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训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

2023-04-24 08:32袁和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提要]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家庭场域内的家训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家庭所承载的家族传统、家庭风气与家规家训,通过代际情感与行为互动,对个体的人格养成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家训通过促成个体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新时代家训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蕴,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挖掘社会力量与家庭的文化建设潜能,弘扬优良家训,使家庭、社会与公共领域在核心价值上同频共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训;内化

[作者简介] 袁和静,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重点项目“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项目批准号: 2 2 V S Z 0 1 5)、北京中医药大学“揭榜挂帅”项目“两个结合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医德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2 2 - J Y B - J B RW - 0 0 8)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1] 3 6。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前提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社会化,发挥其在个体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形成中的作用。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2 1 1 - 2 1 2,如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 2 1 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1] 1 5,“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1] 3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文化精华,既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激发了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和深刻的情感皈依。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领域所形成的深厚“家文化”历久弥新,借鉴优秀传统家训、创新现代家训,推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引导家庭成员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3]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与微观基础,是公民树立价值观念、塑造行为准则和养成人格特质的初始场域。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1] 5 4 4。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认同与实践行动必须根植于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特别是借助家训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指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每一位公民的内在价值观念与指导公民社会行为的导向力量,使其最终成为公民行动的内在推动力并转化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表现为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主流“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标准,更应该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价值观念和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1] 2 3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所认同和倡导的价值观念,其发挥社会效能的首要方面就是内化于个体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实现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标准的统一。因为“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社会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从而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传统、规范,承担起它的责任和义务”[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国民知晓、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念,无论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还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或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应该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应是价值观念与实践行动的相互塑造与有机融合,亦是将价值观念进一步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规范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观念认知与行动实践二者之间存在断裂是一种常态。而强化行动过程再造和行为准则遵守就成为弥合这种断裂,实现基于认知规律的价值遵循和基于行动过程的准则遵守有机统一的必要手段。唯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方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个体观念与行动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培育理性认知,增强核心价值认同,力求达成知行合一”[ 5]的效果。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实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国家建设目标、社会发展导向、公民道德诉求皆提出了明确的行动要求,对社会个体行为具有规范性作用,蕴含着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为准则,旨在要求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于“能做什么”“可做什么”“该做什么”有

猜你喜欢
家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家训伴我成长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