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实践探索

2023-04-11 08:34张忠艳张淑畅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张忠艳 张淑畅

摘要: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旨在养育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渐次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七大品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的推进主要依托文化场域、实施支架、共美平台,经由“主题+”“学科+”“活动+”等支架及“点、线、面、体”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引向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道路,助力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成长型品格;成长型思维;品格培育工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小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校本研究”(批准号:Ba/2020/02/37)、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9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学校德育一体化研究”(批准号:JDNNU20190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个人成长是对自己的一场从内到外的革命,是向着美好事物积极追求、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不断提高和改变的渐进过程。而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道德教育实践都只能是其本土的当下的道德需求与文化土壤相结合的产物。如今,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教育教学改革已在全面推进与深化,学生品格培育是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有道德的理性社会的追求。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的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旨在从改变个体的核心信念入手,通过多板块的构建与实施,唤醒师生的内在力量,发展学生的美好品格,使学生不断趋向“完整的人”。

一、成长型品格的核心要素

成长型品格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团队的研究成果——成长型思维。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志存高远、勇于行动、坚韧执着、乐观自信、责任担当、学会合作、日有所进等。该研究相信,智力和能力是可改变、可培养的,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良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指导,学习者可以提高自身的智力和能力。

人必须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超越。每个人的成长,既是外在环境与文化规训及教化的成果,也是其自我认知与建构的产物。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養,学校明确了成长型品格的要素,包括“放飞自我(志存高远)”“激励自我(日有所进)”“挑战自我(勇于行动)”“敞开自我(学会合作)”“成就自我(责任担当)”“悦纳自我(乐观自信)”“磨炼自我(坚韧执着)”七个维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以期通过教育实践涵养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我们也对这七个要素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放飞自我(志存高远):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潜力;梦想来自内心,要自己感染自己;当一个人有了梦想,他就找到了自我驱动的力量,并能为之奋斗。

激励自我(日有所进):成长,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简单的事情做完了,每次就会前进一小步;困难的事情做完了,每次就会前进一大步;人的成长,要从每一次进步中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挑战自我(勇于行动):追逐梦想需要勇气;勇于行动,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和解决眼前的各种问题,才能逐渐走向成功。

敞开自我(学会合作):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与其他人的关系而存在;合作的前提是敞开自我,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并培养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成就自我(责任担当):涵养家国情怀,须从家庭与学校的点滴小事开始,心中既要有小我,更要有大我;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悦纳自我(乐观自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潜能和独特的价值;要悦纳自己的普通,坦然地面对不足,善于发挥优势,让自己变得乐观自信。

磨炼自我(坚韧执着):学会从每一次的错误或挫折中汲取经验,让错误变得有意义;学会从失败中爬起来,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复原力。

二、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的组成部分

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的推进主要依托文化场域、实施支架、共美平台。其中,“文化场域”指向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的环境文化建设,包括实体的校园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空间;“实施支架”是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实施的具体抓手;“共美平台”是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构建和实施的主体,包括教师团队、朋辈共进圈、家校共同体,充分综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一)文化场域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网络空间这两个文化场域的作用。

校园环境。通过正式及非正式实体空间的成长型文化氛围营造,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比如,学校的主题景观雕塑《生命·源泉》,以《诗经》中的“振鹭于飞,于彼西雍”为生命意象,以莫比乌斯环为基础造型,传递“越而胜己、行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教学楼的正厅,依着墙壁设计了“大脑是怎样思考的”立体结构图;报告厅廊道的墙壁上贴有《每日学习宣言》;每个楼层走道的栏杆上张贴着“让我来”“会思考”“要专注”“会宽容”等富有感召力的三字箴言;每间教室都设有与成长型品格有关的“每周金句”栏,以此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

网络空间——云学园秀场。信息技术只有进入每一个教育现场,才有可能与师生行为、学习路径、关系再造等发生“化学反应”。学校构建了智慧校园云平台文化模型,让技术丰富成长型品格的教育空间,赋教师以专业,赋学生以素养,赋知识以流动。比如,每个班级门口都有电子班牌,班主任会动态更新班集体的建设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然,全校性的比赛、评选、活动都能看到。此外,学校的网络平台上还开设有“跟着学霸学数学”“小牛顿实验秀”“趣配音”“漫卷诗书”等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许多遴选出来的学生作品小视频。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好的发展体验,思维品质、行动能力就这样拔节生长。

(二)实施支架

1.“主题+”:在主题晨会中润泽品格

每周的晨会时间,都是学生有主题地发展成长型品格的时刻。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经由以下四大板块的体验之旅来发现自我的价值。

“芝麻开门吧”。学生将进行话题的讨论,如:我们喜欢进步的感觉、勇敢尝试我能行、我是团队的重要成员、付出让我更快乐、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等。讨论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人物的原型是学生自己。在这里,学生化身学校的吉祥物小易和小美——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在线小故事”。每个年级的小故事围绕成长型品格的七个维度选编,难度随年级的升高而适度增加。比如,同样是“敞开自我”的培育主题,一年级选编的小故事是《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小黑鱼》《五指吵架》《月亮的味道》等,二年级选编的是《彩虹鱼迷路了》《石头汤》《天堂和地狱》《蚂蚁和西瓜》等。

“头脑小风暴”。这个板块主要聚焦小故事,让学生的大脑来一场风暴,在人物和情节的分析中,让成长型品格的种子悄然萌发。比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指向的品格是“互帮互助好处多”,《五指吵架》指向的品格是“我们是一个团队”,等等。

“行动对对碰”。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积极地付诸行动,通过游戏、展示、分享,乃至一个月的好习惯养成活动,助力学生将想法变成做法,并在行动中不断地获得认同和肯定。

2.“学科+”:用课堂语言转变模式

每一位学科教师的课堂语言都是影响学生思维和品格的重要力量。如何撬动学生的思维和品格从“固定型”走向“成长型”?学校针对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景梳理出不同的成长型品格的表达用语。比如,当学生作业的潦草、不整洁时,教师可以说“作业本和人一样也需要干净整洁”;当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害怕接受新事物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一次挑战都是自己成长的机会,相信自己”。

3.“活动+”:在深度体验中助力发展

我们将主题学习等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以及入少先队、成长礼等仪式活动,采用班级、年级或者学校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点滴成长的收获,涵育与强化成长型品格。比如,学校开展“绿创空间”项目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比较总结,在撰写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科技小报告的过程中,发展与提升成长型品格。

(三)共美平台

构建共美平台,旨在让每一个主体在协同互助、共生共进的同时,可以尽情释放自我的创造性,让教师、学生、家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教师团队:学生自我发展的智囊团

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相信改变可以发生。”“一切皆有可能。”学校教师渐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并努力抓住教育生活中的契机点燃学生向上向前的发展引擎。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型品格的培育,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真诚地表扬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不断地强化勇于尝试、坚毅精进、乐观自信等品格,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教师还会基于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由此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坚定“我能行”的信念。

2.朋辈共进圈:学生自我革新的支持者

朋辈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阳光起来,成为自我革新、相互支持的坚强后盾?学校成立了阳光社团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分享、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沙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自我力量。同时,适时开展与成长型品格相关的演讲比赛、励志金句征集、户外团建等活动,营造整体向上向善向美的氛围。并且,有意识地在集体活动与团队合作中树立可感知的身边榜样,让学生学有目标,充分发挥朋辈引领效应。

3.家校共同体:学生自我提升的同盟军

围绕“成长型品格培育赋能孩子健康成长”这个共同的愿景,学校用心构筑和经营家校关系。一是开设家长学堂,策划“共煮一锅‘石头汤’”系列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开放日、读书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活动,在不断地交流互动中,争取更多“同盟军”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向家长推送与品格培育相关的方法策略及典型事例,让助力孩子成长的思维和行为得以强化;三是开通家庭咨询辅导热线,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务,定期评选“西小好爸妈”并组织分享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重塑积极健康和谐的家校关系。

三、成长型品格培育工程的评价系统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培育需要内因和外因同时起作用,既需要他们内在的、不断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念,也需要正确的外在教育和引导。有学者指出:“所有的量化考核都是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的,它本性上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而不关心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1]那么,如何让德育评价超越量化的取向,使道德教育走向道德生活的自主建构呢?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校探索出了“点、线、面、体”的评价方法,把成长型品格的培育与学生的为人为事为学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评价把学生引向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道路。

(一)点——魔法锦囊,制造“暖暖小确幸”

“点”评价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及他人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室里设置的“魔法锦囊”大树就承载着这样一种使命——制造“暖暖的小确幸”。当遇到挫折萎靡不振,当挨了批评灰心丧气,当身处困顿迷茫徘徊时,学生在独属于自己的锦囊里可能会找到教师或者同学们“寄”来的或抚慰或激励的话语,帮助自己重拾信心。“魔法锦囊”是师生心灵的港湾和成长的驿站,在这里,师生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为起点,通过书信、卡片等手段传递欣赏,抱团取暖。这种柔性的评价既有情感支持,也有策略帮助,不仅强化和深化了学生对成长型品格的认知,还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型品格文化氛围。集体中的每个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相互编织着有意义的生活,见证着彼此的喜怒与哀愁,借助集體的力量实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二)线——复盘行动,汲取进化的力量

“线”评价的功能在于教会学生反思,以促进其不断成长。“没有审视的生活,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生活。”复盘,旨在让学生实现心灵的转向。借助“成长型品质行动计划”这一“脚手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行为和心智等方面自省。一是反观自己在过往经历中的表现和状态,将比赛、考试、作业、研讨、活动等转化为珍贵的成长契机,用道德规范和自我的价值目标加以对照;二是在教师、家长、同伴的帮助下,快速发现自己的盲区,从触动个体心灵的关键事件中找寻对未来有用的信息,体悟自我发展与成长型品格各要素间的关系;三是汲取自我进化的力量,通过内化改进和内生动力,弥补过失,修正行为,促进个体生命的进步与发展。

(三)面——成长档案,我的地盘我做主

“面”评价的功能在于把学生看作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通过个人成长档案的建设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这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学生可将自己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荣誉、比赛获奖、各科作业、学业成绩等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资料,进行梳理,加以展示,丰富综合性评价。为唤醒教育主体(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学校定期开展“阳光少年”评选:美德小标兵、学习小能手、健康小达人、艺术小明星、劳动小模范……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建“西小嘉年华”“云学园秀场”等展示风采的舞台。各班通过开展成长记录的交流和展示活动,发挥同伴互助成长的功能。

(四)体——成长画像,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评价将对学生的评价,从校内延伸到家庭、社区,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其中,倡导家长以日记的方式把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和转折点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以外的自然和社会。这些类似评价的记录可能不会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但却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真实印迹,更加多维,更有价值,更富拔节成长的生命气息。因为,它指向的是“完整的人”。这些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评价点,自然组成了学生的成长画像。这个画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向善求进之心,始终处在给人无限希望与可能的动态更新中,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求者。以像为镜,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成长型品格的驱动下不断摆脱自我的旧壳,找寻撬动自我成长的支点,享受完善自我的快乐,最终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仲建维.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J].教育研究,2014(5):75.

(张忠艳,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张淑畅,香港珠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