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五松顶天仙圣母祠的调查

2023-04-12 08:13孙文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泽州沿革碑刻

孙文艳

摘 要:泽州县大箕镇孔庄村怀峪自然村南约0.8千米的五松顶山峰上现存天仙圣母祠1座,以及民国以前碑刻6通。该庙正殿梁架结构具有明清建筑特征,正殿神台的石质南壁还保存有8处题记。根据碑刻所载,该庙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后经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陆续重修。目前除正殿外,其余均为现代建筑,但总体布局仍保留原貌。神台上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一年(1562)、四十二年(1563)三处题记均提及“供桌”,即神台,说明其建造在这几年陆续完成。五松顶天仙圣母祠不见于地方志及其他文献记载中,该庙及碑刻、题记的发现不仅为探讨其历史沿革,也为深入考察该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泽州;天仙圣母祠;碑刻;神台题记;沿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7

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邻晋豫两省交界处有一座山,名为五松顶,山顶建有天仙圣母祠,俗称奶奶庙。据庙内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2022年山西省低级别文物资源调查时发现该庙。同年5月26日和7月17日,在晋城市文旅局和泽州县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对该庙进行了详细调查。据清顺治七年(1650)《重修天仙圣母神祠碑》,将该庙定名为天仙圣母祠。

1 庙宇概况

天仙圣母祠位于泽州县大箕镇孔庄村怀峪自然村南约0.8千米,西北距晉城市市区约16千米。正殿位于五松顶主峰之上(图1、图2),东经112°57′40.49″,北纬35°20′49.82″,海拔792米。该庙除正殿外,还有戏楼、厨房、观音殿、灵官殿、巡官殿以及头道门、二道门等,这些设施依山势而建,错落分布。

进入头道门后,向东沿山路到达巡官殿。该殿现存为现代建筑,坐北朝南,在前檐下东侧有清顺治七年(1650)的重修碑,西侧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所立石碑。再往南为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宽1米余,长100多米,在山梁上有若干石砌建筑,据向导介绍原有灵官殿。寻路向南,约行300米,抵二道门。头道门、二道门也均为现代新建。

从二道门再向南有一处院落,由东房、西房、南房组成,均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其中西房内有一通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所立石碑(图3),首题“创建戏楼三间报厦厨房六阁”,可知此处原为戏楼、厨房所在。该院落现存均为现代建筑,但在每次宗教活动时东房仍为唱戏所在。西房是厨房所在,南房则是供奉观音菩萨的观音殿。

继续向西拾级而上,阶北侧有现代的石砌二层房屋建筑,再向西就到了正殿所在。正殿坐北朝南,一进院落,由山门和正殿组成,二者之间有石质供台。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图4)。殿内部宽7.34米,进深2.26米,脊高4.72米,檐高2.73米。殿内梁架结构具有明清建筑特征。

殿内沿北壁砌有神台,长6.15米,高0.86米。神台内部砖砌,南侧壁面竖立长方形石板,石板上横置条石。石板和条石均为青石,表面呈黑色,其上有线刻、减地浮雕的龙纹、云纹、花朵纹、几何纹等图案,最为重要的是有8处题记,其中3处有明确的纪年,分别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一年(1562)、四十二年(1563)。神台两侧原与东墙、西墙相离,现已将空隙用砖补砌,同时石板、石条之间的缝隙也用水泥进行了糊补。神台上供奉着现代制作的神像(图5)。

在正殿前檐下西侧现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重修碑,在供台上原盖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重修碑,为避免进一步的损坏,2022年6月已将此碑移至前檐下东侧。另外,在山门内还有一通民国十六年(1927)的重修碑。

2 碑刻

天仙圣母祠现存民国以前碑刻6通。

2.1 《明万历四十八年碑》

该碑现置于正殿前檐下西侧(图6),两面均有碑文,分别面东、面西。碑身圆首长方形,宽55厘米,高102厘米,厚17厘米。碑座长方形,宽70厘米,高26厘米,厚37厘米。石材为石灰岩。

东面额题“重修碑记”,纵向阴刻,楷书,额题两侧有线刻花朵纹。碑文阴刻,楷书。

该面碑文如下:

重修天仙圣母宝殿碑记

神在九天为万仙之师范降临凡世为度善民之老母夫莫愁天不享天罔恢恢踈而不漏无谓/神不灵神盟耿耿速迟 天仙圣母者乃东顶泰山威灵赫赫天下持名也今有泽郡东南六十里/系山门□卅里名曰五松顶东有高祖行迹西临晋地行山前观白水通怀后看万里高峰又有/松柏翠林山川边路正是/神栖之处也于嘉靖三十七年先人为首修盖天仙宝殿一座捏绘圣像三尊今六十余载宝殿/圣像俱坏有本州冶头里功德施主张继科同赵天财本社掌神牛朝鸾孔继川等发心紏众施财/于万历四十二年秋孟月吉旦重修正殿一所创建拜殿三楹金桩补绘一应皆新祈/神天有感香火兴隆保各家康泰雨顺风调诸谟顺遂百事亨通吉祥如意同议碑词凿石为记/时/皇明万历四十八年岁次庚申秋仲月十一日立化主李棲凤施谷一石小术孔思礼撰书

其后为捐资者名录。

西面碑文也为捐资者名录。

2.2 《清顺治七年碑》

该碑现置于巡官殿内前檐下东侧,两面均有碑文,分别面南、面北。碑身圆首长方形,宽61厘米,高159厘米,厚20厘米。碑座长方形,宽71厘米,高40厘米,厚51厘米。青石质。碑身左下部分残断,现使用水泥将其粘补。字迹多漫漶不清。南面额题“重修碑记”,北面额题“天仙圣母”,均为纵向阴刻、楷书。额题两侧有线刻花朵纹。

两面碑文均为阴刻、楷书,南面碑文记录了捐资者名录。北面碑文共20列,首题“五松顶重修天仙圣母神祠记”,落款为“大清顺治七年孟春之吉立”,碑文记录了重修庙宇经过以及捐资者名录。

2.3 《清康熙三十九年碑》

该碑原置于正殿南侧的供桌之上,现移至正殿前檐下东侧。碑身呈横长方形,宽78.5厘米,高50厘米,厚14~14.5厘米。青石质。表面有红色油漆等污渍。字迹大多漫漶不清,难以辨别。碑文阴刻、楷书,右侧首题仅辨“重”“殿碑记”等字,左侧落款为“大清康熙三十九年六月十九日”,内容主要为捐资者名录。

2.4 《清康熙五十年碑》

该碑现置于巡官庙内前檐下西侧,两面均有碑文,分别面南、面北。碑身呈圭首长方形,宽56厘米,高97厘米,厚29厘米,圭首顶宽28厘米,高17厘米。碑座长方形,宽61厘米,高43厘米,厚47厘米。碑文绝大多数漫漶不清,并残留有多处现代油漆书写的痕迹。两面碑文均为阴刻、楷书,记录了捐资者名录。南面碑文落款为“大清康熙五十年”。

2.5 《清康熙五十七年碑》

該碑现置于西房内北侧前檐下,两面均有碑文,分别面东、面西。碑身圆首长方形,宽61.5厘米,高120厘米,厚20厘米。碑座长方形,宽61厘米,高28厘米,厚46厘米。青石质。字迹多漫漶不清,难以辨别。东面额题“万善同归”,西面额题“创建碑记”,均为纵向阴刻、楷书。额题两侧有线刻花朵纹。两面碑文均为阴刻、楷书。东面碑文首题“创建戏楼三间报厦厨房六阁各舍资财勒石书名开列于石”,落款为“时大清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立”,碑文为捐资者名录。西面碑文记录了捐资者名录。

2.6 《民国十六年碑》

该碑现置于正殿山门内东侧,两面均有碑文,分别面东、面西。碑身圆首长方形,宽55.5厘米,高128厘米,厚17~17.5厘米。碑座长方形,宽68厘米,高30厘米,厚51厘米。青石质,碑面有裂纹、污渍。部分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辨别。东面额题“万善同归”,西面额题“福缘善庆”,均为纵向阴刻、楷书。额题两侧有线刻花朵纹。两面碑文均为阴刻、楷书。东面碑文正文9列,余为捐资者名录。该面碑文如下:

重修天仙圣母白衣大士灵官诸殿碑记

□□建立庙宇由来久矣前人建创后人补修理所□也夫先主立社于各土以报恩德之意而民亦立社以报之古之/立社多特于高以□天享之意盖我处有一峰高纵□□广大□聚风月山明水秀远水匝绕近山拱翠左有竜(同“龙”)脉来□/右有虎岗相□前有白水之景后有诸山环抱北有茂林□□冬夏长青俗谓五童捧圣可谓灵明之佳境也古迹建□/天仙圣母之行宫以及诸灵配享合社祭祀庇覆一乡及至年日日久风雨倾颓追既往屡颓而屡修□力完善思今日/瓦解而欀敝触目心伤敝社居民寥落欲补无资又不忍坐视而崩合社协力并济捐众资财伐山上松树数株成大□/□百元又有四方善士随心布施积财补葺于丙寅年□月朔日开工重修□□庙□金妆各殿神像复移南海观音/整修神台俞光绘画诸殿墙壁油漆檩梁椽柱订窗户扇一概而朽换然振新光华夺目睹庙貌之巍仪孰不仰瞻而□/敬者乎兹值功程告竣以将列位善士□具于后是可为记也云而 本社……撰书

其后为捐资者名录。

西面碑文记录了捐资者名录。左侧落款为“中华民国十六年七月十八日勒石”。

3 神台题记

神台南壁共有8处题记,居中石条上的一处题“天仙圣女显应威灵”,上、下两行,阴刻、楷书,从右至左刻写(图7)。其余7处均为阴刻、楷书,但书写多不规整。其中3处题记标有年款。

右下角题记为嘉靖四十年(1561)所刻,共31列,各列有竖线分隔(图8)。内容如下:

维大明国山西潞安府/黎城县北流里/平顺县耽车里各县二里/不同人氏今在/泽州移风乡清连郡/山门里□□□□□/信士维那赵钺 刘孟登/孔继忠颂/众信人等/刘守良 王□□/孔继□ □□□/孔继秋 王朝□/孔继方 赵□/张全 王□□/王交迁 孔□庄/孔继登 袁继先/孔继孝 孔继元/刘进忠/同发诚心舍造/□尊娘娘供桌一张/工贾同□一千文日/保佑各人眷平安/三□不染四序安宁/春安夏泰秋吉冬享/四蚕万倍五谷丰登/求访有利丰事亨通/吉祥如意/皇朝嘉靖四十年八月□/暮缘道士赵智/僧人□□/石匠……□□上

左侧上部的一处题记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刻,共3列,有界格。内容如下(图9):

嘉靖四十一年中秋八月朔六日/安供卓石匠王□甫/住持僧释子真义

另一处题记为嘉靖四十二年(1563)所刻,共11列,有界格。内容如下:

维大明国山西泽州石门里/北庄何来村居住香道/李森 李梅/刘财富 曹彬 刘万法/同发□心拾造/西□□□供卓一张/工贾用十八百文/僧人真举/人匠 王□车/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十九吉造/刘万富

其余4处题记无年款,均为施主名录。最左侧的题记首题“大明国山西泽州□□乡□□都”。

4 初步认识

现存碑刻对天仙圣母祠的创建、重修有比较清楚的记录。该庙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有天仙圣母宝殿1座,圣像3尊。嗣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修正殿(即天仙圣母宝殿),并创建拜殿3间。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五十年(1711)数次重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创建戏楼3间、厨房6阁。民国十五年(1926)至十六年(1927)进行了一次大修,包括重修正殿、灵官殿,并新修白衣大士殿(即观音殿)等。目前正殿梁架结构仍具明清建筑特征。

万历四十二年(1614)创建的拜殿或为今山门所在,但今山门已全为现代建筑。康熙五十七年(1718)创建的戏楼、厨房正对应正殿东侧那处院落里的东房、西房,民国十六年(1927)建成的观音殿正对应院落里的南房,惜这几处建筑已毁不存,现代于旧址复建,但再也看不到记载中的戏楼、报厦等建筑的样貌了。巡官殿往南山梁上坍塌的石砌建筑,据乡民介绍原为灵官殿,但很明显这些石砌建筑还有巡官殿以及头道门、二道门均为现代所建。虽然建筑多现代新建,但总体来看,天仙圣母祠仍保留着原有的布局,与碑文所载相合。

神台上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一年(1562)、四十二年(1563)3处题记的内容均提及“供桌”,此即神台,当为纪念敬造神台的人士所刻,这三处有年款的题记的顺序为从右至左依次排列。最左侧的那处题记从首题来看与嘉靖四十二年(1563)题记相近,而且位于最左侧,因此其时代不早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从右至左依次排列的题记说明神台的建造也就是在这几年陆续完成的。

五松顶天仙圣母祠不见于地方志及其他文献记载中,这次发现的碑刻与题记为探讨其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深入考察该地区明清时期的社会信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附记:本次调查得到李广德、李辉、高鹏飞先生的大力协助,并提供航拍图和照片,在此致谢!)

猜你喜欢
泽州沿革碑刻
泽州四弦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争当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泽州“巴公大葱”奏响富民“增收曲”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泽州裴窊村怡悦会记“点戏谱”考述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沿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