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真邂逅“长征”

2023-04-11 08:34赵建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万水千山七律童真

摘要:《七律·长征》的教学,基于童真语文教学主张,分为四个教学板块:倾听导入,唤醒记忆;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精读诗歌,感悟精神;拓展延伸,升华主题。由此,突破“抓关键词,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的教学重点与“理解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真语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的教学,基于童真语文教学主张,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习夸张的手法,体会其在诗歌中的作用;(3)学习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是:抓关键词,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当童真邂逅“长征”,便有了这样的课堂演绎:

一、 倾听导入,唤醒记忆——“温故知新为师矣”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语文课上,我们学过不少红色经典课文,其中闪耀的精神之光熠熠生辉。从许多高尚的人物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的养料,拥有了前行的力量。请听下面这些句子,能听出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里的吗?

师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这句话出自哪篇课文?

生(抢答)《吃水不忘挖井人》。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毛主席率领红军部队经过江西瑞金的时候,在城外修了一口井,后来当地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动情地)“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出自哪篇课文?

生《丰碑》。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师致敬革命先辈!同学们,由《丰碑》,你们还想起哪些课文?

生我想到了《军神》。

生还有《清贫》《手术台就是阵地》《金色的鱼钩》。

生还有《青山处处埋忠骨》《冀中的地道战》,这些课文都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读了之后感觉很有力量!

师回想起这些课文,一幅幅画面犹在眼前。同学们,我们掩卷闭目,你们看,这是“行军图”,那是“让马图”;近处的是“冻僵图”,远处的是“敬礼图”,一幅幅画面,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引导学生回忆红色经典课文中的精彩文字,唤醒他们心中的情感。以倾听训练的方式,了解学情,让学生互相启迪、互为补充,然后顺势而教,为本课的学习预热,这就是“教在起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工农红军曾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起读诗题——《七律·长征》,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长征”说的就是这首诗的内容!我听说长征很艰苦,可是“七律”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爷爷告诉我: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出示地图)是的,你们看这幅地图,红线标注的就是长征的路线。

生我知道“七律”的意思。七律是古诗的一种格式,像这首诗一样,由四句诗、八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有7个字。

生我还想补充一下:七律诗的四句,分别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问了之后,还要去查找资料,这样主动学,就能学得深入,学得快乐。一起跟老师读一遍——“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设计意图:童真语文拥有坚定不移的儿童立场,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生动学。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质疑,去追问,去交流,那些鲜活而富有价值的问题便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也由此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纵深学习。]

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胸有丘壑自从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在预习时,你们已经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了。现在,请注意把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师(待教室安静后)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试一试。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学生读。)

生他们把生字词都读准确了,还挺流畅的,声音也好听。

师(出示PPT)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自己还能读得更好。注意观察老师在每句诗中间加的停顿符号和着重号,遇到斜杠时,我们就把语速放慢,体现停顿的效果;遇到下划线时,我们就加重语气读。

(学生读,教师指导。)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默读这首诗,看看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学习先见“森林”,学生才能有整体的感知。语文课,首先是读书课,书声琅琅才有魅力。要书声琅琅,除了引导学生品味、体悟,也需要教师在技巧方面的点拨。这一环节,教师出示停顿符号和着重号,引导学生读诗时注意抑扬顿挫。学生从自由读到有技巧地读,发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三、 精读诗歌,感悟精神——“含英咀华品真情”

师你真的很会读书。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远征难、只等闲)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诗中“等闲”的理解吗?

生等闲是一般、普通的意思。

生我赞同。有个词叫“等闲之辈”,就是指普通的人。

师等闲就是平常。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从“万水千山只等闲”,我知道了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我们一起来读这个中心句。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出来。

(学生汇报: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红军在长征途中只经过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早就告诉我们了。

生一般情况下,作者只会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山水来写,以点带面。

师有道理!你觉得这几座山、几条河有什么特点?

生一定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生是的。我来补充一下,红军长征中一共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所以,这些山、水是有代表性的。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研究写法,查找相关的资料,作出准确的判断——你们的学习,让我觉得迷人。你们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那就随着诗人的足迹,来挑战这最难跨越的大山大河。

[设计意图:“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童真语文,时刻关注和提升儿童的参与度、投入度。“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时,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自我感悟,自觉与文本对话,同时结合搜集的资料进一步完善。]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这里面有一个词描写五岭,找到了吗?

生逶迤。

师逶迤是什么意思?

生逶迤的意思就是山势起伏,绵延不绝。

师是呀,五岭山脉是岭南最深、最险的山。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但五岭的逶迤在作者看来怎么样?

生腾细浪。

师(在黑板上画出逶迤的山脉,演示“五岭逶迤腾细浪”)那么高、那么陡峭的山,在作者和红军战士们眼里不过就是条条细浪,不值一提。这种气概,多么雄浑壮阔!

师用同样的方法来看下半句。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自主先学,后四人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到台上来汇报分享?

(指定一组上台。)

生乌蒙山气势磅礴,其实就是在描写乌蒙山的陡峭险峻。但是攀登这样陡峭险峻的山,在作者眼里是“走泥丸”。

生我来补充。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我知道磅礴的乌蒙山海拔在2900米左右,相当于27座狼山(南通的名山)那么高。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但作者却说是“走泥丸”。

生“走泥丸”什么意思?就是小菜一碟。

师(补充)意思差不多。“走”就是跑过、滚过的意思。那“走泥丸”就是——

生(顿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生我也来画一画。(边画简笔画边介绍)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就像泥丸。這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之间,就是一种对比。

生(四人小组)我们都认为是一种对比。

师就是对比!(追问)这种对比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生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读好诗句,领悟红军乐观、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先扶后放”,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理性辨析,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逐渐清晰,情感不断升温,很好地体现了学习的梯度。]

师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一起有气势地读出颔联——

(学生读。)

师把首联和颔联连起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像这样的比喻,我们读起来就会觉得特别夸张。但是这种夸张非但没有显得不真实,反而越发凸显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这种写作手法就叫作夸张。同学们在平时表达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夸张手法,让说话、文章更生动,更扣人心弦。比如说,老师记得上周你们写斗蛋比赛,不少同学写紧张的心情,就用了这种夸张的方式。记得吗?

生我写的是: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生我紧张得都快拿不住鸡蛋了。

生我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世界即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斗蛋比赛”,进一步理解“夸张”手法的妙处,形成思维的共振、情感的共鸣,学生就会达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学习境界。]

师颈联和尾联,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读完之后想一想:从这两句中,你读出了什么?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学,而后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汇报?

(一小组四人争先站出来。)

生我们来分享:“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写出了巧渡金沙江后的兴奋喜悦,也道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千难万险。

生我们读懂了:无论什么都阻挡不了红军战士的铿锵步伐。

生(另两位组员)这是我们共同的学习体会。

师现在请戴上VR眼镜,体会一下“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所有学生戴上VR眼镜体验。)

生我站在桥上两腿都软了,感觉子弹不断地向我射来,真是惊心动魄。

生我觉得场面太恐怖了,稍有疏忽,便会掉入滚滚河流中。

生视频里面介绍道: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畔,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的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难怪里面用了一个“寒”字,真是让人心惊胆寒啊!

师是呀,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我们的心都在颤抖。这就是“寒”,你们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只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儿童在一定情境下,也能借助他人或必要的情境,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产生。在这一环节,VR情境的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深刻真实、情趣盎然。原本是教学难点的“铁索寒”,在学生“亲历”后,迎刃而解。]

师为何“金沙水拍云崖暖”呢?

生可能是水拍到石头上,让人感到温暖。

生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可能是当时渡过金沙江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吧!

师联系前面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再想一想同学们所说的,作者选取了典型的山、水来写,你们就会明白“暖”的背后也有故事。谁知道?

生我知道,这里也有一个故事: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那时候,战士们心里激动、高兴极了,所以感到“暖”。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一暖一寒,不同的战斗,截然不同的心情。

(指名读。)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

师这部分内容写出了巧渡金沙江后的兴奋喜悦,也道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千难万险。可是无论什么都阻挡不了红军战士举步向前、北上抗日的铿锵步伐。而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是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起读尾联。

(学生齐读。)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一名小战士,你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看到终点就在眼前,你有什么话想说?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我想到习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生我觉得这里用“苦”,不太合适,因为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精神。我想到了一句话:乐观主义者从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者从机遇中看到灾难。

师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能不能把你们这种乐观的情绪送进诗歌里,读一读颈联和尾联?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师另请3位学生读。)

师真是一群乐观坚强的小红军。同学们,《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写成的,那时候啊,人们还用繁体字书写。如果老师也把这首诗换成繁体字,你们还认识吗?会不会读?

(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师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主席用诗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英雄主义的气概、浪漫主义的情怀流淌在字里行间。瞧,这就是当年毛主席手书的诗歌原稿。飞扬的草书里,流露着诗人当时豪迈的心境。让我们朗诵出来吧!

(教师出示毛主席手书。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一遍遍地读这首诗,相信同学們都能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激情和兴奋。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怀。

(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课堂是可以犯错的地方,错误是教学的宝藏。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勋章,促其感受“以错为荣”。这一环节,学生从字里行间联系生活,联系前文所学,来判断“云崖暖”,在思维的碰撞与交锋中,洞察文本的深意,体会文本背后的价值意蕴。至此,儿童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四、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情到深处自然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起立,眼睛看黑板,背诵这首诗。

(学生背诵。)

师(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图)这就是当时红军长征的路线。你们看,我们的先辈从江西出发,经过了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十几个省份,历经千难万险,一年多后,靠着双脚,步行走到了终点。他们的足迹在中国的版图上形成了一条飘带,后来作家魏巍把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写成了一本书——《地球的红飘带》。同学们可以课后去读一读。也可以读一读长征途中其他的感人故事,或是观看电影《万水千山》《我的长征》。

(出示书名、电影名。)

师十多年后,当解放军再一次取得巨大的胜利——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时候,毛主席喜不自胜,豪情满怀,挥毫写下了一首七律。课后,同学们可以查找这首诗,并用不同的方法读,明天晨读时来展示。下课。

[设计意图:学完了这首诗,引导学生去阅读另一首七律,阅读《地球的红飘带》,观看相关影片,就是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来激活语文学习。这也是童真语文提倡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主题阅读形式的体现。]

(赵建华,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万水千山七律童真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脱贫攻坚精神
吴冠中:行遍万水千山 梦里依旧乡愁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拜石(七律)
七律三首
七律·“五老”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