性。同年生效的RCEP对三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首次将三国纳入统一的自贸安排。同年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激增,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发行的所有贸易协定原产地证明中,RCEP申请数量稳步上升,RCEP已经成为日本利用率最高的贸易协定。(7)《RCEP智库联盟正式成立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致辞》,中国日报网,2022年9月24日,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209/24/WS632e8e3ba310817f312efa1c.html [2022-10-27]。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已经形成金字塔机制,其核心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各层级各领域还开展70多个年度对话机制和100多个合作项目。这个合作网络尽管未能覆盖东亚地区所有国家,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国合作已经成为东亚地区和平繁荣的稳定器和助推力。虽然受到地缘政治的强烈冲击,三国在维持地区持久和平上基本保持共识,加强危机管控,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日韩合作是以应对共同挑战而诞生,也将在共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得到加强。

2. 东亚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存在合作空间

由于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渗透性、开放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对深海的开发利用上具有未知性和危险性,使得东亚沿海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在海洋开发的资金、技术、人力方面存在困难,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无法独立而系统地进行海洋开发,因此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和合作日趋活跃。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规模从1991年的不足8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8782亿美元,扩大100余倍。与此同时,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13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生效实施,给区域内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带来利好。目前中国海洋经济占GDP总量的10%,远低于美日等传统海洋强国占比50%—60%的比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为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东亚地区在经济一体化领域所取得的较大进展,成为东亚海上非传统合作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并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黏合剂。

(三)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契机和纽带

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各国的关系。困扰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主要来自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自然危害、海上跨国犯罪、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以及一般海洋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生态环境的挑战,东亚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1. 解决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生态安全与海洋灾害问题迫在眉睫

东亚是世界上受海洋影响气候最复杂、世界灾难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海洋灾害种类繁多,包括海啸、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绿潮,以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咸潮入侵等。我国每年受灾情况严重,如从2011年以来,中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470多次,平均每年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直接经济损失约130亿元。(8)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ICC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GAINST SHIPS,” October 27, 2022, https://www.icc-ccs.org/reports/2021_Annual_IMB_Piracy_Report.pdf [2022-10-27].东亚其他海洋国家也面临同样问题,如印尼海啸和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都是造成最大生命损失的灾害。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变得严峻。为此,需要共同应对风景灾害,如既需要东亚国家利用水陆两栖舰船迅速将救援物资投入遭受风暴侵袭的沿海地区,同时需要发展高精度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将东亚海洋国家组织起来,及时预测海上灾害情况,做好防范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 解决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同舟共济

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都面临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海洋塑料垃圾、陆源污染、海水酸化和核污染等威胁着东亚海洋生态环境。东亚海域具有陆海兼备、半封闭的特点,自身调节能力比较脆弱。虽然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海洋资源获取和开发协商机制,但这些机制尚无强制权和惩罚权。如日本政府于2020年宣布计划将福岛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排到太平洋,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海水有可能损害人类基因。韩国和中国对日本的举动表现出严重关切。因此,类似问题需要东亚国家以海洋命运共同体思维加以解决。

3. 共同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解决海上难民和跨国海上犯罪问题需要深度合作

海上犯罪活动,包括一切以海洋为场所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包括走私、人口贩卖、毒品交易、秘密军火交易(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跨境有组织犯罪活动。海上犯罪活动往往发生在公海,以逃脱沿岸国家的司法管辖。特别是缺乏监管的公海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输和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9)Elizabeth (Betty) Calhoun,“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curity Issue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proliferation Program,”October 27, 2022, https://www.aapa-ports.org/files/SeminarPresentations/06_Security_Calhoun.pdf [2022-10-27].东亚国家多为沿海型国家和岛屿型国家,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同国情,周边海域海盗事件频发,尤其集中在东南亚海域,严重威胁海上交通秩序与安全。据国际海事局《2022年全球海盗和武装抢劫报告》指出,2022年前三个月全球共发生海盗和武装抢劫事件37起,在这些事件中,近一半(41%)发生在东南亚水域,尤其是新加坡海峡。(10)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Live Piracy & Armed Robbery Report 2022,”September 5,2022,https://www.icc-ccs.org/index.php/piracy-reporting-centre/live-piracy-report [2022-10-27].海盗对东亚海域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环境灾难,而海上恐怖主义对全球海上商贸通道造成极大威胁。

4. 共同应对北极冰融化问题是东亚国家开展海洋合作的契机

北极是全球海洋最后一块“未定之域”。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山逐渐融化,从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线到2050年将比过去缩短10天时间,到本世纪末缩短13天,破冰船甚至可以全年航行。有专家认为,北极航道通行时间增长将给全球环境造成影响,有可能引发气候变暖加剧,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如果油轮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北极的野生动物或将遭遇灭顶之灾。航运噪音也将给海豚等海洋生物造成伤害。海冰融化让太平洋和大西洋联系更加紧密,被海冰覆盖的北冰洋或将成为新的地缘政治舞台,俄乌冲突也将使北极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此,我国需要针对北极区域变化情况,与相关国家一起针对北极航道与环境问题进行联合研究,为北极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增加稳定性和确定性。

二、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现状及特点

由于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共同安全,东亚各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政策理念基本一致,主张通过建立多边对话合作机制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

(一)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呈现多领域的共建方式

目前东亚的海上非传统合作基本是在“10+3”框架下和东盟地区论坛中进行,形成了国内治理责任、地区性协调合作机制、国际技术性多边合作机制三个层面的治理结构。(11)程晓勇:《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第150页。中国一直重视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在2002年《关于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中方立场文件》和2017年《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中都指出,处理跨国问题需要跨国合作。针对海上安全领域合作,中国坚持合作应对海上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海上和平稳定。(12)《关于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中方立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02年5月,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zcwj_674915/200205/t20020529_7949774.shtml[2022-09-20];《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7年1月,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11/content_5158864.htm [2022-09-20].东亚各国具有参与全球和地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和机制建设的传统。

1. 东亚各国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上非传统安全机制建设

东亚各国长期参与全球和地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了地区协调合作机制的建立。

共同参与海上航行与交通安全国际公约,如《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及1993年议定书、《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 规则)《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及其2005年议定书、《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集装箱安全倡议》(CSI)《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

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相关公约包括《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71年海上核材料运输民事责任公约》《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响应和合作公约》2000年议定书,以及《1996年关于国际海上运输有害有毒物质的损害责任和赔偿公约》《2001年国际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2004年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国际公约》等。

另外,参与海上保安强化规则的制定,参与2002年SOLAS 公约的《加强海上保安的特别措施》;参与2002年APEC机制下的《反恐声明》及反恐怖行动小组;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如2002年“APEC地区安全贸易倡议”、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海上安全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等;参与国际反恐条约和机制,如《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2004年亚洲地区反海盗及武装劫船合作协定》;参与国际反毒品公约机制,如《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等。

2. 中日韩构建海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环境探索

中日韩双边以及多边参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东亚国家之间开展对话与合作,更是以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为契机,破解长期困扰东亚传统安全困境,以此建立起区域身份认同与信任机制。

一是,在中日韩双边层面制定了覆盖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多领域条约和机制。主要包括:中日之间于2018年签署了《中日海上搜寻救助合作协定》,标志着中日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进入机制化阶段。中韩合作机制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如签署《中韩海洋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1994年),成立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1995年),2002年签署《中韩海事调查合作谅解备忘录》,2016年《海上事故安全调查合作谅解备忘录》等。根据《1993年中韩环境合作协定》建立中韩环境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2005年中海油与韩国海洋污染响应公司签署《溢油应急响应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韩非政府溢油应急机构的首次国际合作,标志着两国为共同保护海洋环境迈出重要一步。而这一年中、俄、韩、日在签署了西北太平洋合作计划的基础上,就溢油应急响应合作签订了专项备忘录。2007年《中华人民共各国政府与大韩民国政府海上搜寻救助合作协定》。日韩于1999年签署《海上反恐合作意向书》。

二是,中日韩与东盟的双边合作涵盖范围也比较广泛。中国于2000年签署《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行动计划》、2004年《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016年《南海沿岸国合作机制》《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16年中国和菲律宾签署《中国海警和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关于建立海警海上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谅解访谈录》,双方明确提出打造“海上安全命运共同体”。日本与东盟于2003年签署《东京宣言》,致力于组建安全共同体,2004年签署《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合作联合宣言》。

三是,中日韩+层面上,中日韩俄于1996年成立海上搜救合作操作级别会议机制,到2016年为止已经召开了21届会议,四国之间就合作开展搜救行动案例情况、日常搜救信息共享、远海海上搜救技术、海上搜救行动的判定标准,航空器海上搜救等内容进行合作。中日韩共同参与落实《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和《灾区现场救援合作机制》等。2004年中日韩与东盟缔结《亚洲地区反海盗及武装劫船合作协议》,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反海盗和武装劫船的区域协议。(13)程晓勇:《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第152页。这些协定和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中日韩三国之间信任的构建与维系。东亚区域发达的海洋贸易合作,对航道运输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多领域的非传统海洋安全合作,为构建信任机制和构建海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环境提供了可能。

3. 以海上功能性合作为基础建立海上非传统安全共享合作机制

东亚各国根据各自所面临的具体海洋非传统安全挑战,以功能性合作为基础,组建了不同级别和层次的海上非传统安全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

一是,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成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流。东盟地区论坛(ARF),作为亚太地区正式的安全对话机制,在处理东亚金融危机、打击跨国犯罪及抢险救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东亚峰会也将海上安全和海上反恐合作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还有以海上安全合作交流为机制的东盟海事论坛作为补充。

二是,在“10+3”机制下,东亚非传统合作进入机制化轨道,特别是以公安部长会议机制为代表,成为解决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的主渠道。为了促进防沙治尘、保护海洋环境问题的有效合作,建立了环境部长会议机制,先后启动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北亚次区域环境合作计划。在“10+3”机制下,中日韩与东盟强化了移民管理局之间的合作,针对恐怖主义、贩卖人口、贩毒召开研讨会。为应对大规模传染疾病,中日韩与东盟建立起卫生部长会议机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联防联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01年开始把非传统安全合作列为重要议题。成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下设六个研究小组:海事合作能力建设研究小组、反国际恐怖主义研究小组、人口贩运研究小组、防扩散研究小组、东北亚多边安全框架研究小组、维和研究小组,对于加强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是,建立起多边层面双轨道外交论坛机制,加强了技术性功能性多边合作。如比较有代表性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北京香山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东亚展望小组、东亚研究小组、东亚思想库网络、东北亚对话合作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合作机制。

五是,通过多元立体培训机制的建立提高了东亚各国海上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主要包括亚太航标管理人员培训班、亚太地区大规模海上人命救助 (MRO)培训及桌面演练、全球反恐论坛以及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等内容。

从以上举措可以看出东亚地区在海上非传统安全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对于今后海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机制的形成及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合作使东亚各国增强了地区性身份的认同和合作思维的确立。

(二)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促海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机制的融合与发展

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显著特点是危机促进合作和机制建设。其表现:一是在应对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方面,东亚各国针对海上救助展开合作。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东盟主导召开地震和海啸灾害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东盟赈灾峰会),中国深度参与其中,提出救灾合作指导性原则,参与人道主义、赈灾联合演习,建立救援设备工业园,促进东亚整体救灾合作水平和应对灾难危机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二是针对海上反恐合作、打击海上走私贩毒和非法移民合作,东盟地区论坛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东亚国家之间加强合作的重点。为应对海盗猖獗、跨国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以及人口走私等问题,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于2017年建立苏禄-苏拉威西海三国海上巡逻机制。为加强航道安全特别是为保护马六甲航道安全,2008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成立了马六甲海峡巡逻机制,并召开马六甲海峡安全讨论,泰国加入后形成四国联合巡逻机制,中国和日本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参加论坛讨论。三是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如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共同发起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1994年首次实施“防止东亚海域环境污染计划”,2000年开展“建立东亚海域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2003年召开首届东亚海大会和部长会议,并通过《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普曲加亚宣言》,中日韩及东盟主要国家参与,通过整体性管理方案保护东亚海洋环境。

为加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国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体现在以建立新型海洋伙伴关系为依托,强化与海洋岛屿国家的合作交流,建立战略互信的海洋伙伴关系;以积极主导深度参与东亚地区海洋治理机制建设,形成中国—东亚岛屿国家的固定联络机制;以生态保护、友城合作、海洋经济和科技创新联合研究等合作为抓手,推广我国生态岛礁的建设经验。同时加强与东亚各国在海上执法领域的合作,在航道安全、渔业执法、海上搜救领域参与多边的对话与合作。如中越两国海军在北部湾联合巡逻,截至2022年已实施了33次。在中国的多次倡议下,中国、老挝、泰国和缅甸达成了四国联合执法安全机制,共同守护湄公河流域的航运安全。

海上非传统安全多边合作提升了东亚各国海上执法和维护安全的能力,通过建立海上灾害预警机制分享海上安全信息、共同应对来自海上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形成了多个合作的点和面。尽管还未实现多边整体安全合作架构,但通过将各种机制融合一起,协调机制间的分歧,提升规则间的协作程度,避免冲突性碎片化的发生,有助于构建整体性的治理机制。(14)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与机制融合的前景》,《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5期。

三、以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探讨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路径

当前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有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东亚各国通过各方努力,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随着中国对东亚外交的塑造力和引领力增强,中国提出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提出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通过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打造东亚海洋安全命运共同体。

(一)“一体两翼”建立均衡、有效、可持续海上非传统安全架构

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构建东亚地区海洋命运共同体,以“一体两翼”的形式展开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即以建立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架构为一体,中日韩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为两翼,或并行或交叉发展,形成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体现均衡、有效和可持续的独特安全架构。中日韩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稳定,正在发挥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作用。尽管这两年因种种原因三国合作一度停滞,但通过以双边关系的改善促进三边合作,中日韩三国排除各种干扰,合力推进RCEP经贸合作,促其成为全球极具活力、增长潜力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在此基础上,三国以“东方智慧”来弥合分歧、协调立场、统一观点促进合作深入;一方面加快FTA谈判,为三国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以中日韩+X合作机制,联合拓展第三方市场,以合作促发展,引领东亚合作进程,带动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同时,通过三国制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推动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制定海洋合作规划,推动海洋治理合作,构建海洋合作共同体联盟,以合作化解海上争端。(15)张蕴岭:《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困境、空间与问题》,《东北亚学刊》2019年第4期,第15页。

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处于优先位置,双方制定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提出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其中,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机制化程度更高。环境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受到中国和东盟的高度重视,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双方采取“南南合作”合作形式,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以来,双方制定了一系列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行动计划。未来以中日韩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为两翼形成东亚海上非传统合作安全架构并行推进,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海上综合安全保障机制的坚实基础。

(二)以建立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促海上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中国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主要是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同时加强底层设计,推动安全治理体系改革,破解制约东亚安全的困境。

1. 继续深化中日韩环境合作机制

中日韩三国可在海洋、气候变化、防范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方面进行合作。在中国与国外的环境合作中,中日环境合作是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典范,建立了运作顺畅的合作机制,有中日环境合作联合委员会、中日环境合作综合论坛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机构。中日环境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合作与交流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中日韩环境合作所具有的公益性符合民众利益,使三国在保护环境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责任意识,以双边带多边,采取共同体行动,成为命运共同体的突破口。由中日韩外交部和环境部参与的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是以环境为主导的区域合作机构,是针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最高级别的会议。就专项问题如酸雨和气候变暖、垃圾处理、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问题进行合作,环境问题的相似性、公益性有利于中日韩之间共建环境共同体。

2. 探讨建立东亚北极合作机制

东亚各国在稳步推进东亚海洋治理的同时,应加大在北极地区的合作。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明确提出建立“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2018年1月,中国颁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北极相关事务。2019年,中日韩作为非北极国家的主要代表,推动筹备并成功建立北极公海渔业管理组织。中国在北极问题的理念以及采取的措施成为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的重要一环,作为北极事务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积极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维护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日韩三国在北极的合作对全球海洋问题的解决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扩大东亚海上风力发电合作力度

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将面临很大的能源需求问题。东亚能源合作的难点和重点在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如果能够在海上可再生能源方面实现三国共同生产、管理,建立东亚海上能源合作共同体变得切实可行。欧洲已经普及海上风力发电,在推进规则制定和技术开发方面走在前面,欧盟已有11个成员国拥有4000座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英、德的风力发电已超过总发电量的10%。近年来,东亚的能源供给结构正发生转变。中国截止到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在国际风电市场上越来越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风电发电机等设备出口到34个国家和地区。(16)《超10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中国海上风电新突破》,国际能源网,2022年11月9日,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6209.shtml [2022-11-27]。早在2003年日本首座海上风电试运行项目就投入使用。2019年4月1日起,日本开始实施新的《可再生海域利用法》,希望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从当前的17%左右提升至24%,通过制定新法律和补贴制度支持海上风力发电事业。而韩国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海上风电五强,大力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大规模开发海上风力发电电量更加稳定。中日韩三国都签署了“巴黎协议”,这为东亚结成可再生能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根据日本东洋学园大学古屋力教授的观点,在东亚建立海上再生能源合作共同体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东亚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即可借鉴欧洲一体化成功经验;二是以经济合作为动力正在稳步推进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三是东亚与同质化欧洲相比,更具多样化,意味着更加具有活力;四是具有成熟的技术;五是如果从海上再生能源合作的视角来构建新型的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东亚海域,中日韩三国可在适当的时机缔结海上再生能源合作条约,约定在东亚某个海域尝试建立海上风力发电站,三国共同出资、共同开发、共同管理,通过超级电网输往出资国,以此方式促进三国能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海域变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17)此观点根据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古屋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2019年8月14日所做的报告《东亚低碳社会经济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及实现的可能性》整理而成。

(三)以塑造健康的东亚海洋生态圈促海上责任共同体的构建

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涉及东亚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的内容很多,如红树林保护、沿海地区规划、珊瑚礁修复以及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等,目前迫在眉睫的合作是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

1. 以治理海洋塑料垃圾为试金石构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共同体

目前全球海洋里漂浮的塑料垃圾超过1275万吨。随着亚太捕鱼业的兴盛,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居前十位的国家有五个是东南亚国家,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岛是法国国土面积的3倍。废弃物中99.9%为塑料,其中46%为渔网。近年来,海洋中生活的鱼类、海龟和鲸体内陆续被发现有塑料瓶和塑料袋。随着中国于2017年全面“禁塑”,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开始涌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迫使东南亚国家紧随其后也相继颁布了“禁塑令”。2019年在日本大阪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与会代表就2050年前将污染海洋的塑料垃圾减为零的目标达成协议。为此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国际合作势在必行,也是构建东亚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试金石。

2. 建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机制

这里卓有成效的是中国-东盟制定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 在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参与下,合作计划旨在提高双方解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具体问题的能力。合作内容主要包括遗传资源获取与分享、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和管理、红树林保护、泥炭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陆源污染管理、管理与消除外来入侵物种、东盟遗产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友好城市发展等。合作计划支持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实现国际上一致同意的目标和任务,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 2011—2020 和爱知目标》《名古屋议定书》等。

(四)以东亚沿海智慧城市合作促东亚发展共同体的实现

东亚各国沿海城市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以缔结友好城市为纽带,城市间合作已经初具规模。城市是人类最持久最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目前东亚沿海大城市已经成为东亚各国占主导地位的人口和经济集群。这些大型沿海城市之间具有连通性。曾经彼此相距数百公里的城市如今事实上已形成巨大的城市群岛,如日本的太平洋工业带,由东京、名古屋、大阪构成的特大都市圈容纳了日本2/3的人口。中国正围绕20多个大城市群组织建设,每个大城市群最多有1亿人口。首尔的仁川机场周边建立起特别经济区,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地带。这些城市群已经构成由资本、人才和服务推动的超级网络。高速铁路、宽带电缆和海运航线将这些城市连通起来,对于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在沿线国家兴建铁路、管道和设施,并建立多个贸易走廊。中国的实践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中国是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东亚沿海大的城市群可通过跨国贸易、运输走廊和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合作等促进东亚连通性方面合作,促进经济连通性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的推动力量。(18)Parag Khanna,Connetography: Mapping the Future of Global Civilization,Random House, 2016,p.32.

近年来,智能城市概念和实践迅猛发展。疫情下数字经济改变生活、重塑经济和对外合作。如将智能城市发展与友好城市建设相结合,或将大大推进东亚民众交流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智慧城市将友好城市之间的城市服务对接,使市民跨国出行更加便利化;另一方面,加强智能城市、智慧海洋建设合作,将海洋工业与海洋信息化深度整合,以东亚沿海智慧城市合作为主体形成海洋城市繁荣共同体。

(五)以文明交流共鉴促东亚海洋文明共同体的形成

当前发展与冲突成为全球突出矛盾。中国正在探讨建设海洋文明,通过“民意相通”带动海洋文明共同体建设。几百年来,中国利用丝绸之路向东亚各地输送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中国依托海洋文化传统,充分挖掘以涉海、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体育活动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海洋文化节,合作建立海洋公园、海洋生态保护区,带动了东亚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又承载了东亚海洋文明建设的纽带,通过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不断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在海洋生态监测、保护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污染防治、沿海产业绿色转型等技术援助与环保规则制定进行合作,同时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与东盟相关国家间建立渔民交流机制和渔民冲突应急处理机制,开展跨国海洋渔业能力培训,推广我国渔业捕捞、养殖技术与标准,避免渔民纠纷对海洋资源合作的影响。中国通过以温和方式不断扩大朋友圈和在东亚各国的影响力。

四、结语

国际上风云激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不断上升,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下行势头进一步加快,全球经济正在呈现低增长、低就业、低收益和高风险、高通胀、高债务“三低三高”的趋势。在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贸易霸凌主义下,区域合作面临不确定性。东亚国家在维护东亚社会稳定、促进和平与合作方面具有共识和意愿。打造东亚地区的海上互联互通,注重加强地区海洋产业的转型合作,提升基于“智慧海洋”蓝色公共服务能力,是面向全球海洋治理共同奉献出东亚智慧。东亚各国应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契机,形成海洋安全共识,加强制度和规则建设,促进海洋治理合作,共同确保海洋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非传统东亚海洋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慢、轻、微、精”,做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企业……何丹妮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
依托国际组织 保障我国非传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