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库”建设 打造县域文化高地

2023-04-20 12:03卢林
群众 2023年7期
关键词:海安文化产业文化

卢林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合起来。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围绕“让所有人有真正的文化获得感”的“文化强市”建设主体目标,聚焦“三库”建设,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城市文化温度和百姓幸福指数,着力打造县域文化高地。

充盈“文艺作品资源库”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打造文艺精品、讲好地域文化故事是彰显一个地区文化繁荣的显著特征。

激荡一池春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海安紧扣时代脉搏,在市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成立市委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21年在全省率先召开文化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科学擘画“十四五”期间海安文化发展蓝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争创全省文化发展先行示范区”。量化《海安市关于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每年拿出2000万元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设立2亿元文化发展基金,不断激发文化事业产业创新创造活力。

網罗地域风情。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与灵魂。海安的文化工作者们常年深入基层,从悠远神秘的江海文化、辉煌丰厚的红色文化、人文荟萃的教育文化、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瑰丽雅致的丝绸文化中汲取自信和力量。网罗柔美轻盈的海安花鼓、刚柔相济的苍龙舞、粗犷奔放的水乡号子等民间特色文化80多项,培养非遗传承人117名,形成风情万种的“文艺作品资源库”,并不断充盈。2022年,《风情海安——海安民俗风情歌舞专场》演出亮相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开幕式,广受好评。

采撷精品硕果。通过实施“文艺海军”层级化管理,建立文艺家联合党支部,为讲好海安故事夯实人才根基。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孵化工程”,打造集文艺培训、采风创作、学术交流、文创研发、演示展演为一体的文化文艺人才孵化平台,组建以“海安杂技团”为首的民间文艺团队140多支,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50多名,发展国家级协(学)会会员62人,年均催生各类文艺精品200多件。注重以乡情为纽带,激发吴义勤等海安籍文化大家关注、参与、建设家乡的热情。先后有3人荣获鲁迅文学奖(海安籍)、1人荣获茅盾新人奖,2件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4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8件作品获省“文华奖”,14件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

盘活“群文活动目录库”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建设文化强市,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让文艺精品以优质的文化活动,融入百姓生活。

优化“三级平台”,夯实群众文化主阵地。积极构建并提升市、镇、村三级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推进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形成放样全省的“标准化定制、专业化生产、均衡化配送、精细化服务、科学化考评、制度化保障”——海安公共文化“六化”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引导有文化情怀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运行,充实“三级平台”。江苏海迅实业集团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魏建功纪念馆”,缅怀先哲丰功伟绩、展示海安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江苏省慧源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以“泛书房”为平台,定期举办“慧源夜校”公益活动200多期,受众逾万人;全国“群文之星”崔世莹兴办公益性图书馆“佳山书馆”,配备文化类图书9000余册,举办活动80多场,近万人参与。

建强“四支队伍”,汇聚群众文化新动能。一是顶层设计队伍,负责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统筹协调三级平台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工作,促进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做真、做实、做出成效;二是创意创作队伍,负责百姓文化需求情况调查,持续更新、完善“群文活动目录库”,年均依托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发布项目300余条,服务200万人次;三是具象操作队伍,负责统一资源共享,用百姓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形式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创新“云展播、云展览、云课堂”等数字化供给方式,加快数字文化场馆平台建设,全省试点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四是绩效考评队伍,立足“眼睛向下、目标基层、产供对接”的工作思路,定期对“三级平台”文化工作进行绩效考评,促其时刻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在状态。

擦亮“五大品牌”,浸润群众文化新底色。“文化暖万家”围绕“倾情服务,覆盖盲点,文化暖心,点亮生活”的宗旨,对点服务残疾人、“一老一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累计开展5000多场次,惠及30万人次;“欢乐大舞台”围绕百姓身边人、身边事,编排参与度高、看得懂、有共鸣的文艺作品,惠及超百万人次,实现村居全覆盖;“群文大讲堂”针对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采取错时开放的方式,开设公益培训项目40多个,周培训3000多人次;“农民艺术节”通过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丰富群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累计开展2000多场次;“海安春晚”以本土文化、人才的激情碰撞,展现海安人民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的决心,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入选文旅部“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播的县市级春晚项目,在线观看人次累计超百万。

拓展“文旅产业项目库”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取得丰硕文化成果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精准高效推动文旅业态创新,拓展形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体系完整、韵味明显的文旅产业项目。

优化发展格局,激发传统产业动能。开展“红绿结合”“红土结合”等文旅活动,延长文旅产业链,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里下河、南黄海、高沙土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23文化产业园为引领,发展形成包括书画艺术品、图书发行、音像制品、网络文化、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新引擎。

聚焦融合创新,打造地域文化IP。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引领,将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产品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文化资源多次开发、多重效益。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的扎染立屏《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摘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江苏翎视界红木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丝翎檀雕”创始人陈加国的《寒雀图》《五牛图》笔筒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陈加国荣获“江苏工匠”称号;江苏华艺集团在全国首倡“艺术染整”产业,依靠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非遗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成为我国“艺术染整”细分行业的领跑者。

写好“数字化”文章,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研究部署互联网、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焕发生命活力。招引和培育数字创意、智能服务平台、智能设备制造等新型文化业态企业8家。海安鑫缘丝绸数码艺术品入选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年均销售额达5亿元。加强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推进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数字化建设、提升,年均接待社会群众团体及个人50万人次。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海安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谁远谁近?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文化产业
海安推进电镀企业治污限期两个月完成整改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