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倍的认识”为例

2023-04-10 05:01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小学311200方丽娜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倍的认识倍数小熊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小学(311200) 方丽娜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汇宇小学(311200) 俞丁玲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多以单元形式进行编排,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单元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分割,又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如果忽视了板块知识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就会使得课时教学碎片化、单一化和浅显化,造成学生探究过程不深入、迁移转化不明显等现象。因此,大单元视角下进行结构化教学将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倍的认识”为例,探究大单元视角下结构化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核心内容,厘清整体教学脉络

就知识层面而言,核心内容是指单元教学中涉及的数学核心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单元核心元素,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借助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引领学生打造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1.纵向深挖单元核心元素

如“倍的认识”的教学重难点在于两个“量”,即“标准量”和“比较量”的认识和突破。教师在带领学生深入认识“倍”的概念时,要紧扣数量关系来进行辨析,紧扣这两个“量”来实施教学。

2.横向关联单元核心内容

单元整合视角下,发掘单元核心元素后,需要进一步对多种核心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构,从而找到多个元素之间的关联(如图1)。

图1 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层次:认识倍的概念。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它产生的前提是必须将两者做比较,同时要使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

第二层次:倍的简单应用。概括来说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的应用问题。

第三层次:倍的较复杂应用。这一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厘清数量关系:“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实际上是把“倍数关系”嵌入到“相差问题”中求差是几;“已知一个数比这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求这个数”就是利用差比关系求其中一个量。

二、落实核心方法,明确整体教学策略

在单元整合视角下,教师不仅要把握知识教学,还要向方法建构转变。核心方法形成后,学生就会形成较强的迁移学习能力,可以借助这些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其实,人生与人性即是如此。看清楚了,都是喜忧参半,妍媸并存。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认清真相,接受真相,然后才能在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上有所提升。那时,我们就不会为一些去真存美的现象所欺骗和迷惑。

“倍的认识”这一单元的3 道例题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渗透类比的思想,使学生在类比中逐步完善和深化“倍”的知识结构,丰富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1.借题组类比,促概念理解

理解“倍”的概念,首先要把握好“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两种量,教师可在新授课上借题组让学生进行辨析。

教师出示图2,通过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异同点?”让学生关注到黑点是“标准量”,白点有这样的几组就是黑点的几倍。

图2

图3 这一题组则是让学生质疑:白点个数都是6,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倍数关系?从而使学生关注到“标准量”产生了变化。

图3

2.借题组类比,理解单一数量关系

倍比关系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又非常广泛。例如,足球有24 个,篮球有6 个,排球有4 个。问:(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几倍?(2)足球的个数是排球的几倍?

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知到,两个问题虽然都与足球的个数有关,但标准量不同,导致倍数也不同。

3.借题组类比,理解复杂数量关系

理解较复杂的倍数关系是本单元的难点。这里所说的较复杂倍数问题,指的是除简单的倍数关系外还有相差关系。图4 这组题就呈现了小学阶段倍比类问题中的重点与难点。

图4 习题

第(1)题,要求学生通过“相差关系”先确定“一倍量”,再求“几倍量”;第(2)题,先根据已知的“倍比关系”求出“几倍量”,再通过“相差关系”解决问题。这两类问题,都涉及了倍比关系与相差关系,它们的同时呈现,方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相互嵌套的数量关系,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渗透结构思想,提升整体数学素养

在方法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想要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核心思想进行提炼和化归,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支撑点。因此,在单元整合视角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中感悟核心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1.联系乘法意义,建构倍数关系模型

“倍”的概念的建立需要乘法意义的支撑。“倍的认识”出现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运算。此时教师可借助习题(如图5)帮助学生厘清数量关系。

图5 习题教学

显然,总数=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倍数关系中“比较量”对应“总数”,“标准量”对应“加数”,“几倍”则对应相同加数的“个数”。沟通了倍数关系与乘法意义后,学生对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求“几倍”,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乘法的逆运算:总数(比较量)÷每份数(标准量)=份数(几倍)。求“比较量”,实际上运用了乘法模型:每份数(标准量)×份数(几倍)=总数(比较量)。

2.沟通相差关系,建立较复杂倍数问题模型

较复杂倍数问题中除了简单倍数关系,还有其他数量关系,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就是学生在思维发展中“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问题(1)(如图4):小熊抱了5 个玉米,熊妈妈给了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小熊的2倍,熊妈妈原来有多少个玉米?

不难发现,熊妈妈的玉米个数与小熊的玉米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熊妈妈先给小熊3 个,也就是标准量比小熊原有的玉米个数要多3个。

解题的思路:通过相差关系确定标准量(一倍量)→通过倍数关系确定比较量→通过相差关系解决问题。

问题(2)(如图4):熊爸爸的玉米个数比小熊的4倍多2个。熊爸爸抱了多少个玉米?

这是一个相差问题。将熊爸爸的玉米个数与小熊的4倍做比较,结果熊爸爸多了2个,这实际上是把“标准量”由“一倍量”扩充到“多倍量”的情况。

解题的思路:通过倍数关系确定标准量→通过相差关系解决问题。

综上,“较复杂倍数问题”同“相差问题”“倍数问题”其实是有本质联系的。当“问题”中的“几倍量”变成“一倍量”时,问题就变成了“相差问题”;当“问题”中的“相差数”为“0”时,问题就变成了“倍数问题”。通过对比使相关问题串联起来,就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

3.借助问题提出,内化模型思想

问题提出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通过问题提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相关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性理解。

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信息和问题(如图6),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其进行分类。

图6 学生作品

问题①②,直接揭示蜻蜓只数是蝴蝶的2 倍,求蜻蜓有几只;或提示蜻蜓的只数,求蜻蜓只数是蝴蝶的几倍。这属于简单的倍数关系问题。通过补充的信息和问题,可以发现这类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倍数关系模型,对倍数关系了然于胸。

问题③属于较复杂的倍数关系问题。所给的信息除倍数关系外,还包含了其他数量关系,因此求蜻蜓的只数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既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明其已经掌握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大单元视角下,教师要对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和梳理,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要追根溯源,还要抛砖引玉;教学任务设计要体现从一般到特殊逐渐深入的思想;在解决问题时,要先从常态化问题入手;学习方法的落实,要从直观的表征过渡到抽象的归纳,层层递进。因此,单元整合视角下结构化的设计,要基于从一般到特殊、从常态到异态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层级化训练。

猜你喜欢
倍的认识倍数小熊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倍数魔法
小熊
“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学与研究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可爱的小熊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与思考
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