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引发老年痴呆的“元凶”

2023-04-06 02:15邬时民
家庭医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元凶酮症酸中毒

邬时民

老年性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两种。两者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存,称混合型。阿尔茨海默病是多发于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血管性痴呆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有明确存在的脑血管病变而产生的痴呆综合征,包括脑缺血性痴呆、脑出血性痴呆和皮质下白质脑病等。

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患老年性痴呆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8%,80岁以上的则高达30%。1999年我国仅有老年痴呆患者300万人,2016年增加到900万人,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新发病约180万人,死亡105.6万人,发病形势十分严峻。老年痴呆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然而,老年痴呆在我国老百姓中知晓率却较低,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老年痴呆的就诊率只有27%;一半以上家庭根本不知道有老年痴呆,家人自觉带老年人去看病的只占13.3%,只有2%的家庭进行了正确治疗。

临床上认为,老年性痴呆从初期到死亡在5—10年,如果尽早治疗,可以存活10~20年。所以,早检查、早发现,就能达到早诊治的目的。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脑中胰岛素信号受损可能会对认知、情绪和代谢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些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症状。虽然这两种情况似乎是相互独立的,但早期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Joslin糖尿病中心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研究,在小鼠模型中探讨阻断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受体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阻断这些相似通路会损害学习和记忆功能。

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理事长王军教授认为,罹患老年痴呆有十大高危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性及易感基因、头颅外伤史、吸烟、感染、低教育、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微量元素过量等。

显然,糖尿病是导致老年痴呆的元凶之一。然而,人们对糖尿病关注较多的是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各种急性感染等急性并发症,以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对慢性并发症中的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动脉病变)关注不足,其中糖尿病并发的脑血管病,会导致脑卒中及认知功能损害等,与老年痴呆有着密切关系。

1.防治糖尿病

虽说糖尿病可发生于所有人群,但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更高,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据统计,糖尿病的发生率17岁以下者为0.13%,25~44岁者为1 .7%,45~64岁者为4.3%,65岁以上者为7.9%。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老年糖尿病也相应增加,故防治老年糖尿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问题。

至于老年人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医学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使分泌胰岛素发生异常,如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可能有50%概率患糖尿病。

二是生活习惯。很多老年人摄食及饮酒过多而体力活动减少,即能量摄人超过支出,引起肥胖、脂肪过多,对糖利用能力降低,胰岛负担加重,极易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三是年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的a细胞与β细胞的比率增高,即a细胞增多和β细胞减少;β细胞本身也面临老化及功能降低。老年人的增龄变化会导致糖耐量降低,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成正比。胰岛素释放试验可见在糖耐量下降的同时,胰岛素分泌量降低并且释放延迟。

四是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对胰腺有损害,糖尿病又可合并高血壓,结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越发加重。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并发症最重要的一环,控制糖尿病不仅仅是遵医嘱合理用药,而应执行当今推行的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即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

2.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所有糖尿病患者,不管应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均可能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小于3.9毫摩尔/升就属于低血糖范畴。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引发老年痴呆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血糖不能降得太低。经常出现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会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的水平。通常建议空腹血糖7—9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11.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7%~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老年人代谢率低,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服用一些长效磺脲类如优降糖时,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对这些药物即使要用,也应避免每日3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服1次,中剂量时则分2次服用;早晨服2/3剂量,中午服1/3剂量,夜间不服。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如能尽早使用胰岛素,血糖能较早被控制,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危害性也能尽早防治,从而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要防止低血糖,剂量不可过大。尤其要防止老年人视力不好或注射器刻度不清而搞错剂量。

3.预防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容易导致意识障碍。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发生。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数天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加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血压下降。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嗜睡以致昏迷。酮症酸中毒需要补液(静脉、口服),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补钾),并寻找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如抗感染)。

猜你喜欢
元凶酮症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糖尿病——无数人失明的元凶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为什么有人说小行星是恐龙灭绝的元凶?
怀孕了发生子痫前期的9大元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预防及治疗策略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育肥羊口炎并发慢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