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3-04-27 23:03罗杰张超何雪麒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罗杰 张超 何雪麒

摘 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为稳定的部分,是本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核,也是本民族继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其优秀文化契合新时代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需要,与当代大学生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值得高职院校学生汲取。

关键词:民族优秀文化;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61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高校一种特殊的且得天独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思想政治价值部分,并有机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能够更好地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1 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情感

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积淀下了丰厚的爱国主义文化,这些文化既蕴含在具有深刻情感的名言警句中,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又体现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比如:维吾尔族木卡姆文化的唱词中的“天下一片昏暗,把奴隶献给苏丹,疆域变成了废墟处处凄惨。在侵略者的践踏下我们葬身荒滩,但我们发誓绝不屈服于阿拉伯人的野蛮。”还体现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比如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图谋瓜分中国,通过对武力入侵西藏、在西藏扶持代理人,鼓吹“西藏独立”,大肆进行侵略、分裂活动。西藏人民不畏强暴,积极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家卫国,谱写了1879藏北拒俄、1888隆吐山抗英、1904保卫江孜、1924驱逐贝尔等一系列对外斗争的爱国主义壮歌。国际反华势力、“藏独”集团用尽一切手段图谋分裂中国的计划未能得逞,是因为以爱国主义为坚强纽带的藏族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

1.2 “团结、爱人”的处世态度

“团结、爱人”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团结协作的处事态度,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和谐关系和共同奋斗的美好图景。如藏族民间谚语:“一个人做不成事,一根柴燃不起火”;“只要众人心眼齐,弱者也能办大事”;“乐时同吃山头草,苦时共饮清溪水”;“只有一方布,同穿;只有一口饭,同吃”。“想为自己谋福利,先要为他人谋福利”。在这样一种道德传统的影响下,即便是现在的藏族同胞,在身边人遇到困难时,从不吝惜钱财,也会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在他人看来这或许是宗教要求,我们可以剥去宗教外衣,仍可以看到这种帮助行为内在地体现出一种团结、仁爱和爱人精神。当然,藏族传统中要求的“施舍”和“奉献”并不是完全的放弃个人利益,因为在他们看来施舍的最终受益者是施舍者本人,因为“谁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慷慨地送给别人;别人也会将自己珍爱的东西,同样奉送给你”。“想要积攒更多的财富,施舍是最可靠的保证”。又如仡佬族的“和合”文化要求邻里和谐、和睦相处,与其他民族建成了友爱互助的民族关系。

1.3 崇尚自然,注重生态的和谐理念

过上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这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区别。“少数民族从宿命论、超自然力量的角度对待自然界的生态观念虽然无法用现代理念去理解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和谐相处的情怀是各少数民族的共同表达”,由于社会环境的不一致,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生活方式,但是关爱自然、热爱生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所有有机体生命物种,乃是各族人民与生俱来的心理禀赋,是他们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智慧地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表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壮族在村寨附近种植“风水林”,严禁砍柴打猎,体现了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有对树木崇拜和以树木为“保爷”的习俗,体现了“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

1.4 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

“勤俭节约”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勤劳勤奋、崇尚节俭的生活理念和态度,这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是各族人民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最好总结,同时也深深渗透进了他们民族文化之中。如“一人一天省一两,十年要用仓来装”“一人节约三尺布,两人节约一条裤”反映了朝鲜族和满族人民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又如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了以勤俭为荣、奢靡为耻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浪费食物就是犯罪,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会导致减寿。再如:“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这是布依族人民从古至今把勤俭持家当作修身之要、持家之宝、兴业之基,这种家风代代相传,铭记在布依族人民心中。

2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育人主体多元性与客体特殊性

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的学生,由于从小受自身文化环境、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在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情感等方面,或多或少与其他民族文化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仅仅对民族文化的简单复制。另一方面,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元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主体不仅仅包括高校的党团、学工为主的队伍,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兼职工作队伍。同时,高校的全体教职工及其家属、优秀校友等均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总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但是从接触频率来看,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學生在校期间起着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最密切,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

2.2 育人途径多样性与过程潜隐性

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线上线下宣传等思想理论宣传教育,也有以班团活动为主的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并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多维育人格局。同时,在整个育人过程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侧重于“潜移默化”,它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管理服务之中,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渗透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之中,以无形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并规范自身行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靠文化活动渗透、环境氛围熏染、宣传舆论导向、道德心理孕育、行为习惯养成、榜样模范带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方式启迪、信念信仰铸造来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3 育人时空全方位与内容全覆盖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日常”作为切入点,围绕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从高职学生进校的入学教育到毕业的离校教育,从上课的教室到睡觉的寝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职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时空范围上呈现出实时性与全方位的特点。同时,在这整个过程中,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也呈现出全覆盖的特点,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安全教育(包括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等。

3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3.1 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与凝聚力

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感染力。文化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来反映周围的物质世界,来表达思想情感,其反映要求表达深刻、生动,这也就使文化不管是在情景表达还是情感抒发,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受众情感产生影响,与文化中主人公或情景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出现思想情感上的表达一致性。文化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情感浸透和情感刺激及引導作用,就是文化的感染力。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典型进行的充分发掘和宣传,不仅能够让民族传统文化大放异彩,还能在广大学生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文化是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对本国家或民族的传统、风俗、精神等提炼、创造和传承,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精神家园,具有统一力量、协调行动的强大作用,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萨迦格言》,提出了“处世、治学、识人、待物”的一系列主张。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这些著作、事迹,流传时间久远,思想影响广泛,是他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民族凝聚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3.2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高校是文人学者聚集之地,应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地处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如何在多民族学生聚集地开展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到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熏陶感染,形成了个人独有的民族意识,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的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从某一角度来讲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交流,特别是在与汉族同学的“比较”中,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使得他们对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问题交流中颇为敏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仅仅是趋向成熟,并不是完全成熟,这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容易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将自己民族的文化独立于其他文化之上,极易受到各方面的不良诱导。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沾染着本民族宗教气息,这对他们的良好世界观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那么,要把受到浓厚宗教气息影响及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有必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甄别,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思想共性的部分。

3.3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要求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性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广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以后工作学习中能够正确处理好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对公民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需要做到的基本价值观,覆盖公民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从民族传统文化来看。民族传统文化涉及各民族生产、生活、重大节假日、各类庆典等,在几千年的沉淀后已经形成了向好的世俗道德规范体系,要求他们重德、诚实、和善、宽容。所以,民族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世俗道德规范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4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4.1 要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那么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个人教学观点,仅仅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怎能让学生信服?所以,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政治辅导员,首先应该在日常主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丰富自身认识。其次,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殊性,并无优劣之分,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一员,应该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观察,发掘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叉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和善”“宽容”等道德理念,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因素,但这作为宗教发挥的积极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个人基本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有一定的接近。另外,要善于挖掘民族地区先辈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家园事迹,发现创业就业优秀典型,为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内容。

4.2 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活动之中

三年的大学生活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走向,在这个小型社会中,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几乎都在学校内部进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各项学生活动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座,通过宿舍文化节、文艺演出、经典影片展演、知识竞赛、民族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守好网络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正是互联网繁荣时期,各种社交软件、网络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代民族大学生,但是网络推送信息量大且杂,大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和思想未能完全成熟,对信息的甄别极易出现误差,更容易被邪恶势力诱导。这就要求要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大学生社交生活的各个角落。

4.3 要做好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思想和心理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并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按理说,二者无法进行融合。但实际上,在进行这两种教育的过程中,都强调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体验、理解和反思”。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冲突,首先在心理上做出反应,心理层次不能解决的,就反映在实践生活之中。所以,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以历史名人、英雄事迹以及传统文化价值导向为切入点,加强民族学生自尊自信。要防止黑暗势力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思想渗透,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是关键。民族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更加重视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要建立分类指导台账,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和帮助。也可以成立心理社团,强化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对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评估。

5 结语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塑造了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形象,形成了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之魂,这也是民族文化历经千年而不溃散的原因,也是我们要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但是大学时期也是大学生们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也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各种影响之中逐渐形成,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引导他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也是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认为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的,也是時代发展的需要,这对于站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块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买买提明·玉素甫,伊明江·哈斯木.《十二木卡姆》——具有明显阶级性的爱国主义宣传工具[J].新疆社科论坛,1991,(2).

[3]顾祖成.如何继承和发展西藏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34.

[4]马学良.藏族文学史[M].《萨迦格言》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949951.

[5]萨迦·贡嘎坚赞著.次旦多吉等译.萨迦格言[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6]包华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

[7]邓永星.蒙古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8]刘松,骆郁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方法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6.

[9]王福臣,翟媛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