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课后服务模式的创新建构

2023-04-11 08:34付军玲郑国栋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通式课后服务教育资源

付军玲 郑国栋

摘要: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课程体系中,建构了以课程图谱、教育场域、介入机制为支撑的“互通式”课后服务模式,赋能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绘制“一轴两翼”的课程图谱;打开时空,内外联动,营造“具身体验”的教育场域;跨界融合,专兼结合,创新“社会力量”的介入机制。

关键词: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教育场域;教育资源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校教育服务能力有着积极意义。江苏省徐州市苏堤路小学以提高课后服务品质为根本目标,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课程体系中,建构了以课程图谱、教育场域、介入机制为支撑的“互通式”课后服务模式,赋能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

一、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绘制“一轴两翼”的课程图谱

学校首先明晰常规课程与课后服务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课内高质量实施国家基础课程,课后反哺常规课程教学,形成了以学生素养为轴心、以课内课后为两翼的课程群落。其中,课后服务课程的目标与学校“用自然的方式滋养儿童的灵性”的育人主张相呼应。横向层面,所有学科均指向“学力”“创想”“潜能”的素养生长,实现全学科贯通;纵向层面,低、中、高三个学段均突出“保底”“志趣”“扬才”三个维度,在层级进阶中做到纵向衔接。

我们的课后服务课程包括“学科延展+体验探究”两大课程样态。“学科延展”类课程既有自主作业、面批辅导、答疑解惑的基础补充,还有不同学科主题下的大单元、综合实践、项目化课程的拓展学习;“体验探究”类课程来自学校“3S课程(学科Subject——国家课程,社会Society——生活课程,舞台Stage——实践课程)”的母体,开设科学探究、体育健康、美育熏陶、生活素养四类课程,紧扣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一)学科延展,巩固深入

学科作业辅导时段,采用“基础+拓展”模式,实现课内外融通。

基础辅导层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主调控”“自主检查”“自主评价”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努力提高作业辅导的质量。一是关注纪律,提升效率。辅导时注重纪律组织有序,以表扬或督促的方式,提醒拖拉的学生,定时作业,训练作业速度,提升作业效率。二是训练自主,养成习惯。指导学生统筹安排作业时间、作业顺序,养成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珍惜时间的习惯。三是心怀全体,辅导学困。教师巡视课堂,及時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需要管理的学生。当堂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批讲解、指导方法,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

拓展辅导层面,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一周的课堂教学内容思考确定本周的拓展主题和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多样连贯的学习活动。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测量”这一内容时,数学组教师通过集体研讨,以“度量衡的秘密”为主题,设计了各类探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操场的跑道有多长,用我们的脚步来量一量;我们的黑板有多宽,用我们的身体来量一量;“容积”的概念有些抽象,小小纸船来帮忙……让学生在具身体验的真实场景中,初步感知“量”的概念。

(二)探究体验,提升素养

探究体验学习时段,依据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艺体等基本素养的发展要求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开设了科技创新课程、传统技艺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特色体育课程,与学科拓展内容纵横交叉组合,形成分层分类的结构体系。如一年级“纸的力量”的科学探究,学生使用两个纸杯、一张A4纸,体验薄薄的纸张在折叠变形后的承重能力大幅度增加。在纸上放不同的物品,观察纸是否会落地,以及不断增加物品的重量,纸的承重极限在哪里。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比较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在花园中种下小小的种子,那是班级劳动的乐园。每天给种子浇水、松土,看它破土而出,冒出嫩嫩的小苗。“小小种植家”实践活动中,学生认识了不同的种植工具,了解了种子成长的历程,观察它们阶段性的细微变化。学生在体验、探究、思考中成长,度过充实、快乐的学习时光。

二、打开时空,内外联动,营造“具身体验”的教育场域

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需要,创设多元活动时间和空间,营造“具身体验”教育场域。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分层、分类提供课后学习菜单,让学生充分选择。

(一)从教室走向校园

第一时段,教师走班,分层指导学科拓展学习:既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也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学科拓展。课堂从封闭的教室搬到校园里不同的主题空间,指引学生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元的拓展学习:在“春华秋实园”,近距离观察植物生长,记录它们的变化;在落叶飘飞的秋季,挑拣落叶,观察叶脉,制作精美的树叶书签,学写祝福语,同学间相互赠予;在“劳动体验馆”,尝试种植、烹饪、整理,把摘下的一颗颗山楂果,变成美味可口的山楂糖水、糖葫芦;在“涂鸦乐园”,进行沉浸式创作,站着、坐着、蹲着,用画笔和滚筒尽情勾描、拼贴、填色,体验绘画的快乐。

第二时段,学生打破班级界限,开展特色化的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社团。比如,在剪纸社,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寥寥数剪之下,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动物跃然纸上。学生不仅学习剪纸的技艺,还了解剪纸的起源和特点,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艺术品。轮滑社团融合健身与艺术,集力量的爆发、速度的激情、灵敏的躲闪于一体。学生在轮子的舞动中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

不同主题的拓展课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从校园走向社会

探究体验学习的开展,贯通学校周边自然、社会、场馆等学习场域,利用“快乐星期五”,组织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进行实地参观游览和调查探究。学校延续苏东坡倡导的“经世致用”学习观,组织学生“跟着苏轼游徐州”探究活动:从苏轼的诗词中寻找徐州的历史印记,了解苏轼当年曾经在徐州走过的地方,探寻苏轼是如何爱上徐州的;到“徐州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实地参观,搜集史料,描绘苏轼的人物肖像;前往“云龙湖”“黄楼”“放鹤亭”“黄河故道”实地调研,探究地域文化,形成调研报告,绘制“苏堤印象”地图……学校还组织学生调研学校、班级垃圾分类的现实困难,参观徐州市城市垃圾分类教育实践基地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请教专业人士,破解班级垃圾分类的难题,让绿色环保理念根植内心。如此,学生在真实的教育场域中滋养身心。

三、跨界融合,专兼结合,创新“社会力量”的介入机制

为实现课后服务课程进阶式的跨界融合,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广泛动员校外优质机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家长志愿者等,组成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相结合的协作力量。

(一)依托校内教师专长,做精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教师是履行责任的主力军。学校深入发掘校内教师特长,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热爱阅读的教师开设“和苏轼交朋友”主题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读东坡诗词,品东坡文章,加深学生对苏轼精神的感悟,养正润心;擅长舞蹈的教师组建舞蹈社团,根据学生基础,分层指导;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开办软笔书法课,讲授笔、墨、纸、砚的文化内涵,教授毛笔字技法,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织密教育资源网络

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科创类、艺术类师资力量,学校积极引入社会专业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美育熏陶”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学生面塑技艺;“体育健康”课程与专业游泳队合作,开设游泳技能培训课程;“科学探究”课程聘请科技馆专业编程教师,与本校科学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开展机器人、无人机、空间搭建等多类型的科学探究。课外专业教师的介入,增强了特色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三)有序融入家长力量,扩大课后服务导师群

学校邀请从事医疗、金融、法律、餐饮等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种植体验活动,有种植经验的家长进入课堂,发挥职业优势,协作完成教学;美食烹饪活动,专业的厨师家长拿出看家本领,传授烹饪技能,结合中华饮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饮食观念;追梦成长活动,家长志愿者以对话的形式帮助孩子了解各行各业,拓宽视野,展望未来。家长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升其在协同育人中的参与度,构建亲密的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和谐共育。

学校师资与社会力量的跨界融合,打通了学生学习的时空界限、学科界限,让课后服务给予学生更饱满、更丰富的学习样态,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切实的获得感。

(付军玲,江苏省徐州市苏堤路小学校长。郑国栋,江苏省徐州市苏堤路小学。)

猜你喜欢
互通式课后服务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互通式立交连续钢箱梁计算分析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山区互通式立交布设影响因素探讨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型体系的研究
重庆古木峰互通式立交设计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