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高校工会服务教职工实践拓展
——以S 高校为例

2023-04-20 13:47栾丽萍吕春苗魏晓娟
关键词:教职工工会工作

栾丽萍,吕春苗,魏晓娟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21 年7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使职工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权益保障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某一产业领域或组织的共同利益团体。 在我国,工会同时发挥着“维权”和“维稳”的双重角色[1],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2],因此,应不断发挥工会在社会协调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3]。 工会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践中工会发挥的作用仍有待加强。 高校工会是高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的教职工群众性组织,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4]。 高校工会是我国工会的重要组成力量,其独立性较强[5],发展相对完善,因此对高校工会服务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工会实践的开拓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目前关于工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学科领域,分别为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法学领域学者们强调劳动争议和劳动保护中工会应发挥的作用[6]。 社会学更多关注新型劳动关系下员工权益保障中工会作用的发挥[7]。 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注重工会职能对工资收入的影响[8],就工会的维权职能来说,工会的维权职能属于增长型,而工会的维权实践和职工自身维权能力的增强是双向促进的关系[9]。 工会研究更多集中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既注重工会职能的探讨,也注重工会对员工的影响。 尽管工会具备双重职能,但从目前的研究看,学者对工会维权职能的关注明显更高。 与主流关于工会双重职能的讨论相反,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方式研究证明工会的双重职能并不冲突[10]。 企业—工会关系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会显著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11]。 除此之外,工会的服务实践对员工工作—家庭平衡有正向影响[12]。 尽管如此,面对新就业形态,工会发挥作用的主动性不足、客观条件也受阻[7],工会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高校工会存在着维权职能模糊、行政化现象严重的问题[13],具体表现在严重依赖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较大偏离了教职工需求,尤其是专职教师对高校工会实际工作的作用及价值严重缺乏认同[14]。 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其联系群众的作用,深入了解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从教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升服务教职工文化建设水平”[15]“积极主动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16],为困难职工提供帮扶。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部分聚焦于某个层级的工会,对于不同层级工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调给予的关照不够[17];对高校工会的研究中,从应然层面研究偏多,对实践相关的实然层面研究还不够。 本研究以高校工会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引入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实践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工会的平台作用,构建更加积极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社会支持在高校工会组织中的属性

社会支持概念在20 世纪70 年代首先由精神病学领域引入,后来被更多专业领域应用。 通常情况下,社会支持指能够使个人感受到归属感,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可以帮助人通过互动建立关系网络并获得资源[18]。 社会支持的本质是运用“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即把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考察并利用社会关系和资源改善人调适环境的能力[19]。 根据提供主体的不同,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正式支持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依据各项社会支持政策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和社会团体等。 非正式支持指从家庭、亲朋、邻居等非正式的关系中获取的帮助与服务。 社会支持既包括物质支持,也包括情绪情感支持、社会资源和信息等支持[20]。

公办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是正式社会组织,具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工会作为高校的组织工作部门,其提供的服务属于正式支持。 但是,组织同时也存在非正式结构,通常是组织内部成员以共同的爱好、观点、情感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游离于正式结构之外[21],可以为教职工提供非正式支持。 因此,高校中既存在正式支持,也同时存在着潜在的非正式支持。 由高校及所属学院、各部门等正式组织部门提供的支持工作,包括物质帮扶、空间设备、个人赋权等属于教师的正式支持,相应地,教职员工及同事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超越工作关系的个人情感联系等非正式联系属于非正式支持。

三、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

S 高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根据在职职工的岗位类型可以把教职工大致分为专职教师、管理岗教师与后勤服务人员三类群体。 各类教职员工之间通常只进行必要的工作互动,缺乏有效的非正式人际互动,日常工作交流的不多。 通常学校工会是通过发放节日福利、举办运动会或文体活动、为生育女教师发放慰问品等表示学校组织的关怀。 这种常规性的服务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职工需求日益多元而显出落后的弊端。 近两年来,工会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针对之前工作中被动执行、缺乏主动参与及情感关怀不足的问题,通过扩大传统功能优势、主动寻找开展服务的合适契机、助力教职员工间搭建支持小组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式支持中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升。

(一)发挥工会的传统功能优势

S 高校工会一贯坚持依法依政策为职工谋福利的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开展职工活动,主要包括:按时足额发放节日福利;每年举行一次师生运动会、组织“三八节”文体系列活动、举办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举行青年教师联谊活动、对教职工婚丧嫁娶进行关怀慰问;教师节当日在教职工班车下车点为老师发放一支康乃馨;重要节日在教工餐厅午餐时间由艺术专业学生开展一次“快闪”活动等。 另外,校工会还利用线上平台调研教职工对节日福利发放方式的需求,从而提供更符合教职工个体消费习惯和实际需求的福利发放渠道和形式。 这些传统的服务工作在凝聚人心、增强教职工归属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90 后”和“00 后”入职高校,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更好地发挥工会的传统功能优势,成为工会组织管理者面临的工作新课题。

(二)寻找合适契机为教职工提供正式支持

S 高校工会为使各项服务更加贴合教职工需求,专门设计了测评调查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职工心理测评活动,了解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来源。 经统计汇总发现,在教学、科研、工作及家庭平衡等方面教职工均存在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工会寻找合适契机构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用提供情感和情绪支持的方式来缓解教职工压力,从而提升教职工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1.缓解青年教职工工作与家庭压力

S 高校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和新入职青年教师人数都在逐年提升,青年教师成为师资力量的主力军。 面对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的工作与家庭压力,工会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提供正式支持服务。 一方面,为单身青年教师提供交友平台与交友机会。 有的单身青年教师因忙于教学科研工作或人脉范围小等原因,无暇顾及个人的交友婚恋问题,为此,工会利用群团优势,链接青年交友资源,为单身异性青年教职工创造相识机会,并借助学校“女神群”等微信平台发布交友信息,为未婚教师的婚恋增加可选择的途径。 另一方面,为已婚青年教师缓解工作与育儿压力。 已婚青年教师处于工作的上升期,同时伴随着育儿的关键期,面临工作与育儿的压力,这对于年轻女教师来说问题更为凸显。面对此问题,学校建设了“暑期儿童课堂”和“爱心妈妈小屋”,帮助已婚青年教师适当解决工作与家庭平衡难题。 “暑期儿童课堂”由工会联系学校附近社区社工站,在暑期为教职工子女开设手工课堂、了解社会课堂、小厨房课堂等;“爱心妈妈小屋”为工会独立运作,在教职工集中的教学区设立独立房间,放置了儿童玩具,配备了空调、冰箱,安放了休息用沙发,为女性教职工哺乳及育儿提供了方便。 这让女教师切身感受到学校对她们关怀,使她们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安心工作,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她们的幸福获得感。

2.多种方式化解教职工情绪压力

工会文体部通过组织教职工学练广场舞、为教职工发放跳绳、毽子,设置乒乓球台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文体活动。 特殊时期工会联系后勤部门共同为师生做好各项生活物品供应保障,主动关心女教职工的特殊需求,从住宿、饮食、沐浴、物资等各方面保证教职工的需求能够及时服务到位。 校工会联系部门二级分工会,通过与教职工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家庭与身心状况,及时纾解他们困难,让教职工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关怀。

3.鼓励教师利用教代会建言献策

工会倾听教职工心声,通过合理渠道创造机会让教师积极发声,共同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学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前,启动以分工会为单位征集提案的方式,鼓励教职工对涉及学校改革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校园民生建设、办学条件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经教代会通过形成议案后,学校高度重视,各项议案得到圆满解决。 民声得到积极反馈,则进一步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了教职工主动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的热情。

4.链接资源解决教师实际生活难题

S 学校新进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购置住房、室内装修、采购家电等方面的需求,加之学校离市区距离较远,购物出行不方便,出行占用时间和精力较多。 针对这一现状,校工会主动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一方面积极与学校周边房地产开发商沟通,开辟教职工团购房优惠通道;另一方面与知名家电公司和装修公司联系设立教师购物专场,解决了教职工购房、装修、购物等急难愁盼的问题。

校工会通过提供平台、信息、链接资源、提供实际物质资源等方式帮助教师搭建了正式支持系统,突破了工会的传统服务局限,为教职工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提供了基础,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因此,教职工愿意也能够为学校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这就为教职工在正式支持系统内部建立非正式的支持系统提供了可能。

(三)搭建支持小组建立非正式支持网络

S 高校工会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正式支持网络得到了全面构建并开始稳定发挥作用,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意愿和行动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教职工日常也逐渐通过各二级分工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学校工会结合教职工需求较为集中的问题链接资源提供便利。 在此基础上,教职工也更愿意与同事共同就工作中的问题及日常生活中的困扰进行互动交流。 因此,S 高校开始启动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第二轮工作,即在正式支持网络内部构建非正式支持网络。

校工会首先以女职工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成立瑜伽锻炼组,邀请专业瑜伽教练为女教职工教瑜伽锻炼身体,工会提供锻炼场地和瑜伽垫。此项活动既能让女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中放松身心,又能提高身体的灵活度,与其他锻炼方式相比,没有激烈的肢体对抗,受到女教师的认可,因此大家报名参加的热情很高。 借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在组织负责人的带领下,瑜伽锻炼组通过组员间的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她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22]。 参与瑜伽锻炼组的教职工之间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互动,有的一起组队构建起了新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四)发挥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持续效应

除了设立瑜伽组外,校工会与体育部联合,发挥体育部教师的专业特长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气功、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健美操、花样跳绳、极限飞盘等锻炼培训项目,原有的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不断吸纳新成员,工会组织设立的各个健身体育协会,为教职工提供了锻炼身体的途径,扩大了教职工兴趣爱好,各协会成员间的沟通和交往及了解增多。 教职工之间利用协会活动又进一步建立更广泛的非正式支持网络,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立持续发挥效应,推动了教职工获得更广泛更持续的社会支持,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成为水到渠成的实然之境。

四、社会支持网络: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逻辑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打破了高校中既有的正式的纯工作联系的壁垒,实现了教职工主体间的再联结,教职工的劳动关系由单一关系向多元关系转型。 总结S 高校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发现其工作始终围绕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进行实践,社会支持网络是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金钥匙”。

(一)主体反身性:发挥传统优势并主动寻求突破创新

反身性是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概念,通常指基于理性反思的自我批判,既可以用以分析个体层面,也可以分析社会层面。 个体的反身性意味着人不仅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同时还能进行自我反思;在社会层面上,反身性则暗含着“社会”是不断进行社会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23]。 在充分发挥工会作用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中,需要在发挥工会传统优势的前提下主动寻求工会工作的创新点。 工会工作经验的沿袭以及缺乏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使得工会工作形成了传统工作方式的路径依赖。 深究其原因,一是在实践中工会的双重角色容易带来角色与功能冲突,而工会内生于单位,对单位有着强大的依赖性,因此工会更愿意维持现有的状态,缺乏主动创新或改变的动力;二是工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与上下各方对话的威信,因此只有在单位工作多年具备较高话语权的人才能胜任,这就意味着工会的工作人员通常资历较老、年龄也较大,因此他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保守倾向。

因此,要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以实现工会的主体反身性。 第一,为工会注入新生力量,激活工会自身的活力。 尽管工会在高校组织中通常属于非核心部门,但与其他部门类似,工会具有同样的组织架构,工作人员具有同等的晋升渠道。 因此,应吸纳年轻人加入以充实工会工作,充分发挥青年人愿意不断尝试的特点,激发工会的活力实现自我突破。 第二,坚持工会工作放开放活,使其能够不断自我革新。 工会功能固化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组织中限制过多,缺乏鼓励性措施。 工会的作用发挥与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和归属感有紧密的联系,工会功能发挥越充分,员工的工作热情越高,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冲突就会越少。 因此,组织需要相信工会,相信工会的角色和能力,赋予工会以更大的作用空间,为工会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性措施,真正放开放活工会,使工会真正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不断自我革新实现突破,最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动力激活:以正式支持网络培育内生性活力

在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中,工会是否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为员工搭建良好的正式支持网络,直接关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效果。 在实践中,单位工会要转变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地避免“路径依赖”,不断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主体性作用,即不断探索寻求契机为员工搭建正式支持网络,改善员工间因正式支持网络缺乏而导致的员工关系松散、对单位缺乏主人翁意识与归属感的现状,多种方式提升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与主动参与意识。

激活和培育员工的内生性活力,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以借鉴:第一,关心并积极解决普遍困扰员工的问题,可以通过关心员工家人、链接职工家庭支持资源等方式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第二,为员工搭建发声平台,通过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构建分工会反馈机制、建立常态化议事规程、鼓励员工提案、奖励优秀提案者等方式鼓励员工积极通过各种平台为单位发展和员工福利建言献策;第三,针对员工需求,帮助员工链接社会资源,解决员工利益问题,如员工联谊会、单位内购会、单位团购会等。

(三)资源整合: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完善支持网络体系

单位工会作为单位的“非主力”部门,其人力和资源往往有限。 为最大化发挥工会作用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需要打破资源壁垒,挖掘各部门优势与潜力,共同为员工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以实现单位内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而这种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正是为员工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员工间正式支持网络的建立,员工对单位有更多的归属感,对单位发展会有更高的责任意识,愿意为单位做出更多贡献。 第二,挖掘各部门资源与潜力的过程正是搭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过程。 各部门在工会的带动作用下积极运用自身优势为员工提供更多资源,员工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更多非正式交流与互动机会,非正式支持网络自然就得到了建立。

发挥工会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着手,有针对性地设计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如健康培训、项目比赛等,让员工有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意愿;二是要注重发挥员工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员工发起或协助组织活动,主动将沟通交流机会与权力让渡给员工;三是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好各项细节性安排,尽量排除员工参与活动的干扰因素,确保员工在不耽误工作或不占用工作时间的前提下自主地参与活动。

(四)惯习约束:维持并巩固社会支持网络的常态化运行

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看来,人类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掌握措辞、思维、感觉和举止等,这些都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心理倾向,即为惯习,他认为,为了适应特定的社会阶层或场合,我们必须掌握该阶层或场合的惯习[24]。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中,工会的作用虽然十分重要但不足以持续发挥影响,如果不能在员工中构建一种脱离于工会的纽带作用而自主运行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约束机制,工会大费周折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容易变得松散,进而逐步瓦解。为使和谐劳动关系能够持续,工会就需要通过员工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形成单位的一种文化,即为惯习,利用惯习的约束性作用,维持并巩固社会支持网络的常态化运行。 为了形成惯习,首先需要鼓励员工间非正式支持网络发起的活动常态化运行,比如为羽毛球协会设置常规活动时间、实行各部门轮值组织活动、评选员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其次应通过配备活动用品、场地及器材、链接资源等方式,为员工间非正式支持网络发起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资、场地上的支持。

五、结语

S 高校工会在发挥工会传统功能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需求寻求工作突破,通过帮助教师平衡工作与家庭间的压力、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科研压力、利用“双代会”搭建机会平台让教师发声以及链接资源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为教职工建立了正式支持系统。 正式支持系统提升了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个人幸福的获得感。 而丰富多样的兴趣群组则为教职工搭建起广泛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并且随着兴趣群组活动的常态化开展,非正式支持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效能发挥力度也日益增强。

对该高校工会服务拓展实践进行研究和反思,发现“主体反身性—动力激活—资源整合—惯习约束”是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该遵循的实践逻辑,即利用主体反身性,通过动力激活和资源整合,运用惯习约束的机制以推动并维持和谐劳动关系。 这一研究发现不仅为工会组织更好地践履其职责提供了可能的参考路径,也为其他组织更好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借鉴参照的经验。

猜你喜欢
教职工工会工作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工会
不工作,爽飞了?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