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版本差异,明晰经典课文教学定位

2023-04-10 13:37顾卫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

顾卫娟

[摘 要]很多经典文章成了各种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座上宾”。但由于编者编排理念不同,常常会对文章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助学系统进行调整。因此,对相同文章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审视,有助于教师把握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遴选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课文内容,揣摩编者修改的归旨;依托课后习题,开辟语文要素的通道;借助综合解读,设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能够彰显经典课文的教学价值,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经典课文;版本对比;教学定位;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4-0048-03

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开展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的选文承载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载体和范例”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思潮的变化,各种版本的教材都会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编排,以契合各自的编写原则和理念。但也有很多经典的文章,成了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座上宾”。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经典课文虽然能够长久地占据教材的核心地位,但由于编者编排理念不同,加之学生的生活实际、原始经验、认知能力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编者常常会对课文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助学系统进行调整。面对动态化的教材编写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绝不能始终抱着原有的认知,“穿着新鞋,走着老路”,而是需要将相同文章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审视,从而把握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遴选教学策略。比如,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分别入选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和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对比之下,就能发现其完全不同的教学价值。笔者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关注课文内容,揣摩编者修改的归旨

语文教学应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其中,“教什么”的问题是基础性问题,决定学生是否能获取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对比两个版本教材中的《燕子》一文,可以发现其在内容方面的异同。不同的内容表达,不仅对教师厘定教学目标和研制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制约着整篇课文的教学定位。

首先,语言表达上有差异。由于学段的调整,语文教学所关注的价值点和语言单位,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编者在选定郑振铎的这篇《燕子》时,对相应的语言进行了适当调整。从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来看,统编语文教材保留了对燕子部位的描写,仍旧由“羽毛”“翅膀”“尾巴”三个部分组成。主要考慮到描写事物的外形切忌面面俱到,而要抓住最能体现事物外形特点的内容展开详细描写,而对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忽略,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编者对文本进行了细微的修改。比如,删除了描写羽毛的“光亮”一词,将“俊俏轻快”改为“轻快有力”,更凸显了燕子在飞行时的力量感和轻盈感,同时将“这就是”改成了“凑成了”,使得语言更加灵动。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呢?很多教师在细细对比和深入揣摩之后,都能够领悟编者如此调整的用意。那如何将修改之后的语言和其他调整的内容落实在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教师站在教材编写的视角,将修改的课文内容与本单元“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语文要素进行关联。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借助文本的语言,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将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呈现出来。对比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不难发现,统编语文教材将苏教版教材中极具画面感的“光亮”“俊俏”等词语删除,旨在给学生的想象预留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将删除的这两个词语作为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基本方向,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其他语言,从思维意识中构建鲜活的画面。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轻快有力”与苏教版教材中的“俊俏轻快”进行对比,教师可以找准“俊俏”与“有力”之间的异同点,将燕子独特的力量感和轻盈感展现在学生面前。关于“凑成了”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原本分开描写的“羽毛”“翅膀”“尾巴”,在“凑成了”这个动词的整合下,演变成为一个完整个体的画面的过程。

其次,篇章结构上有调整。苏教版教材描写燕子的“飞行美”,用一个完整的语段来展现;但统编语文教材却划分成两个语段。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呢?仍旧与单元语文要素有关。怎样理解“飞行美”这两个语段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学生发现这两个语段虽然都是描写飞行的,但飞行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在阳光下飞行,一个是在水面上飞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紧扣语段中的关键词:在阳光下,“斜飞”“叽的一声”“这里的稻田上”“那边的高柳下”,展现了燕子飞行时间短、距离长的特点;在水面上,“横掠”“沾了一下水面”“荡漾开去”则刻画出燕子飞行时轻盈灵动的画面。编者之所以将“飞行”划分为两个语段,是因为这样更便于教师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维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所想到的画面,进一步感受燕子飞行时的迅捷、轻盈、灵动。

二、基于教材体系,明晰文本阅读的价值

由于统编语文教材在具体编排的过程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因此,很多老课文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精准要求下,也衍生出全新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不能局限在文本自身的层面上来进行对比审视,而要将老课文放置在全新的教材体系之中进行衡量。对于《燕子》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开放视野,调整眼光,从单元编排的整体理念入手,明晰统编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承载的价值。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燕子》一文设置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现了编者独具匠心的思考。首先,与季节相符。下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都是过了春节之后的教学内容,当时正值春天,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这就给学习这篇课文提供了广阔的自然基础。无论是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写,还是对燕子飞行和歇息时状态的描写,包括第二自然段对春天景色的描写,都能够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之际,带给学生充满生机的情感体验。其次,与学生能力相符。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状物类散文,以精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再现了景物和事物的特征。文中,作者郑振铎展现了燕子的美和春天的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接受心理。再次,这篇课文有效地凸显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燕子》这篇课文的语言简短有力,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是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有效载体。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燕子的外形,先从整体入手,再聚焦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全部使用量词加形容词的结构,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燕子的外形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把握语言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构建燕子的外形画面,从而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位。再如,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春天的景色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语段当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感受作者言语中的情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明晰燕子生长的具体环境。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就分别从教材体系和语文要素的双重维度出发,去解读编者编排这篇课文的真正用意,为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课后习题,开辟语文要素的通道

由于认知理念的差异,一些教师对课后习题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直接将课后习题视为练习题,以机械生硬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训练。

事实上,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编者为教师之教、学生之学提供的重要助学系统,不仅体现了单元的人文主题,而且将语文要素融入每一道习题中。它既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又是教师有层次地开展教学的抓手。

首先,读的要求更加明确。语文能力的训练无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读则是基础。苏教版教材虽然也十分重视读的能力训练,但在课后习题中所设置的内容相对模糊,只有类似“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样的要求;而统编语文教材则在原来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燕子》一文在朗读上的具体要求是“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1~3自然段”。根据课后习题,教师可以紧扣“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要求,再现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理解感知、再现还原的方法,感受燕子外形、飞行、歇息的画面。

其次,语言感知更立体。相同的是,两套教材的第二道题都关注了词语。苏教版教材直接呈现了10个生动的二字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语言;而统编语文教材则选择了极具画面感的四个词组“剪刀似的尾巴”“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光彩夺目的图画”“旷亮无比的天空”,要求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所选择的四个词组具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读一读,记一记”的要求则是要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出词组所描绘的画面, “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丰富类似画面的群像,推动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能力的发展。

再次,關注生动词语的方式有变化。苏教版教材选择了描写春景的画面,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所填词语的意思”;而统编语文教材则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两套教材都关注了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词句,但统编语文教材要求学生自主找出,并读一读,抄写下来,给予了学生更充分的学习自主权。紧扣这一道题,落实语文要素,教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

1.哪些语句是生动优美的?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辨析词语表达的生动性。

2.“读一读”究竟该怎么读?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紧扣关键词、对比品读等不同的策略,将读到的画面呈现在脑海中。

3.如何让“抄写下来”的要求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不是简单的一“抄”了事,更为关键的是要学生做好相应的储备,将抄的过程转化为巩固和落实、体验和深化的过程。

四、借助综合解读,设定课堂教学的目标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的研读和对比,我们对统编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燕子》一文的用意,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同时,也从课后习题的角度,明确了编者对这篇课文的定位,并进了细致的分析。尤其是从变化的着力点来看,统编语文教材对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把握教学重难点方面所确定的目标更加清晰。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紧扣文本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师用书中的参考建议,制订出较为适切的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8个生字,能够读准“散”“杆”两个多音字,会书写“拂”“凑”等12个生字,会书写“剪刀”“乌黑”等16个生词;

2.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语言所描绘的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能够背诵课文的1~3自然段;

3.积累课文中如“剪刀似的尾巴”等优美生动的词句,体会、感受其表达作用并摘抄下来。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紧扣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冲击感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契合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与课后三道习题相辅相成,能够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除了第一个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其他两个目标都完全指向这个单元所着重训练的能力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鉴于此,教师明确了这篇课文所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紧扣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语言、体悟情感、想象画面、积累内化,尤其是要能够在朗读和想象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对表达方法的习得和言语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方式和教学定位,容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整篇课文的教学更加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实现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彼此融通。

总而言之,即便是相同的课文,由于编排意图不同,课文所彰显出来的教学价值也会迥异。紧扣同一篇课文,整合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不仅可以为教师精准解读课文提供视角支撑,而且能够使教师无限接近编者,以更加立体、多维的视角来洞察编者的用意,明确教学定位,为彰显经典课文的教学价值、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谢绍贤.小学中低段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9(2):35-37.

[2] 石建光.单元整组视野下的“词句段运用”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8):51-53.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