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23-04-18 16:3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陈献章思想教育

王 兆 麒

(广州工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陈献章(1428—1500)是我国明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是明朝心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宋明理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被后世尊为“岭南一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等[1]。陈献章倡导白沙心学,著有《白沙子全集》,陈献章的治学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黄宗羲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于精微。”[2]陈献章的讲学传教长达30年之久,促进了明朝教育的发展。随着明政府的扶持和京中名流的追随,陈献章的讲学活动于成化五年到了鼎盛阶段,持续到成化十八年,并在治学过程中开创了“江门学派”这一新的学术流派。陈献章的学术流派与当时明朝兴盛的程朱理学不同,是当时的新兴学派,受到众多学者的追崇。陈献章重视基础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倡浩然自得和以诗传教载道,推动了明朝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其部分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3]。

一、陈献章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1.以兴学育才为宗旨,重视基础教育

陈献章提倡“为己之学、为人之仕”,认为教育是要改变时代的社会风貌,要培养能够治理国家的贤德人才,因此,陈献章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兴学育才,主张教育兴国。《明史·陈献章传》曾记载陈献章言“自古有国家者,未始不以兴学育才为务”[4]。陈献章认为,从古至今,只要有国家的地方,没有不以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作为自己的义务,为此,陈献章曾给各县市撰写多篇学记,在学记中多次强调各县市要广设学校为国家育才。在其兴学育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陈献章兴办书院,奉行孔圣的“有教无类”思想,广收徒弟,想要培养治国之才。“至子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倾意接之,故天下被化者甚众。”陈献章兴学育才的教育思想虽也将教育与国家存亡相联系,但其不同于明代其他学校的官学教育,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儒生,陈献章的教育活动更多是人性教育,即办学、得人、治天下。在此教育思想指导下,陈献章十分注重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以及学生品格的培养。陈献章讲究循序渐进,“求道者有先后缓急之序”,通过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学生,突破了明朝官学教育的桎梏,培养了诸多优秀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历任明朝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的湛若水。湛若水作为陈献章的得意门生,更是在陈献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的学说上,进一步提出“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推动了明朝教育的发展。

陈献章十分注重基础教育,鼓励各地积极办学。明朝洪武十七年,明廷将15岁以下孩童可以入学的政策及相应社学机构相继废止,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而陈献章认为,要培养治国之才要从小抓起,指出“小学,学之本也”,必须从小学、中学再到太学进行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治国人才,这也契合了陈献章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即循序渐进[5]。

2.以自得教育为核心,主张学在自觉

陈献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体现了其教学思想中的道家观念。陈献章与他的徒弟湛若水所创的江门学派便是以自得教育为核心,并主张学在自觉,即学生要“自得于道”。首先,陈献章要求学生自己体悟道和真理,这不仅体现了其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还突破了以往心学的弊端。以往的心学思想,主观性过浓,容易让人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桎梏。陈献章认为程朱理学过于注重客观的理,而陆王心学过于注重“心”的主观性,而“自得于理”“自得于道”则克服了过于注重主观或者过于注重客观的片面性,陈献章以“心”为主体,引导学生体悟道而达到“心理合一”,具有创新性。并且,“自得于道”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具有儒学“因材施教”的特点。其次,“浩然自得”是陈献章引导学生追求的人格境界,陈献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不仅让学生充分体悟真理,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这也契合陈献章的人才培养观,即坚守君子之道。陈献章在《李文溪文集序》中说真正达到自得之学的人,有浩然正气,不会因为富贵或贫贱偏移本心[6]。由此可见,陈献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习真理,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处世。

对于“自得于道”、践行自得教育思想,陈献章提出了两条教学途径:一是“学贵质疑”,二是“学在自觉”[7]。一方面,陈献章自身便是明朝学术和教育中具有反叛性的代表,因此,其主张学生也要善于质疑和辩论,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认为,学生在质疑中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学生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则可以觉醒自我意识从而“自得于理”。在学贵质疑中,小的疑问能够获得小的进步,大的疑问则可以获得大的进步。学贵质疑体现了“自得于理”“自得于道”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当时培养了大批批判性人才。另一方面,陈献章指出“学无难易,人在自觉”。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引导者,学生要自觉地去学习,而非教师一味地灌输和逼迫,只有自觉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觉的学习中体悟真理,从而达到“浩然自得”的境界。由此,陈献章主张让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天地,在自然中体悟、学习。

3.以诗教思想为途径,以诗传教载道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诗教观”。陈献章作为“以儒名世、以道授学”的教育者,受到儒学文以载道的思想启发和孔子“诗教观”的影响,其主张以诗教思想为途径,“只著青山不著书”,提倡以诗传教载道。陈献章不仅是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诗人。陈献章通过诗引教、哲入诗,先后编写《戒戏歌》《戒懒文》《戒色歌》等诗歌,倡导“莫贪花酒误青年”。陈献章通过通俗易懂的诗歌来传道,教导学生要克制懒惰、远离酒色,做有用有才之人,由此通过诗教从而达到教化天下、兴国育才的目的[8]。陈献章所编撰的诗歌大多是通过教化引导学生树立高尚品格的,体现了其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注重。陈献章为了进一步落实其诗教内容,还提出了“耕教并举”,即学习和务农二者都不可荒废,通过劳动和学习“戒懒”“离色”,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勤奋好学的高洁品格。为此,陈献章虽然在他乡居住了数十年,旦在其老家中有田二顷,均委托给学生代为耕种,而他自己只取其三成收成。除了《戒戏歌》《戒懒文》等比较直白的诗歌,陈献章还会在其诗词中表明其教育思想,在诗词中利用物象比喻等手法告诫弟子,例如《送李世卿还嘉鱼》中将人比作“舟”;《题画》将鹦鹉被笼禁锢暗指人被世间捆绑,让学生体悟道学中的无拘无束、浩然自得等境界。总之,陈献章的诗教思想及其以诗传教载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其学宗自然、浩然自得的心学观,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也启示了后世教育。特别是其诗教思想、耕教结合的教育实践方式,更是在明朝独创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陈献章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批判官学教育但无法摆脱官学教育影响

一方面,陈献章批判官学教育,打破了明朝“八股取士”的不良风气。陈献章主张“学贵质疑”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不少批判性人才,对于明前期重八股、谋士思想单一的局面具有突破性意义。明朝政局的动荡以及明朝以“八股取士”的风气,使得陈献章的教育思想有反叛意味和多元性[9]。当时为稳固政局,朱元璋奉行程朱理学,学校教育也多为政治服务,在官学教育思想下,明代的教育创新性和创造力不佳,学生循规蹈矩。在此背景下,陈献章开始了反省和自学之路,并开创了与程朱理学具有不同点的新学派——江门学派,提出了“学贵质疑”“兴学育才”等创新教育思想。但因从小环境影响及自身因素,陈献章教育思想依旧离不开为官之道。从其提出“兴国育才”的教育思想来看,陈献章的教育方式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但其教育目标仍然围绕“为官府培养人才”而进行。陈献章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政治背景及学术背景的影响,陈献章的教育本为“兴国”,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朝政,离不开朝政的官学教育影响。

另一方面,陈献章自身为官数载,在其早期讲学活动中,复游太学,并在其小庐山书院进行讲学和收徒。陈献章的早期讲学活动受到了当时明政府和民间学术者的支持,其讲学的地址小庐山书院便是参政伍希渊等人所建,庄昶、罗伦等明朝官员、学者也均拜于陈献章名下[10]。因此,其主张的教育思想虽想脱离官府教育,追求个性,但依然受到官学教育的影响。陈献章与其为官的学生进行理论探讨时离不开官方教育色彩,其批判官学的教育思想具有矛盾性。

2.继承前人思想但未形成体系

陈献章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的模式,开启明朝心学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陈献章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自唐初儒释道思想并行后,后世学者也受到儒释道的影响。陈献章曾在第二次科举落榜后和吴与弼进行系统的儒学学习,其教育思想中多含有儒学观念,例如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陈献章的母亲信仰佛教,陈献章在治学思想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影响。张诩的《白沙先生行状》记录:“太夫人以佛事祷,先生从之。”陈献章祖父仰慕道学,陈献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由此可见,陈献章的教育思想并非都是独创的,其虽与程朱理学相左但却也在心学范畴,其教育思想中涵盖了前人的众多优秀教育思想,是对前人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创新性地继承发展。陈献章虽打破了传统的僵化教育思想,但其思想体系并不系统。陈献章投身教育事业的末期(1483—1500),其自己也到了晚年,其自得之学也渗透到了教育活动中,其讲学活动已经不再是前期“有意识地集中布道”,讲学场所开始不固定,成为“无意间的随性讲学”[11]。陈献章自得、随性的教育思想,虽与其“浩然自得”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但这种随性的教学模式,使其教育的系统不健全,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欠缺体系化整合,具有随意性。

三、陈献章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陈献章的教育思想在明朝理学和心学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其遵循孔子的儒学教化观,并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教化思想,促进了明代教育的发展,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1.坚持立德树人,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训家教结合

陈献章兴国育才的教育思想是要为明朝培养品德优秀的治国人才,陈献章也在教育活动中多次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为己之学,为人之仕”,只有先完善自我道德,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陈献章重视道德教育,将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与当代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观念相契合。陈献章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仅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更重视家庭道德教育。陈献章儒释道合一的教育思想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因此,现代教育者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训家教结合起来。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指出教育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各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利用“课程思政”“大思政”等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中,为培养现代有品德、有修养的专业人才助力,促进现代教育“兴国育才”。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可以借鉴陈献章诗教和耕教的教学方法。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传播朗朗上口的精神文明建设歌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定期组织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学会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社会主义人才助力。

另一方面,陈献章曾言“夫孝是百行之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要体现在社会上、践行在学校教育中,更要体现在家训家教上,要培养学生忠孝悌义等优秀品德。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训家教结合,学校教育结合家长教育,学校引导结合家长监督,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

2.追求浩然自得,循次而进激发学生个体价值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其启示现代教育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感受,以学生为主体,这也和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以往的应试教育多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力不足。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当多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可以摒弃陈献章教育思想中的随意性,吸收其自得思想,挖掘学生个体价值。

首先,追求浩然自得之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互动、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学习,先形成自身的理解和价值观,教师再加以引导纠正,不仅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还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睦发展[12]。教师可运用新兴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使用TLT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法的发展,注重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性;以任务为目标,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沟通、实践、相互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陈献章不拘泥于课堂的教学形式,与现代场所理论相契合。场所理论是当今城市设计的新潮理论,追求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改变了过去从形式出发设计的城市空间,建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新理念。通过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进行感悟和探索,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心境,以达到“自得于道”的境界,可进一步塑造学生人格、升华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体悟人生和自然,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个体价值。现代教师可以将课堂的学习场所搬到自然界、博物馆、红色文化区等地,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所环境中体会课本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最后,陈献章浩然自得的自得之学讲求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这启示现代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突出学生自身的个性,让学生找准自身的价值及职业定位。现代学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对于自身价值观、职业定位会较为模糊,在当前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建设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价值指引和职业选择。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提高知识储备和人格修养。

3.重视国学教育,寓传统文化于现代教育之中

陈献章曾经提出了求诸心的心学法门,以静坐为主,以读古人书为辅,这体现了陈献章重视国学教育,尊崇古代优秀文化的教育思想[13]。此外,陈献章的诗教思想遵循了孔子的诗教观,在陈献章利用诗歌进行教学引导时,其不仅自己写诗,而且引经据典,引用传统诗词进行案例演示和教化。陈献章重视传统文化、以诗传教的教育思想,启示现代教育也要重视国学教育,寓传统文化于现代教育之中。

国学教育涵盖我国数千年流传的文化,包含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近年来,国学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重视传统文化[14]。然而目前大多国学教育都是在语文、历史等专业教学上得以提及,国学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国学教育不应仅拘泥于相应专业,还应扩展到思政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理科教育等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也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周、传统文学讲座赏析等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寓传统文化于现代教育之中。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均可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以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使教育的对象,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提高受教育对象的文化修养,丰富各科教育内容。

猜你喜欢
陈献章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论陈献章“端倪”哲学与其诗学“自得之学”的关系
喜欢挥舞“茅龙笔”的陈白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陈献章自得之学及其学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