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不同机制和路径*

2023-04-07 04:14郭克莎杨倜龙
广东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

郭克莎 杨倜龙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数字经济成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术界通常将数字经济概括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部分。相比于数字产业化的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仍面临诸多制约。这一方面说明产业数字化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表明产业数字化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更多层面的政策支持。

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改造的主要领域,但两类产业的主要运行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我国新发展阶段中的作用,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使两类产业在数字化改造方面的机制和路径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便制定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和作用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1.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有不同的演进特点。从发展经济学看来,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代名词,指的是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和人均GDP提高的长期过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和工业占比提升是工业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工业的发展,而是工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判断,我国工业化的真正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致上可分为改革开放前计划推动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1949—1978年)和改革开放后市场推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1978至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阶段(即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三大改造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阶段。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右的工业化艰难探索过程。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步入市场推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然后,又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上半期和下半期的发展任务,大概在2010年之后,我国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的上半期。①郭克莎:《发挥好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光明日报》2021年8月10日,第11版。应当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上半期,由于人均GDP水平还相对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阶段的任务,还远没有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在工业化的不同进程中,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各自的使命,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处的规模扩张、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等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2.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从制造业发展进程看,在改革开放前计划推动的传统工业化阶段,我国整体上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快速建立了主要的重工业体系,为推进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轻工业或消费品制造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特色工业化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随着市场经济范围和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扩大,市场对制造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轻工业增长超过重工业,制造业迎来较快增长期。在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市场对制造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拉动制造业投资、生产、消费扩张,制造业完成了高速增长期。这个高速增长期包括了消费品工业扩张期、加工工业扩张期、重化工业扩张期的交替演进,制造业生产能力日益强大。当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制造业高速增长期基本结束,工业品需求结构升级加快,工业生产体系、技术水平具备了升级的基础和空间,大多数制造业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②郭克莎:《发挥好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光明日报》2021年8月10日,第11版。

3.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与制造业有较大不同。在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被认为是“非生产部门”,其发展仅限于必要的生活类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和零售等,几乎成为工业和农业的“附庸”,服务业整体上处于被严重抑制阶段。①朱平芳、王永水、李世奇、谢婼青:《新中国成立70年服务业发展与改革的历史进程、经验启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8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之后,政府注意到服务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步开启了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七五”计划制定建议中明确表示,“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达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时期,服务业进入探索和启动阶段。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自身产业特点、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服务业增速整体上落后于制造业。在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之后,制造业增速持续回落,服务业增速却相对稳定,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长,需求结构还没有出现加快升级的趋势,一般质量的服务需求和高质量的服务需求一起增长,多数服务业产业还有规模扩张、多元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服务业总体上还有一段高速增长期。②郭克莎:《发挥好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光明日报》2021年8月10日,第11版。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新发展阶段中的不同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两个重要难题,一是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要解决以上难题,必须厘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新发展阶段中的不同作用。总的来说,制造业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带动性作用,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速度具有较大的作用。

1.制造业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较强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中较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导性、支柱性产业,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制约、发展方式制约等方面会率先闯出一条新路,并对其他产业形成示范带领效应。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动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加快对农业、服务业和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进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重要技术条件。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将更快获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发展,并促进自身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机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兴起、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善了制造业发展的环保水平和生态效应,而且带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内容、一个新趋势。

2.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较强

服务业在现阶段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产业增长空间来看,我国服务业2012年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增加值占比超过50%,就业占比超过60%,成为我国吸纳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服务业的高增长期尚未结束,与制造业相比仍有较快增长的条件,可以对经济稳定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二是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层次整体上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都需要继续提升。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差距和贸易逆差较大。因此,我国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扩张空间。三是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我国服务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叠加时期,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新技术革命的大环境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深度,人口老龄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不同机制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新发展阶段中的不同作用,使两类产业在数字化改造方面具有不同的机制。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动力不同

1.制造业自我革命引起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改造由制造业自我革命所引致和带动,是由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在经过前三次工业革命颠覆式的推动之后,工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一直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效率,为人类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变迁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刻调整,传统工业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黏着度减弱,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减弱,制造业生产效率停滞不前,许多国家制造业增速出现大幅下降,即使是世界头号制造强国美国,曾经支撑国家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也被贴上4D(Dark、Dirty、Dangerous、Declining)标签。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工业稳增长:国际经验、现实挑战与政策导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2期。因此,要使制造业重新获得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唯有开启一场如同前三次工业革命式的、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范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彻底改变工业的发展现状。第四次工业革命已迫在眉睫。面对新一轮技术和环境的挑战,制造业再度展现出自我革命的特质和内在机制,正在引发和拉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新一轮工业革命指的是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虚拟现实等交叉融合引起的工业革命,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计算机革命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其中,数字技术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与引领力量,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产业形态、重构全球版图。

制造业的性质对数字化改造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制造业有着更强的抗击韧性。制造业更容易使用先进装备和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规模优势,同时制造业内部以及制造业之间产业链关联更为紧密,制造业产业链、产业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备更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特别是在突发经济危机中,制造业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制造业更强的抗击韧性为数字化改造提供了保障。二是制造业具有更快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特点,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在创新研发、创新产出方面,制造业研发投入最多和产出数量最大,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快于其他产业。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机制为数字化改造提供了技术条件。

2.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改造

服务业数字化改造需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支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服务业发展需要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制造业产品由于结构复杂、生产更加迂回,导致其具有更长的产业链,更加容易成为中间产品。另外,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生产活动中不仅需要大量制造设备的再投入,还需要数据、算法等服务投入,所以制造业不仅具有很强的自循环,还具有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所依赖的数字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雾计算、5G技术等来源于制造业自我革新。三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设备、存储硬件、网络基础设施、CPU、GPU、FPGA芯片,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来源于制造业。四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能够带动服务业发展,服务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的投入和升级。五是制造业服务化引起对服务业的投入需求越来越大,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和升级。①郭克莎、彭继宗:《制造业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同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起源于制造业但对服务业产生更深远影响一样,起源于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对服务业影响更大,数字化改造在服务业领域内得到长足发展。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对自身发展的改变特点不同

制造业的主要产业特点是:具有实物形态产出,生产和消费可以不同步、不同时、不同点;制造业产品可以储存;制造业产品可远距离贸易;制造业具有更快的技术进步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服务业的主要产业特点是:不具有实物形态产出,生产和消费一般同时、同步、同点;服务业产品不可储存,一般不可远距离贸易;服务业由于使用机器设备较少和缺少规模经济性,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因此,两类产业数字化改造的首要不同机制在于数字化改造对于各自性质的改变程度不同。这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改造对制造业的改变,主要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方面的提升;而数字化改造对服务业的改变则是颠覆性的,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服务业相对低生产率的规律,实现服务业从低效到高效的变化,重塑了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1.数字化改造提升制造业生产率

数字化改造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在生产率方面。生产率是制造业的灵魂,制造业领域对生产率提升反应最为敏感,生产率提升带来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制造业本身拥有相对较高的生产率,数字化改造可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从理论层面来说,数字化改造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不仅被直接纳入生产函数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数据还能优化其他要素的投入与组合,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精准性,进而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二是数字化改造改变了生产函数。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要素投入受现实条件制约,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无法成为产出增长的源动力。数据要素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不仅具备可持续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规模报酬不变甚至递增,②王超贤、张伟东、颜蒙:《数据越多越好吗——对数据要素报酬性质的跨学科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7期。不仅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优化生产函数。三是数字化改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改造可以通过激发创新、优化人力资本等机制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③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财贸经济》2021年第7期。四是数字化改造通过促进产业关联、产业融合,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五是数字化改造通过信息精准匹配提高生产效率。

从生产过程来说,制造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雾计算、大数据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升级和重构旧IT系统架构,进而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生产流程、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等,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2.数字化改造颠覆了服务业发展模式

数字化改造对服务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数字化改造打破了传统服务业生产和消费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产品生产和消费可以不同步、不同时、不同点、可储存。同时,数字化改造使服务业变得可远距离贸易。最重要的是,数字化改造打破了服务业相对低效的规律。传统服务业的主要问题是劳动生产率较低,而数字化改造能够打破这个规律,推动服务业实现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重塑服务业发展的模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业管理运营效率。首先,数字化改造提升了服务业决策效率。数字化改造可以使服务业利用数字技术搜集、处理、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提高生产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合理分配资源时空布局进行生产,极大提高服务业决策效率。其次,数字化改造优化服务业业务流程。服务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已有资源,实现智能化服务,减少非必要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减少出错。二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业资源配置效率。首先,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人才流动和人才岗位相匹配,实现人力资源效应最大化。同时数字技术还能赋能员工提升自身能力,更高效、更准确完成任务。其次,数字化改造可提高供给效率。数字技术使得服务产品生产商、中间商和销售商更为一体化,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三是数字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改造改变服务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增加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种类、提高生产函数效率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四是数字化改造推动服务业供需精准匹配。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服务业更趋于网络平台化,网络平台通过视频、文字和图片等方式,将服务产品的内容、价格、种类、品质、评价等信息展示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被推荐、检索等方式减少了搜寻时间,极大节约了时间成本,降低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消费者疑虑和损失。同时消费者对服务产品进行反馈后,商家可通过数字技术再次对消费者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便提供精准服务和定制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数字化改造改变了传统服务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点对点”的服务方式,实现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不受空间制约的服务方式。同时,数字技术也改变了传统服务业“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实现了非面对面的无接触服务。另外,数字技术推动了服务方式的便捷化。线上浏览、线上下单以及非现金支付极大提高了消费便利度和快捷度。六是拓展和延伸了服务业发展空间。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维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创新,全面增加消费者权益和提升消费者体验。总之,数字化改造不仅极大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广泛和深远地重塑了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三)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

1.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大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和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经济长期发展起到引领促进作用。在新技术革命快速推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制造业成为我国产业数字化改造的核心领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技术的使用,模糊了产业之间的界限,使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和供需关联更加紧密。同时,数字技术具备高渗透性的特点,与传统产业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桥梁,促进了数字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效应,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两类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推动了经济绿色发展。①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金培振、张亚斌、彭星:《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的双刃效应——基于中国工业35个行业的经验证据》,《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对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作用更大

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将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对经济增长起到稳定支持作用。在我国工业化后期阶段上半期,服务业的高增长期尚未结束,而数字化改造将提升服务业增长速度,有可能延长服务业高增长期,对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可以扩大消费。首先,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而拓展消费可能性边界。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新消费模式和新服务种类,满足了消费者的新需求,并且提升了消费者意愿,还通过降低服务成本等手段扩大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其次,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激发出潜在的消费需求。数字化改造带来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低成本浏览、免费信息和大范围分享,使消费者消费认知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客观上会刺激大量潜在服务需求。最后,服务业数字化可以提升消费概率。时间上,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时间,网络的便捷化使得消费者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费。空间上,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延长了消费半径,在更大的选择范围内,总会有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同样增加了消费者消费概率。二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拉动投资增长。相对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周期长特点,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更容易获得投资或拉动投资。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将带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建设,拉动新型投资增长。同时,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服务、新消费和新需求,拉动传统投资扩大和延伸。三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促进贸易扩大。传统服务业由于自身特性导致远距离贸易受阻,数字化改造改变了传统服务业性质,使得服务业可远距离贸易化。服务业数字化改造促进服务业全球化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不同路径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数字化转型路径也是一条差异化之路,受企业性质、所处行业、规模、所处发展阶段、技术和资金等的内在约束,②李辉、梁丹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路径与对策》,《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数字化改造方面具有不同的机制和模式,这决定了两类产业也应当有不同的数字化改造方式,需要从各自的产业特点和战略需求出发,实施有差别的数字化改造路径。

(一)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主要路径:加强政府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支持和推动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作用。由于制造业数字技术创新成本高、周期长、技术复杂、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制造业利润率下降,导致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动力不足,必须加强政府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推动作用。应当在国家层面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予以大力支持,发挥政府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主要包括:

1.补齐制造业数字技术创新的短板

技术创新始终是驱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动力。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技术创新起源于制造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进行扩散。因此,加强工业数字技术创新,不仅关系到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顺利进行,还关系着服务业数字化改造进程。必须大力推进工业数字技术创新,补齐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短板。具体措施包括:在国家层面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向导,建立国家数字技术实验室,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建立数字技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对数字人才的激励制度,激发数字人才创新活力,优化数字人才创新生态;实施更大力度的数字技术创新补贴。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国通常采取政府直接提供资金的方式补贴创新企业。然而在工业数字技术创新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工业数字技术创新目前并未形成良性生态。如果政府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可能会引发“过度依赖”“骗补”等“策略性”创新问题,①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不利于工业数字技术创新。因此,在政府在补贴工业数字技术创新企业过程中应注意资金配置问题,可采取设立基金、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或者采取补贴技术领先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方式。②朱雪忠、胡成:《中国工业软件创新:驱动机制与路径选择》,《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7期。

2.着力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装备和软件

工业数字装备和工业软件是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工业数字装备和数字软件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国产工业数字装备和软件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工业数字化改造所依赖的装备和软件多数被外国企业垄断,国产设备和软件所占份额非常低。如在CAD领域,法国达索公司、美国PTC公司与Autodesk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占据了国内95%以上的市场;在EDA领域,美国Synopsys、Cadence和德国Mentor Graphics三家公司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5%以上。近年来,美国遏制和打压我国数字装备和软件的趋势愈发强烈,“华为EDA被禁用”“MATLAB被禁用”等事件,都为我国工业软件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也让我国认识到实现工业软件国产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应加快发展推广工业数字装备和软件,具体包括: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备和工业软件,加强新型数字装备和软件建设,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和工业软件研发布局。加快各行业工业软件等数字化改造基础设施的研发,包括大力发展数字机床,打造数字机床互联网平台,培育数字机床软件,大力发展数字化场景测量仪器、仪表,大力发展数字控制仪器,重点推进数字工业软件设计、仿真、模拟、生产等突破,快速推广PaaS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另外,政府在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方面优先采购国产装备和软件,不仅可以解决其市场需求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防范产业安全与信息安全风险。③田丹、赵杨:《从服务创新到基础软件创新: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范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5期。

3.加快推动制造业供给端标准化

设备、网络、软件、仪器、数据等供给端是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基础。然而,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在供给端易形成物理隔阂,抑制了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推广,延缓了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效率。因此,应当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供给端的标准化。一是积极建设包括工业设备接口、工业控制仪器、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数据信息等供给端的标准化、协议化,尽快实现硬件、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数据格式、数据语义等不同层次系统的互操作,加快数据在以上系统运行环境、体系结构、应用流程、安全管理、操作控制中的顺畅流通。二是主动对接世界标准,积极吸收世界优势标准和协议,同时密切关注供给端标准化发展的世界潮流,特别是一些数字强国的主要标准潮流,如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标准化走势。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深化数字技术、数字装备国际领域合作,依托国际组织积极参加标准化制定会议,科学提出中国标准方案。

4.全面推进制造业数据流通和共享

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制造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彼此独立、相互封闭,数据无法在行业、企业甚至部门之间自由流通,形成数据孤岛,降低了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效率,阻碍了数字化改造进程。不同于消费端数据易被大企业垄断,生产端数据很难形成垄断,因此我们应全面推动生产端的工业数据流通、共享,打破生产端数据孤岛。一是适时、适当开放国家生产、收集的制造业生产端数据。当然,国家层面的数据通常涉及机密、安全和战略问题,开放国家层面的数据应适当适时,不宜操之过急。二是鼓励企业进行数据交流、数据共享,建立数据交流交汇机制,推进企业数据互联、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三是在国家层面加快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层面的数据库。四是鼓励企业建设自身数据中心、数据搜集平台和数据库。五是加强和完善工业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统筹工业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保障涉及国家保密数据、个人隐私数据、商业机密数据和公共数据的安全,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基础性立法,推进数据分级分类,加强数据安全评估。

5.有针对性扶持一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和产业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面临起步较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数字化改造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改造的思路不清晰以及数字化改造规范不足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有针对性扶持一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和产业。一是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扶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型综合类制造业迈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微制造企业依赖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未来几年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二是加大对数字化改造效果显著、技术先进的制造业重点工厂、重点车间的扶持。企业是数字化改造的基本单位,数字化改造重点工厂和重点车间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改造方案,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加大对中小微制造企业“上云用云”扶持。中小微制造企业受制于资金、技术和人才,数字化改造成本高难度大,“上云用云”有利于降低数字化改造成本,加快数字化改造进度。四是加大对产业生态数字化改造项目的扶持。主要包括对产业链协调数字化改造、中小微企业抱团数字化改造、行业和区域以及混合数字化改造的扶持。扶持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补贴、税收减免和信贷优惠等。目前,广东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佛山、东莞扶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的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主要路径: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业数字化改造

1.发挥市场的引导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服务业数字化改造需要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我国服务业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市场对服务业的需求很大,服务业增长速度较为稳定,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这使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基础较好。另外,服务业整体信息化程度较高,且服务业整体架构相对制造业简单,实施数字化改造比制造业更加容易。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应将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路径选择交予市场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和企业为主体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改造,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和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企业成为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创新的决策主体,意味着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和竞争形势的变化,自主选择创新方法、模式和项目,并自主承担相应风险。企业成为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创新的投资主体,意味着企业自主投入人力、技术、资金和资源,鼓励技术创新较强的企业拓展资金来源,增加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企业成为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意味着企业创新成果能迅速在市场上得到变现,企业实实在在通过创新从中受益。二是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定价功能。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服务业数字化改造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利用价格机制实现服务业数字化改造中的供求平衡。这方面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的一个关注点是,重视风险资本与数字化创新的互动作用,发挥风险资本的支持和促进作用。风险资本投资主要面向新兴的信息、数字产业,具有直接参与企业创新和退出机制通畅等特点,通过独特的风险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将资本和技术创新联系起来,为技术型初创公司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和创新环境。

2.加快推进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新基建”指的是能够体现出服务业数字化特征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基础。服务“新基建”不仅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5G网络、人工智能等“硬件”设施,还包括网络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运行环境、安全环境等“软件”设施。加快推进服务“新基建”的主要内容:一是加大对本身具备“新基建”属性的生活服务类网络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加强对消费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引导生活类服务平台提供普惠、便捷、合理、专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给予该类平台政策支持。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政企合作推动普适性、公共性服务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积极推动外卖行业的智能取餐柜、快递行业的智能快递柜、社区服务业的智能家政和智慧物业,以及智能自助服务系统等建设。将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与社区生活服务圈、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治理相结合,布局智能终端服务,满足居民线上线下及融合需求。三是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智慧景区、无人车、服务机器人、智慧餐饮等。四是提前布局新兴服务模式所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如推动元宇宙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3.积极推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

随着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诉求由传统的价格、实用转变为追求差异化、个性化和高质量。在数字时代的叠加下,消费者越来越向社交、服务、分享、沟通、参与、虚拟等体验性诉求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由主动变换为被动,这就要求生产者具备核心服务能力。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是服务业的核心领域,把握了服务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的大方向,就把握了服务业发展的未来。在数字化改造大背景下,数字技术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极大拓展和延伸了服务业发展空间,为服务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提供了多维渠道,使服务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层出不穷。服务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的关键在于增加消费者权益和提升消费者体验。①李辉、梁丹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路径与对策》,《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应当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和对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隐性需求,大力提升消费者需求的供应效率,增强消费者在各个系统节点的体验。

4.规范服务业的数据使用秩序和标准

附着在消费端的数据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所依赖的核心要素。我国在消费端数据要素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一是消费端数据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人口数量大、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以及网络通信用户活跃率高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二是消费端数据在种类上占据优势。我国服务业体量大且种类齐全,与数据产业关联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产业发展均居于世界前列,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种类。对如此丰富的数据加以规范利用,必能为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提供良好的基础。然而消费端数据易出现数据垄断、大数据杀熟、消费者信息泄漏等一系列无序乱象,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阻碍了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必须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规范数据使用秩序和标准。一是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二是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机制,规范数据交易平台和主体,发展数据市场运营体系。三是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立法,加强数据保护。四是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五是尽早界定数据在平台经济反垄断中是否作为必要因素的问题。

5.强化消费互联网平台的包容审慎的反垄断监管

消费端互联网平台是广大中小微服务企业数字化改造所依赖的主要对象,但消费端互联网平台极易形成垄断。因此,为保证广大中小微服务企业顺利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加大对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等平台政策支持的同时,有必要对消费互联网平台进行反垄断监管。这里的监管应当是包容审慎监管,是发展与规范并重的监管,而非片面从严加重处罚。首先,在法律上积极构建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基石。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反垄断监管的前提,也是反垄断监管成功的保障。其次,监管思路上由一般性的包容审慎监管转向更为积极的包容审慎监管。为了消费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原来比较粗放的监管态度,实施更为积极的包容审慎监管。包容性监管强调为平台经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支持平台经济公平竞争、引领创新;审慎监管强调平台经济发展、竞争和创新必须依法进行,不得突破法律底线。再次,监管方法上重视平台自我规制以及平台、经营者和消费者相互监督机制,强化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合理分配平台、平台内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引导数字平台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合规制度,引导平台履行社会责任,激发反垄断合规审查内部驱动,建立自律规范和行为约束机制。同时鼓励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平台主动监督。最后,监管技术上重视现代科技支撑。反垄断监管在技术上必须精准掌握平台经济变革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特征。一方面,加强对反垄断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保证执法人员的基础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反垄断技术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智能算法在平台经济反垄断中的有效运用。

猜你喜欢
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数字化制胜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