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存在方式与文本解读

2023-04-11 08:34于富民朱学坤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于富民 朱学坤

摘要:文本存在方式,决定着文本解读的深度。文本不是以“文字”“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也不是以“形式—内容”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字(词)—言—象—意—境”的“五层面结构”方式存在。从五个层面开展文本解读,关注文本涉及的语音、形体、字义、语言形式、意象、意念情感、审美意蕴等,主线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也就成了文本解读理论知识体系。

关键词:文本存在方式;文本解读;五层面结构

在讨论文本解读之前,应先知道文本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文本存在方式,决定着文本解读的深度。

一、文本存在的“五层面结构”

文本存在的方式是怎样的?是以“文字”的方式存在,抑或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这些只关注到了文本的形式而忽视了文本的内容。文本是以“形式—内容”的方式存在?这种解释好像比较全面,也成为较被认可的理论。不过,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以“形式—内容”的方式划分文本,会将一部结构严谨、内蕴丰富、意味无穷的作品,简单切分为没有实质联系的形式和内容两部分,不仅破坏了文学作品内在的整体性,而且抹杀了文学作品的精华。更为遗憾的是,在教育领域基于这种认知生成的“二分法”,让教学陷入了“整体了解—划分段落—分段讲解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法”的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囹圄。

马克思说,“科学的一切部门都需要种的概念作为基础”,“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1]那么,什么样的本体概念才能够诠释或概括文本的存在方式呢?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简言之,即“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2]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符号和意义的五层面结构”理论给出了思路:声音层面(文字符号)→句子层面(意义单元组合)→意象层面(要表现的事物)→观点层面(世界观,即“意”)→性质层面(意蕴、意境)——这应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也是支撑文学作品存在的知识系统。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五层面结构”理论是明智的、专业性很强的分析,抓住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决定性的结构”,“这种按不同层面来区分的方法具有优越性,它可以取代那种传统的、往往造成误解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3]的确,“五层面结构”理论不仅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文字和言语),而且关注其“内涵(意象)”,以及基于意象、隐含于意象之内且充当意象灵魂的观念(意)和作为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的审美韵味的意境。这五者都属于文学本体的概念。

巧合的是,“五层面结构”理论与我国传统的文本结构理论“字(词)—言—象—意—境”异曲同工。早在先秦时期,先贤们在谈论语言时就运用了“言”和“意”这两个基本范畴,也认识到“言”和“意”的关系是语言的根本问题。《周易·系辞》更为我国文学奠定了“言—象—意”的理论框架,这成了我国文学理论的源头。这个框架前后再分别加上作为符号的“汉字”(古代作为词使用)和唐代产生的文论范畴“意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我国文学作品的五层面结构框架:“字(词)—言—象—意—境”。下文将两者统称为“五层面结构”文本存在方式。

立足“五层面结构”文本存在方式解读文本,首先能够解读出作者写作时的大脑思维活动。因为,所有作者在写作时总要用到文字并以文字组成语句,来叙述、描写其大脑中浮现的、所要表现的对象——那个现实中存在或在脑中因想象而存在的“世界”——人物、事件、环境等意象群。意象群的刻画完全是为了表达他在写作前就反复推敲、酝酿和确定了的意图,有时为了迎合这个意图甚至不惜对“世界”进行改造、拼接和虚构。在写作过程中,其大脑中也总会呈现所要表现或呈现出来的理想的审美状态(意境)。这些在许多作家的创作体会和轶事中都有记载。其次,能够解读出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一切事物都在结构中存在。而结构必然包含关系,没有关系也就没有结构。上述文学作品的五个层面以声音层面(文字符号)为基础,而后逐层叠加,逐层丰富,逐层升华,最后形成了一个有细胞、有骨肉、有躯干、有灵魂、有审美追求、有神韵和魅力的生命体。

“五层面结构”文本存在方式是文本的共性要求。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对艺术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进行科学概括,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使文本解读成为不断发展的知识和判断体系。

二、“五层面结构”下的文本解读

“五层面结构”中的每个层面都包含丰富的知识,且各个层面相互融合,孕育出更多的知识,从而形成庞大、复杂的理论知识网。下面,分别从五个层面揭示文本解读的思路。

(一)字(词)的层面

字(词)的层面,即文本的文字符號层面,涵盖“字”的语音和形体。字是基本构件,恰似构成文学大厦的砖石。字是言语的“体貌”,也是文章的“楼宇”。汉字的象(形)、义、音三者中,象是关键,是第一性的,直接表意,所以被称为“第二语言”。汉字造字“六法”中的象形法,是“画成其物”,另外“五法”也无不表“象”——指象、迭象、半象、改象、借象。汉字的音,只是字的外部属性,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汉字有道”,意味无穷,有的像一幅画,有的像一首诗,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开发人的心智,使得用汉字创造的作品独具吸引力。汉字的音、象、义,蕴含着“言—象—意”传统文论和文学之美的全部信息。文本解读时,把握关键字(词)中包含的丰富的事物、事理和人情信息,能够读出超越时空、超越语言的情趣和理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选入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喜”字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而第一句中的“好”字,更是神来之笔。人们常用“好”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为什么诗人却要用“好”来夸赞这场雨呢?这显然是将春雨拟人化了:好在“知时节”——它知道春天万物萌发需要雨水,便适机降落人间;好在“潜入夜”——它选择在不影响人们劳动和生活的时间前来;好在“细无声”——它是和风细雨,滋润万物,不伤害一花一草,悄悄而来,不惊不扰;好在“云俱黑”——因为云层厚,雨量足。一个“好”字,把春雨写活了,写生动了。春雨如此善解人意,让经历了旱灾与流离的诗人为之一“喜”,自然而然联想到天亮后的“花重锦官城”。这个让我们拍案的“好”字,实在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使用。文本解读时,关键字的字象、字义都得认真品,用心悟,达至“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的境界。

(二)言的层面

言的层面,即语言形式层面。“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构成了言的系列:字(辞、词)→句(语)→章→篇(文)。文本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言”的艺术性。“言”的艺术性,又依托语法功能实现,主要是指各种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手法。汉语的语法规则中,“句子的构造完全取决于词义、词序和语境意义”,“汉语……更突出了思想;……以某种新的力量触动和逼迫精神,让精神去把握概念之间的纯粹关系。由此便形成了一种甚于任何其他语言的纯智能的满足感”[4]。简约明快、灵活而有弹性,信息量丰富多元,因此,句子有更开放的解读空间。此外,彰显语言艺术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表达手法,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现手法,如托物起兴、托物言志、寓情于境、寓情于事、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对比、类比、暗示、象征、隐喻、想象、联想、渲染、用典、寓言、警句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以及声韵、辞藻等方面的双声叠韵、骈偶对仗、平仄韵律等,让文本具有了浓郁的审美意味。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中母亲的那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学生联系全文,基本可以读出两层含义:一是母亲觉得自己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又香又好,二是母亲难忘老家院子里的岁月和那浓浓的乡情。然而,仅读出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想到把这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作者,联系她在最后一节所说的:“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又想起”是一次又一次,常常念起。之所以又想起故乡,是因为离开了故乡;之所以又想起了童年时代,是因为童年已不再;之所以又想起了摇落桂花雨的快乐,是因为忘不了那段美好时光。就像课后“阅读链接”中所说:“……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此时,学生应该还能从母亲的话里读出第三层含义:这何尝不是中年、老年时的琦君的心里话呢?她不过是借母亲之口,言说心声罢了。言的技巧千变万化,没有止境。文本的审美信息,全都蕴含其中。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本解读的重点。

(三)象的层面

象的层面,即意象层面,为文本的形象再现层。意象,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作者之“意”与现实之“人”“事”“物”的结合。意象进入诗文,以象寓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极大地增强了诗文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以至于那些精美的意象都成了人们永远难忘的审美记忆。如此,意象不仅成了艺术创造和构思的契机、内在动力和逻辑起点,甚至还是文学审美产生的标志。“意”与“象”的关系,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隐”与“秀”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

意象分为“物”象、“事”象、“景”象、“人”象,可用在所有记叙文体中。议论文也会以简略版的“人象”“事象”“理象”,增强论辩力量。意象一般被分为五类三十六种:从语言分析角度,分为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从心理学角度,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八种;从内容角度,分为自然的、人生的、神话的三种;从题材角度,分为赠别、乡思、山水、爱情等;从艺术层次角度,分为作者眼中之象、心中之象、手中之象、艺术接受中出现的心灵之象等。[5]意象贯串构思、表达、鉴赏三个阶段,给予我们文本解读的抓手。比如解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部分教师感觉文章结构有些散乱,找不到中心,寻不到主线。事实上,如果掌握了“意象思维”,这种困惑就迎刃而解了。萧红笔下的园子大、园子里的太阳大、园子上空的白云大,是因为那个园子曾经是她的“王国”,小小的她觉得那里“样样都有”。园子里的生物“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是因为童年的她在祖父的呵护下无拘无束,所以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甚至为了表现这种不羁,竟然用“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做结尾——连文字都是如此自由!她的这种“意”就是用一个又一个“象”来揭示的。“阅读链接”中的节选,连用12个“了”,告诉我们文中的种种自由意象,已消逝在时间流里。因为没有了自由,才会怀念过去的自由;因为没有了欢乐,才会忆起曾经的欢乐。曾经拥有的那一切,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专注于意象塑造的文本解读,是能读出文本思想、文本精神的。

(四)意的層面

意的层面,即意念情感表现层面。在古文论中,意包括志、情、旨、气、趣、思、道、理、性、灵等。人之为人,在于有“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表意,是文本言说或写作的根本动机。“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可以说,“意”是所有言说和写作的起点。举个例子,如果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文意定为“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或“作者像月色和荷花那样的高洁情怀”,都是对文意——“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的误解或歪曲,降低了此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如果将《背影》的文意仅仅理解为对父爱的感激,体悟不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歉疚之情,解读是不得要领的。

文本解读,务必要知道,“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只有领会“章总一义”,才能读出文章的精美动人:只有读到“意穷”,才能读出文章的成熟完美。

(五)境的层面

境的层面,即意境层面,属于审美意蕴。意境是我国独有的文论范畴,是作品所达到的审美之境。文本意境玄妙朦胧,很难理解和把握。有词典将其解释为“意象”是有失偏颇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如果说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是由那意象(意象群)所撑起的诗意空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群)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则是凄清孤苦的人生际遇……[6]总之,意境是字、言、象、意等多层面有机结合的生命整体,包含着作者对美好境界的形而上的追求,同时也为读者进行再想象、再创造、再诠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意境具有空灵之美、飞动之美、纯粹之美、含蓄之美、崇高之美。“文章之妙,都在无字句处。”这“无字句处”,就是文章最有意境之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戛然而止,却包含着无穷多的话语。苏轼《前赤壁赋》所抒发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情怀,具有说不完的高贵与洒脱。现代文解读同样如此。以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为例,初读可能会觉得到处都是物、景、人,无从下手,但如果从意境层面重新打量全文,就能看到荷兰的“安静”,给人一种静静的美好之感:在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上低头吃草的牛、悠然自得的绵羊、呼噜着的猪群、安闲的小鸡和山羊,多么娴静;到了傍晚,终于有人来,奶牛严肃沉默,挤奶的人也默默无言,偶尔传来的汽笛声没有打破这里的宁静,反而是“鸟鸣山更幽”;漆黑的夜晚,牲畜不叫,低地无声,灯光微弱,一切笼罩在静谧之中……情与景、虚与实、动与静、形与神、物与我、人与自然……诸方面达到了“静”的高度和谐统一,凸显出深层审美内蕴。解读这样的文章,品读、悟读,读出难得的“从前慢”的意境,便收获了“晓得文义是一重,識得意思好处是一重”之境。

“五层面结构”文本存在方式,引领我们分别着眼于“作品的符号”“物质外壳”“主观意象”“形而上存在”等,从文本物质存在到精神存在逐层生成、逐步叠加、逐级升华,让文本解读从文本的知识系统理解达到了文本的价值系统转化高度。从文本言意关系的本体而言,这样的文本解读是“从言到意”再“从意到言”,构成了“反者道之动”的运动往复过程——这正是认识语文本体的自我运动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

[2][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中译本前言6,158.

[4]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05106.

[5]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22.

[6]毛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关于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一得之快[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6.

(于富民,江苏省张家港市农联实验小学副校长。曾获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九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特等奖、李吉林语文教学奖,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朱学坤,江苏省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苏省“红杉树教育基金”金奖,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著有《语文的魅力》《语文的诗意》等。)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