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观视野下的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的生成逻辑及可行之路

2023-04-17 18:00盛书琪赵培宏
曲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曲艺中华文化受众

盛书琪 赵培宏

中国是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也是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但在近代船坚炮利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长久以来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遭受扼制,具有典型族群性的民族審美自信进一步丧失。语言是区别民族最外显的标志,曲艺这一主要依靠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曲艺人在曲艺对外交流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警觉和自醒,没有建立足够的自我认同,没有对曲艺的生命力报以足够的信心,这种现象到现在都未完全消解,以至于仍有一些声音或做法鼓吹要根据“他者”口味改良曲艺,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是极不合适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并在一系列讲话中对文化自信观作出阐释。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并于2014年两会期间,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文化自信明确阐释为“三个自信”的力量之源。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提出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时,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可以看到,从十八大至二十大,文化自信观得到不断地树立、深化,尤其是在对外交流方面,文化自信观为中华文化融入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指导原则,并进一步强调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意味着,现阶段的文化自信观的内涵已由“文化自觉”拓展至真正的“文化自信”,即积极主动地将中国璀璨的文明和已取得的成就经验推广至世界,令全体人类收益,并在合作共赢中树立更真、更美、更好的中国形象。文化自信观的形成和深化,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由此成为包括曲艺在内的中国文化对外教育、推介的重要指导方向,在历史、价值、实践的三重生成逻辑上为中国文化对外教育、推介提出了强大方法论支撑和信心支撑。

一、文化自信观下,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的生成逻辑

(一)历史生成逻辑: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应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文化根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治国理念、家国情怀、民族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的肯定,也是对党领导人民萃取文化精华,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肯定,这是文化自信观形成的基础。

近代以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成为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趋势,也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历史定位的一系列讨论。“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化在中国相继登场,中华文化被迫置于西方框架下进行审视,中华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被隐没、否定,由此导致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马克思主义风潮的涌入,使得中华文化浸入了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唤醒了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华民族已经能够自觉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去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下,传承民族命脉的中华文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理应有着更为坚定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曲艺教育在对外教育和推介过程中,要始终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曲艺是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表征的,最具有文化辨识性的艺术形式,“以口语说唱故事”,语言精辟凝练、朗朗上口,生活化程度高,便于理解传唱。在对外教育和推介过程中,曲艺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如评书“可于研讲举动之际,潜引默导于不知不觉间,可以引入正轨明了史事”),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如大鼓《哭祖庙》“真能激昂兴奋,有色有声,正适合刺激我国现代的民族性”),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如《和尚度柳翠》“尤有戒淫之效,极能辅助社会教育”),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奠定民族之根,振兴中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曲艺是口语艺术、民间艺术,植根乡土,吟说世情,具有极为庞大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传统文化碎片化、断裂化,影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判断,曲艺虽亦受影响,但赖于口耳相传,生命力与传承力浓厚,这种勃发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传统文化延续的力证,构成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我们找寻中华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钥匙,对于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有启迪。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第一行动指导方向,所有活动都旨在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涵,都旨在使其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风貌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而非为他人提供简单的文化展示、展演、介绍。

(二)价值生成逻辑: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应该坚守以我为主

文化具有开放性、反思性和超越性。文化自信观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特性,对自身以及西方文化价值作出批判、反思,最终实现超越。

当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文化间的流动促成文化共融。文化隅于一地,只能故步自封,“走出去”且“引进来”是文化创新的有利渠道。然而,曲艺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对外教育和推介的过程中,也曾经忽视了对曲艺自身内在价值的重视,为了顺应外国人的审美和喜好而修改、删减,为了照顾“他者”的需要而组织教育和演出,这种设身处地为“他者”着想的结果就是舍弃了曲艺独有的艺术传统、表演形式,成为了不伦不类的“曲艺”。这种畸形生态在过去年代屡见不鲜。晚清民国之际,曲艺戏曲等艺术瑰宝虽然远渡重洋,得以在海外“所至有声”,但西方新思潮新科技的涌入带来的对旧文化的不自信,却使得社会中涌动着“此项杂耍场,除中等以下之妇孺认为唯一娱乐场外,端人正士及文学美术诸家对之断无一顾之价值……断不可冒昧登英法之剧场,而奏演其半神话半滑稽之古装戏,以致见轻于外人”等观念。在他们眼里,曲艺戏曲出洋以“增进其知识”为目的可以,但“以中国艺术输出欧洲为诩”令人疑惑。这种错视和短见在过去时代或许可以理解,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21世纪,实属不该。欣赏、理解,甚至学习异国文化,本身就是要追求原汁原味,地地道道,我们相信,这种经过立足“他者”角度“改良”过的曲艺也不是外国友人想要欣赏、学习的曲艺。

开放意味着包容,反思意味着学习。在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应坚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塑自我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占主体地位不动摇,中华民族审美意趣占主体地位不动摇。中国文化出海,没必要迎合。需知,想要欣赏、学习曲艺,就要首先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

(三)实践生成逻辑: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应该精准受众群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源泉是人民,最终落脚点亦是人民,人民对于社会生活的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观形成的起点。

文化是全民共有的,人人有权利学习文化,享受文化,但对于曲艺这一中国说唱艺术来说,“一人多角”“跳出跳入”“说法中现身”的艺术形式主要依靠的是语言表达,而非戏剧、戏曲可借助道服化等形式进行展现,这对于未接受汉语教育的外国友人来说,理解难度可谓极高。因此,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来说,要精准地把握对外教育与推介的受众是谁。

曲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类的产品,在传播过程中其受众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在笔者看来,这种素质可以包括,掌握汉语语言能力的、了解曲艺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对异文化感兴趣的且有接受欣赏能力的,由此,曲艺对外教育的受众可定为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推介的受众可限于海外华人及国外艺术家。

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拥有一定的汉语语言知识,在学期间,会或多或少地接触曲艺类的教育和熏陶,且在中国道地的大文化环境下,对其进行曲艺教育可谓是得天独厚。海外华人是包括曲艺在内的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最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能够理解曲艺艺术,同时出于家国眷恋,对曲艺抱有先天热爱,而艺术的贯通性使得国外艺术家有兴趣出于创作需要去研究曲艺。

受众广泛意味众口难调,众口难调难免曲意迎合,丧失初心本味,故受众广泛本身就不应该成为当前阶段曲艺对外教育与传播的目的,精准受众,才是推动曲艺教育和推介的关键。

二、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反思与可行之路

(一)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之反思

文化对外推广是积累成果的过程,亦是问题出现的过程。曲艺对外教育与推广除文化主体意识欠缺之外,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曲艺对外教育力度不足。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中各文化样式的教学与推广力度是不同的,曲艺、戏剧等教育与推广力度远低于剪纸、书法、武术等文化样式,且教学方法偏单向灌输,学习者参与度及体验感较差。

曲艺推介文化标识度不足。曲艺对外推介之初,未形成鲜明的曲艺形象标识,造成海外观众对曲艺辨识度和认知度不够。

曲艺外传宣传译介能力不足。曲艺对外推介时需要解决异文化环境中语言、文化背景、历史、审美心理等问题,尤其在语言翻译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没有利用融媒体快速传播功能。

曲艺曲目展演的效果不明显。受时间所限,曲艺在展演中往往会选取某一片段,由此造成故事片段化、内容碎片化,故事情节不完整,观众难以理解。

(二)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的可行之路

1.内容为王,对标受众精准投递

提升曲艺国际传播水平,要找准传播内容的入口,即要通过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找准传播对象的话题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担负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通过曲艺述说的中国故事、刻画的中国形象、传递的中国声音必须要讲到受众心里。曲艺创作者在创作时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为受众提供反映真实中国的艺术作品,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声情并茂的表演传递到受众心里。

留学生学习曲艺出于兴趣爱好,故选取的曲艺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可操作性,便于留学生理解、学习及掌握,相声《说“子”》、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均是较好选择。此外,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未来将从事汉语教师职业,因此曲艺教育还应侧重为其传输曲艺技艺的呈现,教授其正字、唱腔、器乐弹奏等,以便其二次输出。对于曲艺对外推介,我们认为应选取反映中国人民爱好“勤善诚真”,反对“黑恶丑贪”的故事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共通的,容易引起海外观众共鸣。同时,推广者应对举办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选择一些两国都有的相同或相似题材内容的曲艺曲目,以此增强观众同情。此外,在内容上,曲艺曲目还应侧重选择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和现代人精神面貌的,以促进外国友人通过曲艺艺术更好地了解中国。

2.做好现场呈现,保持曲艺本真

曲艺是听和观兼容的艺术形式,有别于诸如戏曲、戏剧等艺术的华服、舞美和身段动作叙述故事,曲艺听的是演员精湛的唱腔,观的是饱满的情绪,所以只有做好现场呈现才能实现演员与作品、与受众间的情感共鸣,使其真正领会曲艺文化内涵和内在魅力,从而起到真正的推广传播作用。讲座、赏析课固然能够对观众对曲艺演变、理论、技艺总结等有所帮助,但却缺失了欣赏这种“浸入式艺术”的互动体验性。无论是留学生教育还是对外推介,都必须以现场为主要输出手段,尽力呈现完整的曲目,并通过一定的前期宣传、译介,为观众理解中国故事打开一扇窗。

曲艺的对外教育与推介的目的是将曲艺叙述的故事传递出去,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无论何种受众,显然我们更希望他们学习、欣赏到的是最本质、最真实、最独特的曲艺,而非改良过的,因为只有最“真”的曲艺才能有最强的神秘性,才能引发他者的好奇心,从而将其吸引到中国学习和研究。从这一角度出发,曲艺“走出去”无需“迎合”,只需保持本真。

3.树立鲜明的曲艺形象符号

曲艺对外教育与推介的受众是在华留学生、海外华人以及国外艺术家。他们欣赏、学习曲艺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传承,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因此,需要为他们打造鲜明的形象符号,使其一眼便能辨识是中国曲艺的代表物。事实上,树立曲艺形象符号,有着自然的资源基础。曲艺起于先秦瞽矇,植根乡野田间,讲述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家长里短、历史典故、英雄史诗、希冀幻想,《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格萨尔》《游仙窟》等都是其中翘楚。从题材上来说,它是丰富的,从传唱上来看,它是鲜活的,代表了中国人民最为朴素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传承了最为灵动的生活方式和民风习俗,它为找寻曲艺形象提供了巨大而丰厚的内容基础。此外,得益于曲艺的繁荣,历史上出土了诸多曲艺相关的文物,如国博收藏的击鼓说唱俑、川博收藏的灰陶俳优俑等,或憨态可掬,或灵俏可爱,都是极好的打造曲艺形象标签的符号。

曲艺形象符号的选择可以是击鼓说唱俑,可以是花木兰、孙悟空等曲艺作品形象,也可以是具象化人格化的相聲长袍、鼓曲旗袍等,只有将曲艺形象鲜明化,才能在对外教育与推介中带来辨识度,中国曲艺的知名度才能提升。

4.加快建立文化主体意识和话语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无论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闪烁光芒的文化精粹,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成就,都构成我们在国际传播中用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素材,在文化自信视野下,重塑民族文化认同、提振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最核心的就是形成可通约的话语体系。首先,要立足传统曲艺文化资源,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从曲艺文化中的名词和术语中锤炼曲艺话语体系,打造曲艺话语的独立性,并融之与现代语境之中,减少对外交流中的意蕴失真。其次,为曲艺教育和推介松绑,在对外推广中减少目的性强的宣传,以简单的传播思路和净化的推广目的吸引他者最纯粹的探索。最后,打造多元传播矩阵,扶持民营媒体、自媒体发展,与官方媒体一道打造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来灿烂文化的珍爱和崇敬,对厚重文化内在价值与未来潜力的精准把握,对民族审美观念和意趣境界的自信坚守。酒香不怕巷子深,曲艺在“走出去”时,要牢牢秉持文化主体意识,以我为主,抛弃“迎合”“他者”的错误立场,精准受众定位,以真艺术形式叙说真中国故事,传递真中国声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晚清至民国时期京津沪报刊曲艺资料整理研究”(21BB029)基金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诚:《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6/0802/ c49150-28603812.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 gov.cn/zhuanti/2017-10/27/ content_5234876.htm。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 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4]赵英颇:《师柳堂杂缀 评书起源(续)》,《戏剧报》,1940年11月29日。

[5]无名氏:《白云鹏之哭祖庙》,《天风报》,1937年4月27日。

[6]无名氏:《和尚又来度柳翠 桑振奎巧弹联五音 刘玉芳衔灯唱大鼓》,《中南报》,1936年05月25日。

[7]白水:《反对梅艳芳出洋》,《社会日报-北平》,1925年4月21日。

(作者:盛书琪,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培宏,邢台学院文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中华文化受众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