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家校关系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2023-04-12 08:42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生家长家校家长

叶存洪

关于家校关系,有笼统的说法是“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那么和谐了,那个时候家长、教师互相信任,家校纠纷很少,现在家长动不动就指责甚至投诉学校或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了焦虑感,对家校关系感到沮丧”。那么,“当下”的家校关系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为了寻找“答案”,笔者于2022年12月开展了一项专题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有江西全省11个设区市共2564名中小学教师。从地域看,涵盖了城市、县城、乡镇学校;从角色看,有教师有班主任;从任教学段看,有小学、初中、高中;从教龄看,以五年为一段,各教龄段教师分布基本均匀,样本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根据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及平时深入中小学实地调研得到的感性认识,我试图对“当下”教师在家校关系中的情感体验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教师对家校关系总体满意,但“不愉快”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每当此时,学校和教師多能积极、客观、冷静面对

对家校关系满意不满意,最有切身感受、最具发言权的应该是教师。在经历了前些年一度频繁出现的“校闹”之后,近年来,家校关系逐渐回归理性,教师对家校关系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分别为30.54%和39.20%,两者相加比例接近7成。

但是,在家校沟通中教师也不时遇到一些“不愉快”(指家长对教师的不礼貌言行)的事。调查显示,51.79%的教师不同程度地遇到过此类事情,发生的频率,一年多次(频发)、一年一次(少发)、几年一次(偶发)分别占14.47%、31.55%、53.98%。通常是因为教师正常批评学生,学生回家“告状”,家长偏听偏信,以为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或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家长护子心切,以为教师处理时偏心,亏待了自己的孩子;或对学校、班级的一些规定和做法不理解,导致家长“在微信群、QQ群发牢骚、讲怪话”(占50.59%)、“投诉、举报”(占29.37%)、“当面责骂”(占11.86%)甚至“动粗”(占3.04%)。少部分家长总是带着挑剔的心态与教师交往。

遇到此类事情,学校和教师大都比较理性。学校通常的做法是“先平息矛盾,再视情况处理,是谁不对就批评谁”;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做好“解释、说服”工作(72.66%),或“向学校反映,请求组织出面”协调解决(29.06%),11.19%的教师表示如果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会诚恳地向家长道歉。但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的做法欠妥,有些学校觉得“跟家长‘闹矛盾’,再有理也没理,通常批评甚至通报教师”(10.22%),或“没有态度,不了了之”(7.06%);17.55%的教师选择“忍着,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家长(甚至“组团”)来学校“找”教师或班主任时,80.3%的教师反映组织会出面,政教处人员甚至分管副校长视情况会参与接待,16.34%的教师反映学校只是“偶尔出面”,甚至有3.35%的教师反映学校“从不出面,就是教师或班主任一个人面对”。

在回答“对经常不尊重教师的家长,您对他孩子的态度是怎样的”时,81.01%的教师回答“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行为而影响自己对学生的态度”,13.3%的教师回答“教师也是有情绪、情感的人,多少会影响对他孩子的教育”;只有1.21%的教师表示“‘家长赢了老师,就会输了孩子’,教师肯定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的孩子”;另有4.49%的教师表示“说不清”。

由此可见,在面对“不愉快”事情时,大部分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正面的,涉及相关学生的对待方式也是正面的。

二、教师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多数教师乐于会见学生家长,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家校沟通存在焦虑感

在涉及对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的总体评价时,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的教师分别占38.07%、40.25%,19.81%的教师表示“一般”,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教师分别为1.48%、0.39%。总体上看,学校都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具体到教师层面,近年江西省持续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虽然一些学校为了“拍照、上传平台”的成分多一些,但通过常态的家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频繁了、更深入了。同时,家长的“校访”也增多了,通过访谈可知,越是文化程度高、关心子女成长的家长,越是能够主动联系教师,不时去学校访问教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显示,家校沟通的方式除了上述教师家访、家长校访之外,依次还有微信群、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校联系本、校讯通等。

因为双方互动多了,所以,彼此增进了了解,进而家校关系也更趋融洽了。在问及“见到学生家长时,您通常的心态是怎样的”时,81.71%的教师表示“乐意见到学生家长,并愿借此机会与家长沟通”,只有4.91%的教师表示“有紧张感,想躲避”,表示“无所谓,顺其自然”的教师占13.38%。

有报道说,面对“紧张”的家校关系,有多少多少教师想离职。为了“验证”(证实或证伪)这个说法,本次调查中也设计了类似的问题。在问及“因为家校关系难处理,您有无放弃教职的念头”时,63.03%的教师肯定地表示“没有”,33.31%的教师表示“偶尔有”,表示“经常有”的教师仅占3.67%。在问及“您是否因为家校关系难处理而产生焦虑感”时,33.07%的教师肯定地表示“没有”,但表示“偶尔有”的教师比例较大,达到58.42%,表示“经常有”的教师占8.5%,二者之和达到66.92%。总体上看,虽然确实有较大比例的教师呈现出了一定的焦虑感,但由此而产生离职念头的教师占比并不高。当然,对教师在家校关系中表现出的普遍焦虑,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因为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三、多数教师敢于并善于批评学生,但少部分教师批评学生时有些缩手缩脚,甚至主动放弃“育人”职责,免得惹麻烦

因为家校关系总体向好,大多数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教书育人,但“次要部分”“非主流部分”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教育中完全不出现失误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方法很难做到百分之百正确,学生人格塑造、品德养成、习惯培养、学业发展、兴趣培育等,都具有复杂性,富有挑战性,且无一定之规,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指导,加之工作量繁重,要完全做到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实非易事。但只要出现什么情况,社会和家长几乎是“零容忍”。在问及“面对家校矛盾冲突,社会舆论通常是怎样的”时,61.54%的教师认为“一边倒地倾向家长”,导致一些教师履行教职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在问及“您敢大胆地批评学生吗”时,42.82%的教师表示“能”,44.07%的教师表示“有时候能”,明确表示“不能,怕惹麻烦”的教师只占13.1%。就是这44.07%“有时候能”的教师,意味着他们“有时候不能”。在问及“您认为学科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时,87.87%的教师表示“既教书也育人”,但8.31%的教师表示“社会有分工,学校也有分工,学科教师教好书,育人是党、团、队工作者的事”,更有2.15%的教师认为“不敢管学生,怕惹麻烦,所以教好书就行,做个佛系老师”,还有1.68%的教师表示“说不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俗话说,一个没有经过惩罚的孩子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教师越是负责越有可能“引火上身”。有些家长举报教师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有教师戏称,这年头不被投诉的教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认真负责,这着实让人好笑又笑不出来。家长把所谓的“维权”意识用在不当之处,足以毁掉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问题还不止于此,如果教师该管的不敢管,不敢理直气壮地管,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它还足以毁掉一个孩子甚至一代孩子,它所结出的苦果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苦。

教师在家校关系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好事,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从教师的比例上还是从体验的程度上,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期待在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能够收获更多的尊重,产生更加愉悦的职业情感。◆(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家校家长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家长请吃药Ⅱ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