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3-04-15 16:33张美玲江苏灌云县陡沟中心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园本幼儿园幼儿

◇张美玲(江苏:灌云县陡沟中心幼儿园)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科学展开幼小衔接工作、强化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幼小衔接工作应立足于幼儿发展及成长需求,从课程活动入手,针对幼儿心理特点创设具有指向性的课程,从而逐步强化其能力,为其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园本课程应创新教育思路,从幼儿视角出发,对课程活动、习惯培养、自理水平、主题教学展开详细规划与设计,创设适用于幼儿的活动,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成长。

一、概念解读

(一)幼小衔接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 岁儿童的保育教育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在幼儿园衔接工作中,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交往预适应等能力,促使其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正确的社交方式、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中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氛围,顺利渡过衔接关键期。

(二)园本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园本课程要做到“以幼儿为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整合生活、教学、游戏活动,为幼儿打造丰富且具有趣味的课程,通过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并激活幼儿的学习潜能,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全体性

全体性教育原则即要求课程开发与建设考虑到幼儿园全体幼儿的发展需求,使得活动具有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课程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幼儿都得到发展。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全体性”的范围便可缩小为“全体大班幼儿”,以此更好地保证教育活动的指向性。

(二)个性化

在全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园本课程还应突出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将园本课程的发展目标作为教育依据,立足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方式、思维阶段,适度调整课程活动,确保课程满足适应本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差异性,不得使用“一刀切”的方式衡量幼儿能力,适度对课程进行调整,让教育更具针对性,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三、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社会实践,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与其他学段不同,幼儿园教育更注重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而小学生活犹如一个“微型社会”,虽以智力学习为主,但对幼儿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此,在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注重对“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适应心理,为其未来小学生活做好充足准备。

在园本课程中,教师可与周围的小学联系,利用节假日、双休时间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展开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晰、直观地了解到未来的学习环境。

如在活动“欢迎来到一年级”中,教师可同小学一年级教师沟通,带领幼儿走进一年级的班级中,让其观看走廊环境、书桌摆放;为幼儿讲解课程表、小学生生活守则等,通过参观与教师讲解,丰富幼儿对小学生活环境的认知。其次,教师还可带领幼儿走到操场上,观察小学校园环境,并引导其说出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在师幼共同讨论中让幼儿获得更多有关小学的信息,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幼儿的适应心理。在实践活动结束回到幼儿园后,教师还可同幼儿构建讨论类活动,让其说说自己对小学的认识及心理感受。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回答有针对性地做出引导,缓解幼儿心中的焦虑情绪,为其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前期准备。

(二)生活课程,强化幼儿自理意识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多次强调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小学生活需要幼儿拥有较强的自我服务意识,能独立整理书包、文具、图书,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可创设“生活课程”,利用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开辟多个教育契机,让其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学会照顾自己与服务他人,从而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创设“值日表”,将班级幼儿分成五个小组,使用“轮岗制”,引导幼儿维护班级卫生并从事简单劳动,在日常活动中强化其劳动技能,初步发展幼儿自理及维护班集体的意识。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引导幼儿自主整理柜子、文具、玩具、衣物;在用餐时学会独立进餐、收拾桌面、刷洗餐盘;在午睡中学会自主更衣、整理床铺等技能,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在领域学习中,教师可围绕着“自理”构建不同的课程活动。

以语言领域为例,教师可借助绘本构建课程,如《妈妈,我可以的》《不睡觉世界冠军》《好脏的哈利》《起床了,穿衣服》等。此类绘本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故事讲解强化幼儿自理意识,在生活课程中让幼儿学会服务自己、照顾自己,为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充足准备。

(三)习惯培养,建立良好学习习惯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对其未来小学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通过“玩中学”的模式让幼儿掌握知识技能。而小学学习与之相反,更注重规则与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利用领域学习、区域活动、规则讲解等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对学习的适应性,为其未来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在课时分配上,教师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将课程拓展为30 分钟,延长幼儿对活动的专注力,为其适应小学课时做好准备。在领域学习中,教师可调整课堂学习规则,引导幼儿举手回答问题、礼貌发出请求,与小学课堂规则相呼应,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快速适应全新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教师可注重对幼儿阅读习惯、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总结,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在遇到学习问题时,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学习疑问,学会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未来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四)科学设置,突出有效衔接主题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利用日常教学活动,在点滴生活中渗透有关幼小衔接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展开教育工作,逐步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建设工作,为其未来学习做好准备。基于此,在园本课程的设置中,幼儿园应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主题教育课程,并引导教师与幼儿围绕着专题活动展开环境创设、主题活动、生活教育、游戏教学等多项活动,在不同主题活动中展开衔接工作,突出园本课程的教育目的,逐步强化幼儿能力,真正地发挥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常将幼儿园最后半学年视为“幼小衔接期”,教师可从2~6月设计不同的衔接主题活动,用主题月活动营造衔接教育氛围,在活动中逐渐丰富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认知与适应力。

如在2月中,教师可将“阅读”作为教育主题,引导大班幼儿分享图书、阅读图书、讲述故事,以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为主,初步发展幼儿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能力,与衔接活动相呼应,为其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在3月中,可创设主题活动“我能自己做”,以自理能力培养为主,结合生活中不同情境在各个领域中给予幼儿动手实践的契机,引导其掌握简单的生活和劳动活动技能,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幼儿自主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在4月中,可创设主题活动“我的好朋友”,以社会交往为教育主题,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学会礼貌待人、换位思考、解决矛盾,并树立珍惜友情的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在5月中,可创设主题活动“走进小学校园”,通过实践、阅读、教师讲解、社会调查、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有关小学的信息,在师幼共同讨论下获取更多有关小学校园的信息,丰富幼儿认知,满足其对全新学习生活的好奇心;在6月中,则可创设主题活动“我们毕业了”,将毕业季作为学习主题,带领幼儿回顾幼儿园时光并一同展望小学生活,让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要离开幼儿园走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帮助其做好心理准备工作。由此可见,不同月份的主题活动都突出了衔接工作的不同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活动及主题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园本课程的教育优势。

此外,随着主题活动的确立,班级内的学习环境、区域活动、阅读材料、领域课程也要随着主题进行调整,让环境、游戏与园本课程相呼应,在点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向幼儿渗透有关小学的知识,让衔接工作更具针对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科学幼小衔接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展开探讨,简述其概念及课程开发原则,从社会实践、生活课程、学习习惯、主题教育四个视角出发提出几点可行性教育建议。衔接工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与渗透,强化幼儿综合素质并不断丰富其对小学生活的认知,合理调整课程活动,使园本课程更加丰富化、多元化,解决幼儿的焦虑情绪并为其做好心理建设工作,让其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发挥出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园本幼儿园幼儿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