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衷中参西录》探讨张锡纯论治脑中风

2023-04-06 20:50肖丰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张锡纯宗气脑髓

肖丰嘉,张 鼎,李 焕,李 焱,张 芝,贾 妮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张锡纯为清末民初贯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堪称理论结合实践的经典之作,所述理论师于前辈而有所发挥、立足中医而采西医之长。其中,张锡纯认为中风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失治误治后病情加剧,多有气厥、大枯之象,非一般药物可挽回,若病情稍加拖延,轻则瘫痿不用,重则致死象继出,回天乏术。针对脑中风各阶段治疗,其论述具有中西融合、治标求本、主次分明的特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参合西学,丰富和完善脑中风理论,对现代中医脑病学诊治脑中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 脑中风的解剖生理基础——脑髓、脑气筋

“以脑髓为脏”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论述[1],然直至明清之前,众医家并未认识到脑在人体中的确切作用,且未对其与感觉、运动和神志活动的关系做明确定义。明清时期,李濒湖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进一步指出人脑具有产生视、听、嗅等感觉及主管语言、思维的功能,论述了脑主神明理论。基于上述观点,张锡纯参合西医,明确提出脑与感觉、运动、神志活动相关,其功能的实现以脑气筋为枢机。

脑为髓海,作为一脏,与感觉、运动、神志活动相关,为诸功能之本源。一方面,凭借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精微者由督脉上注颅内,氤氲其间而为先天;另一方面离不开后天大气,即宗气的荣养。宗气者,发于胸中,贯心脉以载血,自任脉上行入头,荣养脑窍。脑气筋,即脑髓神经,为现代医学中司感觉、运动、神志的各级神经。作为诸多功能实现的载体,依托脑髓之滋生充养,化而成形,延自脊髓,“入五官脏腑”“无微不到”[2]560-561。脑气筋与脑髓的体用关系使人之感觉、运动、神志活动有所生化,有所依托。

2 脑中风的病机辨治

张锡纯基于中医理论和西医解剖,创造性地将脑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此二者虽病机殊异,然皆从气血立论。脑充血者,因为肝胃气逆,夹血上冲,脑窍充血过多,挤压脑髓神经,故而引起头痛、眩晕诸症;脑贫血不可专归于血,其人胸中宗气大虚,不能助血上升,而成诸症。一实一虚,症状相似,却病机相异,治则不同。脑贫血的提出颇为新颖,既补充了脑充血理论,将气血致病论从虚实角度进行系统论述,又纠正了凡中风、眩晕等必言风痰瘀阻滞脑络的观点。

2.1 脑充血

现代医学认为,脑充血为血液充于脑窍。张锡纯结合前人之学提出血随气升,充塞于脑部,而为脑充血之证。根据脑充血部位的充血程度及与周围脑髓神经的关系,将此类中风分为充血、溢血、出血三个阶段。

患者因情志过极,其肝胃之气上升,而血随气升,脉流迫急,充于脑部。轻者脑脉充血而未至血出于脉管之外,故仅见头痛、眩晕、口眼稍有歪斜或肢体稍有不利。少许血液渗出脉管之外,挤压正常的脑髓神经,或压迫司感觉、司运动的神经,导致患者感觉或运动功能减退,则为溢血。充血更甚,气血升已,脑部脉管破裂,大量出血,若气血有复降之势,则见昏仆,后虽苏醒,但必见知觉迟钝、肢体痿废、神识言语不清等症;若气血升已无降,脉管突然破裂,大量血液流出管外,则导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死证。这番论述参照西医解剖知识,开辟了以气血论述中风的具体演变过程,并对中风全过程做一论述,对后世用中医思维理解西医知识提供了范式[3-4]。

临证之时,根据疾病新久及充血程度,分阶段进行具体诊疗。脑充血先兆者,上盛下虚,有肝气上逆、胃气上逆、心神不宁之证,兼脉象弦硬而长无冲和之象,治当降气引血、平冲降逆。脑充血之时,轻者头痛伴言语、肢体稍不利,此时当平肝清热、降胃安冲,稍加引血。脑溢血者,可见肢体麻木、手足痿弱,其人血随气升,冲上较甚,此时应在平肝清热、降胃安冲的基础上加大引血下行的力度。脑充血日久、肢体偏枯者,脉象仍弦硬,治同溢血,切脉发现脉象平和后,当以化瘀之品化脑中瘀血,并宣通气血、畅达经络。然偏枯之症,服药仍不能完全缓解,以其关节经络瘀滞已久故也。

2.2 脑贫血

张锡纯认为,脑贫血为脑部存留之气血亏损,治疗多从气血立论,结合西医“心有四脉通于脑”的观点,提出宗气虚则无法辅心行血、血液无法上灌于脑。宗气者,积聚于胸中,贯心脉而助心气,气行则血行,心血方可上行注于脑中,脑髓得充,则神机得用,肢体官窍通利灵活。脑贫血可见头目眩晕、精神昏聩及头目不充导致的空痛、麻木、紧缩之感,甚则昏仆,而呼吸短气、怔忡均与宗气不足、胸中气血失养相关。此种脑贫血不专为西医的脑系疾病,颈部血管狭窄、低血压等症状相似者,均可归入其中。

脑贫血者,治当大补气血。因胸中宗气大虚,气不行血,故脑中充养不足。脉象迟微弱者,当峻补胸中宗气,以助血液上行;脑髓充养不足,补有形之血,防峻补宗气以致燥烈反而伤气,使治疗做到形气兼备。若宗气虚寒,不能助血上行,以致脑中贫血乏气;或宗气虚寒之极下陷,呼吸可至顿停,当回阳以救虚寒,升举以防气陷甚至气脱。贫血日久,脑髓神经无以荣润,宗筋迟缓而无法主运动,感觉神经失荣则偏身麻木,故在大补气血的基础上,通经活络、接续筋脉。

3 脑中风的选方用药

张锡纯遵循方从法立的原则。①脑充血先兆期,善用建瓴汤加减,使脑中之血顺势而下,其证自愈,并依据“引血下行之药加破血之药以治之”的原则,形体壮实者加大黄,不壮实者加桃仁、丹参等。②脑充血时,当平肝清热、降胃安冲、引血下行,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牛膝为治标之主药,引上部之血下行;龙骨、牡蛎、龟甲、芍药镇息肝风;赭石降胃降冲,助牛膝引气血下行,减轻脑中过充之血;加玄参、天冬引肺中清肃之气下行以镇制肝木;另加熟地黄、茱萸肉补肾敛肾,以防肾中真阴虚损,不能维系真阳,真阳脱而上奔,挟气血入脑等[5]。③溢血后充血日久,肢体偏枯,关节经络之间瘀滞已久,用干颓汤、振颓丸、养脑利肢汤等通气化血之品。以鹿角胶补髓;乳香、没药开血痹,使经络气血流通;制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上药用之恐气血过耗,故黄芪、人参与之,稍补气血[6-7]。

脑贫血以当归补血汤为主方,用大量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在气血并补、血荣于上的基础上,据症用药,如柴胡、桔梗以治呼吸短气,熟地黄、干姜以治畏寒制冷,干姜、陈皮以治寒痰等。对于脑贫血所致的肢体痿废不用,其时未久,可用干颓汤补气养血、通经活络,黄芪、当归、枸杞子、山萸肉等补气血肝肾,乳香通经活络。张锡纯认为肢体痿废与督脉相关,督脉为脑髓神经之根,故用鹿角胶补髓以治痿。服用干颓汤多剂痿废仍未明显缓解者,当用补脑振痿汤以增强补肾通督、续接血管神经之能。以胡桃肉代替干颓汤中枸杞子,可增强补肾之力;用地龙、虫接引血管神经;兼用马钱子灵活神经[8]。

4 医典医案

4.1 脑充血门[11]703

孙左,年愈五旬,性情急躁,素有头痛、眩晕。遇拂意之事,遂昏仆,移时苏醒,醒后左侧肢体痿废,伴麻木,言语蹇涩,手可略动而屈伸不利,足可立不可行,数度延医,皆无显效。张氏诊之,其人诉心中有热上冲胃口直达脑中而至头痛,切其脉左右皆弦硬,右部更甚。诊断:脑充血兼偏枯,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药用:山药、生地黄、生赭石、怀牛膝、杭芍、柏子仁、白术、乳香、没药、土鳖虫、鸡内金、茵陈,七剂,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按:患者中年男性,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热,使肝胃之气挟妄行之血上冲,冲塞于脑部,故初起头痛眩晕。其人未曾延医。脑部充塞之血流未及舒缓,而骤遇情绪大波动,故肝胃之气升动,使脑脉血流迫急更甚,脉管破裂,血液出于脉管之外,压迫右侧司运动之神经,故见其左侧偏废不用;压迫右侧司感觉之神经,则对侧偏身麻木;损其司言语之神经,故言语蹇涩。然其自行苏醒,故可知血随气升而复降,故病情有转圜之机。后延医许久,其偏身麻木、运动不利症状仍未缓解,言语蹇涩及头痛症状仍存在,表示其虽无溢血,然充血仍存。

故其组方首要解决其血充于脑之证,用怀山药、白芍、赭石、生地黄以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至张锡纯处就医,病逾一年,其肢体经络迟钝已久,若专以平肝清热、降胃安冲,有养虎为患之嫌,故兼以破血通络之乳香、没药、土鳖虫,加柏子仁以安神润肠,用茵陈以解郁复萌肝气之升动。

4.2 脑贫血门[11]465

于右,年过四旬,自觉气短,胸中满闷,言语动作渐觉不利,头目昏沉,时作眩晕。他医诊治时投以开胸理气之品,四肢猝然痿废。后又改用补剂兼开气之品,服药后痿废加剧,渐喑。张氏断之,切其脉沉微缓,右部尤不任循按。诊断:脑贫血痿废,方选补脑振痿汤加减,治以大补气血,后可言语,扶墙而行,辨证加减,投之干颓汤,药用:鬼箭羽、当归、枸杞子、山萸肉、乳香、没药、鹿角胶,十剂后,脉搏又较前有力,起卧自如,然行走仍需人助,言语稍能达意,头目昏沉亦见轻。

按:患者中年女性,因其胸中大气及中焦脾胃之气虚陷,前医误投开胸理气之品,伤其大气及中气。脾胃之气不足,无法奉心化赤,宗气下陷,无法辅心行血,血液生化乏源,且无大气载之上灌于脑,脑髓神经无以濡养,致所司失职,而呈精神昏聩、头目虚眩、肢体偏枯;舌者心之苗裔,脾脉连舌本,心脾气血不足而致渐喑;神经失养则神明无主全身,难司舌之运动;血不足则脉管不充,气不足则行之无力,故脉象沉微缓,右部尤不任循按;患者虽表示胸中满闷,但其满为虚满,短气故也。

组方首当大补气血,升举大气,此后脉象较前有力,此时应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方选干颓汤、补脑振痿汤以补气养血、通经活络,临证方药加减灵活多变,坚持效不更方,药到病除,更加值得临床借鉴。

5 结语

中医脑病学在古代文献并未有专著论述,但历代医家均有对脑相关思想理论的记载。自西医东渐以来,中医脑病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逐渐延伸到脑的生理、病理、解剖等方面研究,更大程度上丰富了脑病的治疗。张锡纯先生作为近代医学大家,对中医脑病学有自己独到见解,在脑充血、脑贫血等众多脑系疾病方面理论精湛,治法独到,用药考究,疗效突出,创立了大量的经典医集名方,对现代脑病学的发展,乃至现代脑病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10]。《医学衷中参西录》记录了大量张锡纯先生论治脑中风疾病方面的重要思想,理论见解精进独到,方药灵巧多变,实为中华医学之珍宝,值得后辈医者认真研读。

猜你喜欢
张锡纯宗气脑髓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张锡纯的大气下陷理论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浅谈张锡纯治疗喘证特色
浅析张锡纯大气下陷证与升陷汤
以脑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