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2023-04-16 10:07侯棻李甜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全域

侯棻 李甜

摘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文章以全新的视角从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路径以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研究表明:生态文明新时代,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化解现阶段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做到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制度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分层级(五级)科学评价体系,亦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化对国土空间的无序开发利用造成城乡差距悬殊,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资源全要素进行利用与保护的管控。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孕育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破除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唯一路径。为此,我国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高瞻远瞩,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发展理念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引入系统性思维,全局统筹国土物质空间与居民精神风貌全面提升,从而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我国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相对封闭的静态转型为开放的动态。从功能的维度上来分析,由仅仅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村的稳定,转向兼顾文化传承、产品供应、生态涵养、社会稳定等多重功能。可以说,乡村振兴面临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陈秧分等,201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汤顶华,2018)。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由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性,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选择,其必要性具体阐述如下文所述。

(一)生态系统的系统性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标志。从内涵上来看,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连续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只有结构完整、功能完备,才能称之为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让其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得到切实发挥。同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产品和服务,如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大气等产品;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净化污染的作用;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等。考虑生态系统的系统性,需要实行城乡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资源规划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地保护全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因此,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健康的生态系统维持其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文化发展滞后。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现阶段,乡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文化自觉意识严重不匹配,精神世界相对贫瘠,乡土生态文化存续断层,传承困难,严重影响乡村的全面振兴。二是资源浪费。首先,对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而言,各种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的浪费现象依然是一个关键的共性问题。其次,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大量耕地撂荒、房屋和宅基地常年处于闲置状态,出现很多空心村,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三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首先,农业生产和生活废物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其次,在农业高速增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不科学施用,导致土壤板结、水污染,污染事件频发。四是规划不够科学和全面。城市的开发建设需要经历由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等等多个环节,但是农村则不然,在没有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就可能进行农村的开发,例如农民自己建造房屋、修建水利等活动,随机性和灵活性都是很强的(高江涛、朱坤林,2018)。不仅导致大量安全隐患,且造成了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乡村基础设施没有进行规划和合理安排导致基础设施不齐全,是广大农村垃圾乱扔、村容村貌不整洁、不卫生的直接原因。五是农业竞争的水平较低。从国际市场来分析,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一些产品质量不合格、不绿色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法稳,2018)。此外,相对于现代农业而言,中国农业经营规模依然较小,由此带来比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导致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发展迫在眉睫,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

顶层设计做了很好的战略部署与安排,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又有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统筹发展部署。

(一)乡村振兴提供了战略保障

农村的自然和生态人文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多元化内涵。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耕文明的延续。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始终没有中断过,中华文明的起源要追溯到乡村文明,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着朴素的生态智慧。传统的乡村产业是有机循环的,传统的乡村生活是低碳的。二是乡村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不仅美化了乡村,使乡村美丽宜居,还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三是城乡居民对美丽乡村的向往。首先,当地村民是生态宜居的最大获益者。其次,城镇居民对于乡村发展也有了新的需求。他们期盼沉浸在乡村清新的大自然中,享受日光浴以及洁净的大气、水和土壤,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乐于农耕文化和“乡愁”所带来的精神体验,渴望乡村能够作为自己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和康养休闲的温馨乐园(杨苹苹,2017)。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把生态文明理念挖掘、升华和贯彻到乡村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益于将乡村的生态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得传统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有助于构建起全新的城乡关系。

(二)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了全域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这一个政策指南在2019年就已经出台实施,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进入全域全要素管控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城乡建设生产空间盲目扩张,农业、生活和生态空间逐渐被压缩,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对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强度发生了空前的改变,有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国土空间为载体,国土空间规划的出台对统筹全域城乡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存在互为依托的关系。首先,国土空间规划突破了传统城乡空间规划以功能空间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规划为导向的技术体系规划,采用多规合一使中国传统规划从部门独立的单边规划向多部门统筹协调规划改革。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城乡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内容的高度整合,从而建立起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朱猛,2017)。其背后更深刻的变革意义是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化和科学化。形成了以生态保护优先、国土管控设限、经济和土地协调等整体化、协调性思维理念和科学工作方式,保障了规划愿景在未来能得到有效实施。其次,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统一进行规划和保护。规划引领城乡融合,打通地域界限,进行全域全要素整体规划。是对自然资源禀赋、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条件、环境容量和地理环境承载力等多要素本底条件具有全面认知和综合性评价,且遵循区域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国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保护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行明确,进行规划,使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理念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选择。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指引,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引领文化、经济、社会各领域可持续发展(叶裕民、王晨跃,2019)。是统筹城乡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对城乡全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重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及其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延伸与发展。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四个维度着手,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一)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关系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升全民生态文化认知和生态素养,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是其基本要求。当今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以及产业布局不合理与生态文化的缺失和认知不到位高度相关。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当前,乡村居民物质生活相对富足,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与日俱增,利于乡村生态文化的普及。因此,可以把握大好机遇,提高农民的生态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发揮在乡村生态治理和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保障。其次,通过丰富农民生态文化生活,不断使生态文化理念全方位融入生活、生产实践当中,推进乡村居民生态文化的自觉自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我们需要培育农民、依靠农民。此外,需要打破城乡生态文化封闭性,使其与城市文化进行交流、促进和融合,使乡村生态文化得到提升,与时俱进。既要加强乡村传统生态文化自信,盘活农耕文化,增强农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要推进乡村文化创新,鼓励广大青年参与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二)生态经济建设

把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乡村经济建设优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着重推动绿色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及文化农业的发展。

首先,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生态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广节水、节电、节药、节肥、节油技术,适度发展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生态文明新时代,农业应该把为14亿中国人提供健康、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实现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高度融合。根据乡村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有资源进行新产业的开发。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前提,发掘农业多功能价值。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二、三产业要立足于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为一产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比如可以发展融合三产又适应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近郊休闲娱乐需求的乡村旅游业,并延伸其产业链;也可以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绿色康养、研学旅行、金融工商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此外,也可以以特色小镇为载体,依托特色产业彰显地域特色,保护保存完好的具有丰富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的特色村落,且强化其产业立镇。形成差异化定位、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格局的特色小镇群,促进乡村、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杨梅、郝华勇,2018)(周宏春,2018)

(三)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体系决定乡村振兴是否具有活力,只有通过创新乡村振兴体制和机制,各项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因此,需要深入加强农村改革,制定适宜的政策,全面激活市场,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的收益,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文丰安,2018)。

首先,激励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运用市场手段提升生态农业产品价值,逐步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增加有利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供给,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于法稳,2018)。

其次,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活化农村各项产业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乡村大量耕地撂荒和宅基地闲置,导致浪费土地资源,迫切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乡村振兴的实现,要破除原有的障碍,通过权责关系的明晰,让不同要素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具体做到:一是继续改革和落实三权分置制度。即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简称“三权”)实行独立并行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韩志宏,2019);二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宅基地实施所有权、使用权和资格权的划分,所有权和资格权本村村民享有,使用权可以供其他人使用;三是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全面摸清农村集体用地的现状,实现农村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韩志宏,2019)。

(四)生态环境建设

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整治乡村生态环境。以整治乡村环境为抓手,逐步引导乡村居民精神风貌、人居环境及产业的全面提升。

首先,营造宜居优美、干净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乡村生态环境。摒弃不生态、不环保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取消道路和河道的硬化,让环境回归原生态,给天然存在的本土动植物预留生存空间,也可以同时起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谨慎使用农业地膜,做好田间地头垃圾的回收和处理。

其次,强化乡村规划,助推全域生态环境建设。村庄规划建设涉及农林牧副渔、交通、水利、历史传承和文化等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布局,有利于协调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手段主要包含:一是在国土空间基本规划的引领之下,对城乡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重建,使得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二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指引,积极实现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传播、空间格局优化等等层面的城乡统筹。坚持以服务民生、绿色发展为导向,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乡村规划要避免城市规划“千城一面”,要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及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在区域中的发展定位,风土人情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通过规划助力每个乡村彰显自己的特色;四是对乡村生态资源、发展定位等了解不够清楚的情况下,谨慎规划和开发利用,适当留白。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化,其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是近些年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科学评价,可以有效指导其良性发展。从评价范围上可以将指标体系概括为国家、省、地(市)、县、村镇5个层级,生态文明建设分层级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评价科学性,在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还可以提高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实施性。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通过单纯追求原始的生态完整性来提高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

(一)五个层级评价

在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理论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可以得出2007~2017年,学者们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价尺度以国家、省和城市为主。2015年以前,各类指标体系文献总量逐年增加,近几年,文献数量虽有所下降,但评价尺度和要素更趋于多元化。在全国性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层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建立的包括社会发展、生态活力和环境质量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刘某承等,2014)(严耕等,2013)。

此外,在小尺度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层面,全国各大城市和省份纷纷开展所辖区域研究且有大量文献报道,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如:重庆市、深圳市、陕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四川省以及安徽省等等(王然,2016)(宓泽锋等,2016)。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省、地(市)、县和乡镇“五级”规划,而且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全域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规划。所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了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给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只有分级评价才能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有意义。然而,现有评价体系主要适用于省、市,对县、村及社区尺度的评价相对欠缺。在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背景下,今后应增加小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此外,现有评价倾向于静态评估,未来研究应考虑使用动态评估方法或成效指标,更加关注评价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增加评价结果的時空对比性,这样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延续性。

(二)三个效益评价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是一项复合性的系统工作。因此,尽管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成果丰富。但是,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并不长,指标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追求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是在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满足人民期望的美好生活质量。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指标作为指标选取的基本范畴。其次,现有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方法对指标特性及相互之间协调性的考虑欠缺,应该逐步形成规范体系。三种效益指标的选取方式应该根据各自系统的差异性,分别衡量评价。此外,多数分析方法数据量有限,得出的结果不具有说服力。未来应对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功能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实际情况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等工具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和分析,因地制宜地筛选适合各层级全面、系统、简洁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评价指标,不断深化和丰富三种效益兼顾的评价方法体系。

五、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过程当中,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从整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培育生态文化化育乡风文明,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兴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生态治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统领全域宜居生態环境,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分层级评价,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科学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秧分,刘玉,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地理研究,2019,38(03):632-642.

[2]高江涛,朱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5):263-264.

[3]韩志宏.统一战线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4]刘某承,苏宁,伦飞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J].生态学报,2014,34(01):97-104.

[5]宓泽锋,曾刚,尚勇敏,陈思雨,朱菲菲.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及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04):15-21.

[6]汤顶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意蕴[J].学海,2018,No.172(04):5-10.

[7]王然.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6.

[8]文丰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之理性审视[J].重庆社会科学,2018,No.281(04):16-24.

[9]严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

[10]杨梅,郝华勇.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J].开放导报,2018,No.197(02):72-77.

[11]杨苹苹.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157(06):59-62.

[12]叶裕民,王晨跃.改革开放40年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9,8(06):25-39.

[13]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401(05):19-34.

[14]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2018,46(07):16-20.

[15]朱猛.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本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省哲社基础研究项目“山西省‘市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课题编号:2021YJ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全域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