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观群怨:解密古典诗歌社会功能的“金钥匙”

2023-04-07 17:54张强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3年3期
关键词:礼法金钥匙读诗

张强

同学们,阅读古典诗歌时,我们往往会生发奇妙丰富的阅读体验: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濟沧海”,诗歌中那股豪迈激荡的气势扣人心弦;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古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风雅不禁令我们神往;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政通人和的社会图景又是多么让人满心欢喜啊!为什么古典诗歌作品会产生如此丰富的感染力呢?这实际上源自诗歌中隐藏着的社会功能。而中国古代文论中,最早论及诗歌社会功能的,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经典重温│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今释今读│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阳货》,大意是说,读诗可以感发兴致,可以了解风土人情,可以互相切磋,可以批评现实。

很明显,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已经触及古典诗歌作品的社会功能。“兴”,宋代大儒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意谓诗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与志向,进而引发对礼法德行的认识与理解。“观”,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将之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进一步解释为“考见得失”。也就是说,通过读诗,人们能够考察各地风俗民情及其差异、变化,并据此评判社会治理成效。“群”,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认为是“群居相切磋”,即诗具有促使人们相互砥砺,不断提升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准的功能。“怨”,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即可以通过诗歌实施讽谏,以达到施行仁政的目的。

“兴观群怨”说全方位展现了先秦礼乐背景下诗歌的社会功能,开启了文学社会批评的先河,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词例析│

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

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

岂弟君子,民之攸塈。

这是《诗经·大雅》中最短的一首诗。每章前三句描述用水行为。“行潦”是所取之水,即道路旁流动的活水。“泂酌”指涉取水动作,意谓到很远的地方取水。“挹彼注兹”实写取水细节:“挹彼”是用勺或斗取水,“注兹”则是将取到的水注入盂、鉴等储水器物中。所取之水的用途主要涉及蒸米饭(“餴饎”)、洗涤器物(“濯罍”“濯溉”)两个方面。每章最后两句赞颂用水行为。“君子”是指天子、诸侯一类的高级贵族,他们是用水的主体。“岂弟”“民之父母”等则是在称颂君子,表明他们的用水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君子美好的德行。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考古发现证实周代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储水供水系统,如此颇费周折的取水行为,怎么又会被视为君子有德的表征呢?

这实际上与周人崇尚的“反本修古,不忘其初”的礼法观念有关。《左传·隐公三年》有云,“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泂酌》中的用“行潦”蒸米饭,正是为了祭祀之用。《礼记》中也记载了初民祭祀时“污尊而抔饮”的场景,到远处取活水,正是对祖先祭祀行为的模仿与追忆。

这样看来,这首诗中的取水用水行为,乃是君子遵守礼法的实录,这不正印证了“诗可以观”吗?而诗歌中所赞颂的用水行为,又是一种情感表露,表达出观者对礼法的认可与推崇,这不又正是“诗可以兴”的题中之义吗?

猜你喜欢
礼法金钥匙读诗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晏子论礼
唐冰的“金钥匙”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