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一流教材建设研究

2023-04-27 15:39张铃丽姚丹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材建设教育信息化

张铃丽 姚丹丹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思政;大学计算机;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08-0170-03

课程建设是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抓手,而教材建设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同时教材也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高质量的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石[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便携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手段日益丰富,传统的纸质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建设包含多种资源的一流教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有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应用型高校发展历史较短,目前教师难以找到契合课程教学的高质量教材。现有的“应用性”教材,大多是高水平大学的教师编写,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和学术性,“学”与“做”结合性差,课程思政特色也不突出[2]。

1) 教材内容协同性不足

现有教材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协同性不足,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协同性。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运用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

2) 教材不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有的各种教材都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及个人能力不同,对自主式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

3) 一流课程缺乏配套的教学资源

大学计算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已建设多年,课程教学以在线开放课程为首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并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但目前尚缺乏与在线课程无缝衔接的配套教材,以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

4) 现有教材课程思政特色不突出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把价值引领与知识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并蕴含于教材之中,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引领作用。

2 应用型一流教材建设思路

一流教材不仅包含传统的纸质教材,还有配套的微视频、习题库以及课程网站等,通过信息技术将“纸”和“数”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4]。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需求,从学生的视角重构教材结构与内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做”相结合。

1) 教材内容突出“学习性”和“实践性”

“应用性”是应用型教材的核心和灵魂,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性”和“实践性”来实现“应用性”[5]。应用型一流教材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性”,也就是学生能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学”“做”有机融合。为了提高教材的“学习性”,根据知识应用的规律重构教材结构和内容,这样更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教材的“实践性”可以通过恰如其分的举例和案例来实现,例子应来源于知识的具体应用,例子不仅能够形象地阐述知识点,还应能体现知识点的应用方法。

2) 教材内容融入课程思政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设定思政教学目标,实现教材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融合[6]。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为基本依据,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了更好在教材中呈现思政元素,与思政专业教师合作交流,提炼课程知识与育人元素的结合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形成适应教育信息时代课程思政特色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思政育人作用。

3) 教材配套立体化教学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材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创新,一流教材应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服务,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以突出“学习性”和“实践性”为原则,融合思政元素,建设教学资源库,以“二维码”的形式建立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联系。

3 一流教材建设实践

《大学计算机》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结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要求、各专业对人才培養的信息素养要求、社会职场对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需求,该课程主要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实现提高各专业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重构教材知识体系结构

随着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深入推进,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对教材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重构。重构后的教材内容分成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素质拓展三个层次,知识模块由简单到复杂,后面模块对前面模块起到递进和包容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凸显“应用性”,有机融合理论知识与案例,提炼出七个教学情境,再把每个教学情境分解成若干任务,依据具体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三个层次七个教学情境的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2) 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

《大学计算机》教材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覆盖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影响范围大,教材不仅要承载知识也要蕴含育人思想。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更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发挥好教材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教材内容与育人元素的切入点和融入点,最终形成以知识模块为基本单元的详细课程思政融入方案,课程思政融入点如表1所示。

3) 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开发与纸质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网站、智能测评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库与其他学习资料,最终形成资源丰富的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更加开放,能够更好地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手段融合在一起。

大学计算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已建设多年,课程教学以在线开放课程为首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由于缺乏与在线课程无缝衔接的配套教材,以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以正在运行的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开发立体化教材,既发挥了课程网站的作用,又方便了“教师教”和“学生学”。

结合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加以梳理和区分。对于已有微课资源的教材内容,在编写的过程中只作简明扼要的介绍,不再进行详细阐述,为了建立知识点与微视频的联系,在教材中给出相应的二维码。不适宜以微课形式展现的教材内容,在教材中进行详细阐述,以更好地与课程网站相契合。此外,在线开放课程中单元测试和综合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在教材中尽量以小结的形式呈现。以上举措使得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网站无缝衔接,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建设与教材相配套的智能测评系统,测评系统试题库有数量巨大的试题且题型丰富,测评系统也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组卷,公平高效评判学生答案。智能测评系统不仅用于期末测评,平时也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做一体化。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更好地凸显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教材中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或者相对抽象的部分,采用虚拟仿真实验的方法提高教材的易学性。教学情境“一条指令的执行”这一部分相对抽象,把虚拟仿真实验“指令的执行”分解成若干个小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放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此外,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和其他学习资源,充分实现“紙”和“数”相融合,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相得益彰。

4 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对教材编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习性”和“实践性”为编写原则,重新调整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共包括三个层次:知识传递、能力建设和素质拓展,基于七个教学情境形成了九大章节。教材内容涵盖算法和程序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彰显了教材的思政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配合教材开发了各种数字资源,如微视频、智能化测评系统和虚拟仿真实验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

教材不仅要承载知识,更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抓手,教材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大学计算机》教学目标,建设一套应用型一流教材,能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让立体化教材更加立体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立体化教材的作用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教材建设教育信息化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民办高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