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的“打开方式”

2023-04-15 21:11倪伟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全貌重游敦煌研究院

倪伟

在中國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敦煌的吸引力或许仅次于故宫,而要论起神秘感,远在西北戈壁、藏于荒漠深窟、曝光并不算多的敦煌,或许还更胜一筹。因此在很多人心中,敦煌是一生迟早要去一次的地方。

对我来说也是如此,为了做《石窟千年》封面报道,我在3月初春寒料峭的时节抵达敦煌,然而这次探访的收获却并不如预期丰满。虽然时值淡季,看到了最多的12个窟,时间长达两个小时,但似乎只是恍然之间就结束了。而旺季人多时,参观的洞窟数和时长可能还得缩减一半,还没反应过来,4个或8个洞窟就看完了,又不能回头重游。

由于壁画严苛的保护条件,参观石窟总是严格限时的,不仅敦煌,其他石窟寺也如此。这与绝大多数遗址的参观方式都不同,你只能跟着讲解,踩着节奏,在每个洞窟里流连片刻。

洞窟光线幽暗,眼睛只能追踪着讲解的灯光,一块块地观看,难以一览全貌。这就缺失了对洞窟的整体观感,当我后来阅读起有关莫高窟的书,见到那些壁画、塑像和洞窟全景,才领略到莫高窟令人惊叹的恢弘和精致。

不禁遗憾,如果提前了解过洞窟的全貌,或许能更深刻地体会洞窟的魅力。进一步,如果对各时代的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或许更能理解每个洞窟的独到之处,在参观中得到回应。或许,还可以有意识地寻找那些曾在书中和纪录片里打动过自己的细节。

去敦煌,如果一无准备地抵达,或许会留下很多遗憾,事后只能对着纪录片叫苦不迭。所以,敦煌最好的参观方式,是再去一次。但毕竟遥远的敦煌或许一生只此一次,多数人都不会重游。

敦煌研究院用很多方式为观众提供了解知识背景的途径,比如数字展示中心的电影、陈列中心的复制洞窟、书店里的画册和书籍、新媒体上的各种科普短视频……但置身洞窟中的感觉还是无法替代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个来小时,获得更多共鸣,有心的观众需要多做功课。而且敦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洞窟外散落的各个时代遗址,共同诉说着敦煌的历史。如果对敦煌的往事有所了解,面对道士塔、常书鸿故居、敦煌研究院创始者墓碑等与人有关的遗址,或许会升起更深刻的况味。

但话说回来,我们当然也可以什么准备都不做,说走就走,即刻出发,享受旅行本身。春暖花开的季节,是时候收拾好背包重新启程了,不论是为了求知、朝圣,还是为了不辜负自由。

12/2023 总第1086期

6年前去过一次莫高窟,但之前对它的前世今生不了解,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现在经常阅读和观看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常常为它的存在感到震撼和欣慰。谢谢那些默默守护莫高窟的工作人员。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Ti)

猜你喜欢
全貌重游敦煌研究院
踏青随笔(新韵)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
恢复图形
2013年中国棉纺织产业链“全貌”
七绝二首
一部展现我军历史全貌的权威工具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年大事记》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