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06 18:59林成圣钟荣树曾芳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林成圣 钟荣树 曾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但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远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多样性。本文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6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即六大主题理论教学,一次外出实践教学,一次分享体验,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1]2017年12月,由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文件精神也明确指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3]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各高校也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需求也出现了新特点,对于大学生而言,获得心理知识的大部分途径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就必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格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业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比起高中(中职)时期,高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习状态从任务式向主动式转变

高中(中职)时期的教学任务,多以教师为主导,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考核方式,学习的内容也相对简单,教师的考核标准大部分以学生成绩为主,这也促使任课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质量,适时也会进行催促。但是到了高职,学科任务五花八门,教师讲授偏好不同,重点也不同,没有非常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内容无形中加大,学生要把专业学好,就必须发挥学习主动性,仅课堂内容远远不够,对学科体系有所了解甚至需要课外实践和学习相关书籍的补充,如果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则需花费更大精力,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到大学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降低。

2.生活方式从依赖式向自主式转变

高中(中职)时期,大部分学生处在家庭周边,平时也是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两点一线”,作为家中的孩子,享受家长的照顾,生活上相对依赖父母,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较为接近;但在高职时期,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学校,宿舍生活代替家庭生活成为大学时期重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方面的事务要自行处理。宿舍的人员构成复杂,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打破学生固有的生活模式,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因此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4]

3.人际关系从相对单纯向相对复杂转变

高中(中職)时期,学生的交友范围相对较小,性质相对单纯,标准相对简单,交友范围大部分也以本地人为主,生活模式和状态相似。但在高职,交友范围扩大,交友标准变得多样化,除了前文提到的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还涉及恋爱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体系。

4.发展目标由短暂清晰性向长远模糊转变

高中以前,学生的发展目标清晰,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上大学,几乎可视。但是到了高职,目标选择变得多样,衍生出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继续升学和就业,光是就业形势就千变万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亦成为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国内许多学者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徐河等(2021)探索图画书运用在“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原生家庭”“自我接纳”“亲密关系”“感悟生命”等教学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张月(2021)等以“心理健康与人生”“我们和校园”“我的成长之路”“我与他人”等为主题,探索项目式教学模式;林冰(2021)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材为蓝本,构建“认知、体验、训练”的教学模式;杨雯雯(2021)在教学中将知识讲解、情感体验、行为训练、心理咨询融合,创建“知、体、训、咨”教学模式;崔树军等(2021)提出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张建灿等(2021)以产出导向为指导、以翻转课堂为驱动、以情境教学为载体,制定“24+4+4”的具体教学方案;刘芳(2022)探索将积极心理学融入课程,并设置“幸福之门”“最美的自己”“积极情绪”“积极人际”“感恩的心”“积极的爱”“专注与投入”“成就与幸福”“人生意义”“放飞希望”等20课时的教学内容;陈曦(2022)探索线上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梁瑛楠(2022)以“互联网+”为背景,利用雨课堂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教学模式;陈嘉婕等(2022)探索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建立团体”“建立信任”“审视自我”“家庭关系”“自我成长”“镜像练习”“团队力量”“人生规划”“团体告别”等螺旋式上升课程体系。但综合发现,大部分学者仅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极少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资源上的探索。[5]

许多高校一般仅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周2课时,课时设置比例远远低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教学内容大部分也与高中时期重合,课程倾向于活动体验分享,心理学理论方面的教育不足,课外探索相对较少,这些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多样性,可适当设置心理学相关课程进行补充,如山东大学在原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础上,增设《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情绪管理提升训练》《玩转学习心理训练》《悦纳压力团体训练》《告别拖延团体训练》《自我意识探索团体训练》《心理电影赏析》等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弥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不足,增设的课程有针对性,指导性强,有助于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所面临的挑战

1.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复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如需融会贯通需要很长时间的感悟理解,特别是要在实践中领悟、内化,这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然而当代大学生受互联网的文化侵蚀,西方节日广受青睐,理想信念、价值观西化,享受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且受长期应试教育影响,挫折感强,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不足。

2.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完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上仍需很长一段时间摸索,因此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能力,内容延伸性不强,课程缺乏吸引力,只能通过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等灌输式方式强行融入教学环境,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达不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3.环境育人功能缺失

一是家庭教育更倾向于学生实用型知识,即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动力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当今“双减”政策背景下,音乐、体育、劳动等课程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导致现在的家庭更倾向于学生文体技能方面的培训,热衷各项文体技能的考评考级,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社会环境的多元文化渗透,西方快餐式的感官享受,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不断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没有体现,以宣传栏、格言、雕塑等为主的宣传途径已然无法吸引学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6]

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文化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包含着深刻的思维方式、深沉的生存智慧、深远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心理健康内容,如儒家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强健的价值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步骤,“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健康生活情趣;如以中医为代表提倡的“顺四时,调情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找到积极调整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7]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下简称《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为人处世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大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纲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现阶段的心理学教材,多以西方为代表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流派为主导,缺乏本土化研究成果的体现。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为庞大,综合人与自然的辩证思考,有着清晰且丰富的脉络。[8]

鉴于此,课题组根据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及自身任教情况,探索“6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即六大主题理论教学,一次外出实践教学,一次分享体验,课程内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实践成果表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在心理健康层面给予学生精神和实践上的指导,对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理论教学环节,设置《环境适应:顺势而谋,因时而动》《学习素养: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人际互动: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情绪管理:治气养心,万事持中》《家庭教育:相敬如宾,敬老爱幼》《职业生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六大主题共24课时,以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相结合,课程中融合儒家、道家、墨家、中医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涵盖环境适应、学习素养、人际互动、情绪管理、家庭教育、职业生涯,基本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课前以名人典故和国风曲目导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开展讨论思辨、个人分享等课程活动,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4个外出实践课时,可结合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心打造实践课程精品。以本课题团队所在福州地区为例,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其中以“福州孔庙—三坊七巷”为代表的建筑群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福州孔庙位于福州市圣庙路,现存庙宇建于咸丰元年,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恢宏大气,文化氛围浓厚,福州孔庙开展的祭孔活动,歌颂孔子一生,将礼、乐、歌、舞四位融为一体。“三坊七巷”由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组成,占地面积约40公顷,坊巷格局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福州孔庙—三坊七巷”是极佳的外出实践教学基地,在外出实践课程之前,教师应提前做好学生分组、任务布置、实践内容、考核标准及分享环节设置,以使学生外出实践有明显倾向性,充分运用实践课程所带来的感知体验,为后面4个分享课时做好资料上的准备,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4个分享课时,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前主题任务为线索,组员依次发言,组长做总结性发言,过程中采取分享、解读、辩论、答疑等形式,教师做最后总结发言。通过分享,激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内涵,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应用于社会活动中。

五、反思

在实践中,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影响了课程效果。无论是课堂导入,还是故事讲述,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精简,内容深奥,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就需采取多种形式,切忌千篇一律,可将学生关注主流和时下热点进行有机融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易入难,循序渐进。此外,本课程的融入式探索仍不够完善,课题团队将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学科体系。当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很长一段路摸索,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要有所突破,而且要同步进行校园软环境的配套建设,真正做到内外兼修,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系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GL002。

参考文献:

[1]王静.农村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未来[J].现代职业教育,2022(11).

[2]刘河,李晓雪.图画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心理”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1(12).

[3]张月,胡振明.新時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提升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04).

[4]林冰.构建“认知、体验、训练”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内江科技,2021,42(11).

[5]杨雯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6).

[6]崔树军,邱梦怡,亓晓航.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4(05).

[7]张建灿,耿子亮.产出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以某民办学校为例[J].财富时代,2021(10).

[8]刘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J].美与时代(下),2022,(02).

(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