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碳”战略亟需加强绿色创新人才培养

2023-04-16 01:13王妍李俊
中华环境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碳产教育人

文|王妍 李俊

2022年,教育部相继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年,发挥好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的功能。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绿色创新人才是能够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具备绿色低碳技能与素质,助力绿色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提炼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为绿色发展谋划新工具、新手段、新道路的新时代劳动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低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构、机制、站位都提出了更大需求和更高要求,本文从低碳育人情景化、标准化、项目化、国际化角度入手,分析当前“双碳”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归纳低碳育人的特征特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提出深化绿色低碳教育的建议。目前“双碳”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人左右,预计2025年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会增长至50万~100万人,“双碳”相关职务需求异军突起,很多知名企业(如小米、华润、美的、吉利)等纷纷放出了“双碳”岗位需求。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环保)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期增长率为225.4%,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

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对碳中和绿色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积极探索,加入到“双碳”战略研究中,为绿色低碳人才提供平台。但是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仍存在薄弱环节,人才支撑不足将成为制约“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绿色低碳育人培养目标不清。缺乏低碳育人推进动力,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对绿色低碳的内涵解读不够深刻,育人机制单一化、教条化,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要求。梳理教育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以发现2021年以来本科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能源经济等相关专业11个。然而低碳专业与当下社会职业分类碳管理、碳排放核算、碳市场交易、碳中和技术还存在衔接不紧密的情况,良好贯通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形成。

二是绿色低碳育人创新实践不足,绿色低碳课程与实际产业需求连接性不强,产教融合度较低。碳中和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减污降碳技术转化与应用难以实现,企业参与度较低。据气候行动青年联盟CAYA调查,碳圈从业者相关专业占比为:环境类40%,经济金融类23%,政法和公管类、能源类12%,农林专业6%,化学化工2%。碳圈专业需求占比为:环境类54.8%,经济金融类22.1%,政法和公管类3.8%,能源类47%,化学化工14.6%。由此可见,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这三类专业人才供需相差较大。同时“双碳”人才队伍现状还存在专业单一、产业链贯通能力不够等问题,离应用型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绿色低碳育人专业程度不够,缺乏专业低碳教学与实践资源,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深。由于绿色低碳人才师资的教育与培训受限,导致能源、绿色技术、碳市场、碳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在碳中和目标实施中对各项新技能的需求。

四是绿色低碳育人全球视野脱节,在能源转型战略、环境政策、清洁能源技术推广与应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较少,低碳育人内涵不具备全球化视野,全民环境意识和气候素养有待提升,未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站位要求。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创新人才须与国家发展相适应,需要具备掌握绿色低碳相关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与应用能力。因此绿色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学科融合、注重实践、前瞻探索等特点。这不仅需要高校人才培养要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启发学生多角度看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碳中和能力与素质;更要根据绿色低碳发展中人才供需关系及技能需求变化,创新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为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盘查、碳交易、碳金融等工作输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升产教融合程度。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培训和普及刻不容缓。高校应承担起对低碳教育标准化体系建立的重任,规范绿色低碳教育术语、标准,将践行绿色低碳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绿色低碳专业教育从教学区向校园内外拓展延伸和辐射,推动绿色低碳育人标准化,建立起绿色低碳教学相长长效支撑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放在全球语境下,也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眼光。绿色低碳知识与能力的实践应用是在不同国情下展开的,因此绿色低碳教育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智库等的交流与合作,交流经验做法,强化国际合作,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气候作出贡献。

在“双碳”战略下,绿色低碳创新人才培养仍在不断发展拓新,因此无论是设计出最新的绿色低碳教学内容还是提升绿色低碳教育质量都十分困难。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绿色低碳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科学研判,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加快新能源、碳金融、碳界定等紧缺人才培养。分析“双碳”进程中“绿色技能”的需求及工作岗位变化趋势。积极引领绿色发展价值诉求,发挥生态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学。培养绿色精神是绿色低碳教育的灵魂,是绿色低碳教育潜移默化的思想意识产物,通过培育绿色文化来影响学生。

二是通专结合,推动绿色教育实践。建设一批“双碳”领域新学科和新专业,在探索、总结经验基础上,引领带动全面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开设绿色低碳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生态文明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课程、绿色低碳专业融合课程、绿色科技创新类课程,实现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思创融合等学科多形式交叉,共同推进课程开发和教学体系建设,将“双碳”理念深植于课程教学,增强绿色低碳文化内涵,厚植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文化根基,搭建绿色教育平台,推动绿色社会实践。

三是交叉出新,产教协同绿色育人。按照“明确绿色发展、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履行绿色责任”的总体思路,制订绿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贯通,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建设产教联盟,推进产教深度协同育人。通过多行业协作、多产业覆盖、多学校共建、多学科联动,建立绿色低碳人才培养耦合机制。

实施“双碳”目标需要举国之力共建达成,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亟待高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绿色创新人才,助力“双碳”目标尽早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产教育人
轻量化工业机器人本体设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