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评价与路径

2023-04-10 12:50杨光印建兵
职业时空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杨光 印建兵

摘要: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受到当前高职教育界的关注。课题组有关“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的问卷调查发现,工匠精神与创业能力素质高度不匹配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创业实践中普遍存在。通过借鉴劳尔·恩斯特职业能力划分方法设计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并作调查分析,剖析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缺失工匠精神融入的现实问题,探寻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4300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工匠精神的萌芽,《周礼·考工记》中就有了“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描述。当前工匠精神已经提升到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层面,助力品质革命,成为品质传承的代名词,颇受社会关注。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能源之一,需要社会多层面、多方位的协同关注与培育。其中,高等院校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

本文课题组有关“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创业热情普遍高涨,90%以上毕业生早在毕业前就有了创业想法,但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工匠精神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产品和服务不能始终如一、注重表面缺少内涵、缺乏职业伦理素养、过分追求速度效益等。朱亚宾等研究认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是最契合工匠精神内涵的教育模式之一,此种“最契合教育模式”却尚未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凸显。本文借鉴劳尔·恩斯特职业能力划分方法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并作调查分析,剖析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素质结构中工匠精神缺失的症结所在,探寻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素质的评价设计

(一)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侧重以下方面:一是 “学习力”能力结构构造。兰国辉从思维优化能力、学习消化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及科研创造能力等方面区分发现了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不同能力优势;二是 “创业过程”的能力结构构造。朱英基于弗里·蒂蒙斯创新创业过程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提炼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指标: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基本素质)、创业技能(风险承担、把握机会、实践、市场开拓)、创业管理(组织管理);三是“知识+实践+品质”的能力结构构造。高来鑫等基于信息熵原理通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方法提炼出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模型,即“知识储备+个体实践+创新创业品质+平台”。

(二)工匠精神内涵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总是与工匠艺人相配,一般是指他们的职业伦理与精神境界。学术界对工匠精神赋予了“现代”意义。学者们论述各有侧重,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一是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李淑玲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表现为一种职业态度,即专注某一职业的理念与执着精神。张培培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止于至善、追求极致的职业境界;二是侧重于“伦理道德”的表述。薛茂云研究认为工匠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王靖高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之上反映出的职业品格;三是将工匠精神内化为一种“组织文化”。郭会斌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构成组织文化的一种图示或行事惯例。曾颢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组织体系的核心主旨,体现为组织的一种价值理念;四是认为工匠精神属于一种价值取向。理查德·桑内特研究认为工匠精神表达一种价值理念或一种精神归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具有精神归属感。肖群忠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以价值创新为价值取向,不断精益求精与勇于创新。近年来,学者注意吸收与整合工匠精神的各种表述,刘自团等研究从历史的生成逻辑出发,将工匠精神的“譜系结构”分为技艺传承的“道乘精神”、存乎一心的“志业精神”、笃行信道的“伦理精神”、追求极致的“超越精神”、致知力行的“实践精神”。李朋波研究认为给工匠精神一个整合性框架,以终极目标、业务技艺、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覆盖品质追求、履职信念、职业承诺、能力素养、持续创新和传承关怀等众多指标。

(三)评价体系设计

综合文献可知,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本应包含工匠精神评价。工匠精神与创业能力素质本是互设内涵的,工匠精神又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元素。工匠精神属于创业能力素质,通过创业行为表现出来。工匠精神可看作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创业行为过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历史范畴的概念理应在对现代创业素质的诠释中得到充分彰显,工匠精神也应当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德国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等学者对德国社会学家梅腾斯(Mertens)的关键能力理论做了重要发展,区分了三种职业行动能力:跨学科和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与个性相关的能力,相对应地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本文借鉴劳尔·恩斯特的职业能力划分方法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素质结构(见图1)。这一设计既结合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又嵌入了工匠精神,形成了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能力的划分而建构的一种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参考了程玮提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修正模型、孙云飞提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冰山模型。

图1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素质结构图

第一,考虑高职毕业生创业相关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技能与实践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于本科毕业生,以技能为专长,应主要考察他们创业相关的动手实践能力,体现为工匠精神中的“执着专一”“追求极致”等元素;另一方面,创业相关的知识转化实践,如行业企业认知、商业政策法规、创业基本常识及规律等,体现为工匠精神的“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开拓”等元素;第二,考虑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解决问题方面。创业方法能力是指在创业实践中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业者综合素养的体现,体现为工匠精神的“学习力”“创新”“创造”等元素;第三,考察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社会能力,如团队建设与社会合作、社会交往、自律等,体现为工匠精神中的“契约守诺”“社会责任”“诚实”等元素。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素质的评价分析

(一)调查样本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具有创业经历的高职毕业生创业者,其中具有0~1年创业经历的占43.6%,1~2年的占37.5%,2年以上的占18.9%。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针对性、调查覆盖面具有广泛性,将创业的企业设定为小企业或微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调查对象不仅覆盖企业主,而且覆盖了部分企业管理者(非企业主),其中企业主(工商注册者)占64.6%,企业管理者占35.4%。创业者自我评价为“目前经营状况良好”的占23.72%,创业者自我评价为“目前经营状况一般”的占44.61%,创业者自我评价为“目前经营状况失败”的占31.67%。

调查组采用了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将调查区域分为地市级以上(含省级城市)、县市级与乡镇级三个层面。在江苏13市以及所辖县、乡镇展开抽样调查,对326名符合要求的高职毕业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89份,问卷回收率为88.7%,有效问卷277份,问卷有效率为95.8%。在性别方面,男生创业人数明显多于女生,男生占76.3%。在地区方面,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高职毕业生参与创业的近似比为5:3:1,说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学生创业。同样,大学生城镇创业率明显高于乡村。

本次调查的素质赋值方法为自赋值与他赋值相结合,先将创业者自我评价、熟悉创业者的人(师长、亲友、同学等)对其评价与专家组审核相结合,剔除一些异常数据,取其均值。再将高职毕业生创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各项对应指标值加权合并,取整体调研对象的均值,分别得出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对应的各项赋值。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专业能力融入方面。专业能力是创业能力结构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构成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础,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工匠精神,如专业知识的执着专一精神、知识转化与开拓精神、吸纳精神等方面。受访者的专业能力的精神表现值(见表1)基本上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掌握创业相关的某项技能技术以及创业知识转化的状况,可对应称为“专业精神”。其中,专业能力相对应的专业精神优秀率的总体均值(12.64%)较低,将“优秀率”与“良好率”相加,得出整体优良率为44.08%。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创业的专业精神总体上是合格的,创业实践与在校所学专业的跨度异常情况较少。即使存在一定的跨度,高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迁移、开拓精神。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创业专业能力相关的专业精神总体上接近50%的优良水平,然而,他们的专业能力结构中所表现的专业精神素质却不平衡,如“知识转化与开拓精神”优良率仅为29.74%;“吸纳(博采众长)精神”优良率仅为40.54%。(如表1所示)

2.方法能力融入方面。方法能力属于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应用部分。创业方法能力是把专业能力转化成实践能力并形成实际效益的能力。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方法实践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业综合素养,其中也体现出诸如风险意识及冒险精神、变中求新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等工匠精神。与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方法能力相对应的精神表现值(见表2)基本上能反映出他们创业相关的创业管理以及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情况,可对应称为“方法精神”。总体上,方法精神的优秀率均值(15.85%)较低,将“优秀率”与“良好率”相加,则整体优良率为53.34%。近半数的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方法能力相对应的精神水平总体上达到50%,然而,他们的方法能力结构中的精神素质表现差异性较明显,如“风险意识及冒险精神”“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优良率偏低,分别为29.85%、43.22%。

3.社会能力融入方面。社会能力属于职业能力结构中的拓展部分,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社会能力如团队建设与社会合作、社会交往、自律等,可以体现为诸如“契约守诺”“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工匠精神。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社会能力相对应的精神表现值(见表3)基本上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社会能力的实践状况,可称为“社会精神”。高職毕业生创业的社会精神优秀率均值(11.89%)总体上偏低,将“优秀率”与“良好率”相加,得出整体优良率为49.38%。这说明,近半数的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社会精神水平表现为“优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创业相关的社会精神水平总体上接近50%的优良水平,具备企业管理、客户沟通、社会交往等活动的潜质。然而,他们的社会能力结构中精神素质表现得不平衡,如“社会责任精神”“社会守信精神”的优良率偏低,分别为36.03%、29.39%。

三、高职毕业生创业实践欠缺工匠精神的问题分析

(一)问题描述:创业能力素质与工匠精神存在结构不平衡,工匠精神彰显成“洼地”

高职毕业生创业素质分为两大方面:创业能力素质与创业精神素质。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创业精神素质仅指“工匠精神”。诸如创业专业能力中的技能技术实践、创业知识转化,方法能力中的风险预测控制、变中求新解决、规划组织协调,社会能力中的市场营销、团队建设、沟通技能等指标均带有较强的客观性,表现为创业能力特征。而工匠精神中无论精益求精的“道乘精神”、存乎一心的“志业精神”、笃行信道的“伦理精神”,还是追求极致的“超越精神”、致知力行的“实践精神”,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表现为创业素质中的工匠精神特征。在本次调查中,创业能力素质与工匠精神存在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无论专业能力还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面,其工匠精神表现值均相对偏低;二是在创业精神素质结构所描述的八项指标值中,知识转化与开拓精神、风险意识与冒险精神、社会责任精神、社会守信精神的优良值均低于50%;三是在创业精神素质结构中,或从工匠精神的表现程度看,其社会精神特征值偏低。

(二)原因追溯:工匠精神融入不够,偏“技能”少“精神”

从教育心理学规律来看,一个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即使在遭遇挫折的环境下,也能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克服困难,会在更高境界上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素质。从高职毕业生创业实践来看,工匠精神缺失说明他们缺乏强大的创业精神动力。创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体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职业能力体系,高职院校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课程体系,凸显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张力。在本次调查中,多数的创业者对“工匠精神”内涵并不熟悉,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与创业精神关联度不高。显然,此种结果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缺失工匠精神融入设计有关,主要表现在教材、大纲、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缺乏融入工匠精神,导致在工匠精神与创业精神二元融合上缺乏有机的协同。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前存在“功利”倾向、“成绩”导向。学生参与创业大赛或创业实践的时候,学校创业教育实践往往注重其成果,忽视其过程。结果导向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了他们的创业意识。然而,创业热情不等于创业精神,学生的创业热情迸发出来了,创业的方向感却迷失了,同时会缺乏持久的创业责任感、使命感等精神素质。

创业精神不是空洞的,高职院校应当引入有目的的投入机制,引导工匠精神嵌入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育中,凸显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互相融通的张力。由此,基于实践机制的构建,高职院校需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的“专业精神、方法精神、社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实践(实践路径构建如图2所示)。其总体思路为:一是保障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实践的投入机制,可借助校企合作和课程思政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学校和企业合作发挥教师“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工匠精神融入创业素质课程建设为系统工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加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探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专业能力、创业方法能力、创业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融入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

图2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构建

(一)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加强工匠精神融入的投入机制构建

1.引入校企行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加强工匠精神融入的投入机制构建。借鉴以往的“学徒制”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企业、行会或协会在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实践的方面起到了示范性、引领性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建设,步骤如下:修订创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改为企业、行业师傅引进门→目标任务驱动下教师、师傅、学生三方合作→校企实践情境式评价,凸显学生的工匠精神表现。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凸显校企实践情境式评价,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评价,而非加强结果性评价,这需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境。

2.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丰富工匠精神融入的课程建设。第一,要提升创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创业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本身的“政治”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可以开发成为更多类型的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从而在更广泛的领域实践应用;第二,提升创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要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品质等与工匠精神进行系统性衔接,要将工匠精神从职业伦理层面提升为创业伦理层面,拓展高职毕业生的创业认知;第三,提升创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要从国家高职教育战略层面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创业素质教育在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改革;第四,提升创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长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创业精神素质,贯穿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职业发展规划,内化为学生秉持的“创业品质” “境界追求”等精神审美追求。

(二)通过课堂教学、创业实践改进工匠精神融入的创业教育实践措施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创业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奖牌,或者创建多少企业。当前重结果、轻过程现象较为严重,要切实改革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要把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法能力与方法精神、社会能力与社会精神有机契合,从而达到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与创业实践过程的体验、感悟或体悟有机统一。

2.课堂内外相结合践行工匠精神。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创业实践经验交流、心理训练、辅导机制,通过现实案例感受工匠精神与创业精神。利用企业微信群、QQ群建立校友会、创业者联盟等多样化的交流群体,积极引导校外创业毕业生参与校内创业课堂论坛、大赛路演、示范等活动。

(三)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创业素质培育由弱趋强

根据大学生创业能力冰山模型,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中,有些能力素质是显现的,如创业的专业能力,而有些能力素质是潜藏的,如创业的社会能力,还有些能力素质是若隐若现的,如创业的方法能力。相应地,创业的社会精神素质也不是单一途径培育的,需要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从而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创业素质培育由弱趋强。

1.引导多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目前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调教学部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纷纷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学院),以此协调教学部门合作。在此基础上,“双创”学院应当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创业素质培育,步骤如下: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方案→引导、协调教学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2.引导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学校要调动学工、教务、团委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工作,营造工匠精神融入创业实践的氛围。在“以赛导学,以赛促学”“以赛导教,以赛促教”过程中彰显工匠精神,举例如下:在明确创业竞赛方向、规则时融入工匠职业精神→在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设计时融入工匠创新精神→在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时融入工匠实践精神→在参与不同层面的竞赛、考核时融入工匠团队精神。学校选拔创业“金种子”,应注重学生创业实践的精神表现,不能只看“成果”“成绩”。

结 语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已经为职业教育界所认同和践行,同样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也应当为职业教育界所认同和践行。因此,既要重视研究工匠精神融入创业能力素质的内在机理,又要重视研究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实践的机制建设。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专业能力、创业方法能力、创业社会能力系统的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才能切实弥补当前高职毕业生创业实践中工匠精神的缺失。

參考文献

[1] 熊峰,周琳.“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践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61-62.

[2] 朱亚宾,李志祥.“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匹配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96-98.

[3] 郑爱翔,吴兆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07):45-49.

[4] 李淑玲,陈功.当代中国工匠精神解构[J].成人教育,2019(11):66-68.

[5] 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01):75-81.

[6] 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55-57.

[7] 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62-64.

[8] 郭会斌,郑展.工匠精神的资本化机制:一个基于八家 “百年老店” 的多层次构型解释[J].南开管理评论,2018(02):95-106.

[9] 曾颢,赵曙明.工匠精神的企业行为与省际实践[J]. 改革,2017(04):125-136.

[10] 刘永丽,贾涵涵.产权性质、企业家工匠精神与公司绩效[J].财会通讯,2020(04):64-68.

[11]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12] 李朋波,靳秀娟.服务业员工工匠精神的结构维度探索与测量量表开发[J].管理学报,2021(01):69-78.

[13] 杨光,谢国萍.基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评价分析的培训机制构建[J].成人教育,2018(05):51-55.

[14] 兰国辉,陈亚树.“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94-99.

[15] 朱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01):42-46.

[16] 高来鑫,樊富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合评价模型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6):95-100.

[17] 李皓,向玉乔.工匠精神: 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5):129-132.

[18] 程玮.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修正与测评指标体系建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03):97-103.

[19] 孙云飞,张兄武.地方高校大學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06):141-146.

[20] 管辉,杜树阳.被遮蔽的力量:论社会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责任缺失及其觉醒[J].职业技术教育,2020(22):33-39.

[21] 卫舒春,李军,张海.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9(17):99-102.

[22] 张春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2):65-68.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