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训练”到“融通人文”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应然质态

2023-04-28 01:41□王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神话要素人文

□王 军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倚重哪一方,都会导致语文课程失衡。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其核心要旨就是推动“工具性”与“人文性”协同发展。随着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文要素的充分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开始成为语文教学热议的话题,而人文主题却相对少有人问津。久而久之,语文要素的落实就被异化成了机械僵硬的语用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也被异化成功利性极强的课外辅导。而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借助人文主题的丰富内涵,为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助力。

一、滴入学习的催化剂,变“兴趣丧失”为“持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即使把孩子绑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以机械训练的方式替代语文要素的落实,必定会使学生的思维落入训练主义的窠臼。学生疲于应付,自然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不仅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蕴藏着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教师要找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融合点,从本质上改变要素落实的质态。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先“感受”,后“积累”,这就需要学生经历理解、感知、品味、朗读、悦纳、内化等学习过程。《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有很多生动的语言,值得学生积累的语句也不在少数。如果逐个教学,不断重复相似的步骤,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个单元的导语是:“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单元人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一来契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以“探索”替代原来的硬性阅读,给予学生未知感;二来对接课文内容,将机械的语用训练转化为真实的活动,给予学生挑战性。

教学时,教师率先明确“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课文中的大自然赐予了我们怎样的礼物?让我们阅读课文,开启一场探索自然之旅吧!”以典型词句“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为例,“树林”“草木”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这礼物如何呢?这就需要教师聚焦“幽深的雾蒙蒙的”“浓浓的苦苦的”等生动关键的形容词,从“探索”的视角激活学生的认知动力,引导他们积极联系生活,以想象还原的方式,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树林。

每一个价值点,都能引发探索自然的一次体验;每一篇课文,都能开启探索自然的一段旅程。只要将语文要素的落实统整在人文主题导引下的真实活动中,让其成为学生的认知需求,自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输送思维的强心剂,变“被动接受”为“任务驱动”

要想扭转机械训练的状态,真正落实语文要素,就需要设置明确、鲜活的任务。将要素落实的要求、标准都寄托在任务中,这是一大进步。然而,很多时候,任务目标生搬硬套,任务要求教师提出,任务环节直接设计,任务评价武断实施……这样布置任务,只会消磨学生的热情,折损学生的锐气。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题揭示了单元的人文走向,包含丰富的鲜活元素。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为语文要素的自然落实保驾护航。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单元导语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依托单元人文主题,教师可以设置“探寻神话世界”的主题任务,将单元内容的学习转化为在神话世界中漫游与体验,将原本硬性的任务转化为积极的体验探究,并细化学习任务,将单元语文要素统整在“奇妙的神话世界”这一主题情境中。具体内容如下。

1.走进神话故事:紧扣内容,大体理解神话故事的情节。借助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和学生对神话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梳理情节,感受神话“永久的魅力”。

2.探秘神话世界:紧扣文体,初步探寻神话鲜明的特质。让学生把思维伸向神话深处,探寻神话中的神奇环境、神奇瞬间、神奇力量,感知神话的独特魅力,通过细读文本、提取运用信息和综合实践表达,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把握神话的文体特色,感受神之形象。

3.畅谈神话故事:紧扣练习,分层搭建神话的复述支架。让学生借助插图、注释或者想象等,将神话故事讲完整、讲具体、讲生动。通过“神话故事大家讲”板块,拓展其他神话故事,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创作神话故事:紧扣习作,大胆描摹心中的神话世界。从神话故事的范本出发,让学生把握其想象神奇的特点,锻炼想象思维。紧扣“我和______过一天”的习作主题,将神话人物拉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创设神奇环境、再现神奇瞬间、展示神奇力量、设计神奇情节。将学生编创的神话故事汇编成册,形成单元学习成果。

紧扣人文主题,设置鲜活任务,如同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为推动要素落实提供了动力支撑。

三、注射情感的兴奋剂,变“浮于表面”为“深入体会”

语文要素指向知识、能力和习惯,需要借助一定的规则甚至强制性的规定来落实,但这绝不意味着让硬性要求贯穿教学始终。这样做只会让学生对待语用训练消极敷衍、草草了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语言的品味与表达都离不开情感。为此,教师要充分解读单元人文主题,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注射一支兴奋剂。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单元导语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齐心抗敌的赤诚热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牢牢地镌刻在意识中,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因此,了解作者“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品味不同维度的遣词造句,可依托人文主题的情感元素予以落实。

以《狼牙山五壮士》第四、第五两个自然段为例:作者先从“面”入手,描写五位壮士奋勇杀敌的场景;随后以“点”细化,聚焦子弹打完时马宝玉和胡福才的表现;紧接着回归“面”,展现五位壮士用石头砸敌人的画面;最后,再次描写马宝玉这个“点”,刻画人物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时的状态。如果脱离情感,单独洞察点面结合的写法,品味动词,学生充其量也只能获取人物的外在形态,而对于其内心的揣摩,则完全空白。引入人文主题的情感元素之后,这一段文字就不再是纯粹的画面描摹,包裹其中的情感展露无遗。描写“面”(群体)时,“向顶峰攀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继续射击”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时的无所畏惧,“用石头砸”更是融入了五位壮士对日本侵略者源自心底的无比痛恨。描写“点”(个体)时,“拧开”是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抢前”“夺过”是对战友的关心和照顾,“拔出”“拧开”“扔向”是看淡生死、给予最后一击的洒脱。

有了情感的支撑,点面结合就不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刻画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的必需;有了情感的浸润,遣词造句也不仅是对外貌神态的描绘,还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了最真实、最精准的写照。

四、添加文化的氧化剂,变“不明就里”为“解析秘妙”

落实语文要素,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养成语文习惯。但很多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掌握这些语文要素。这就暴露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本质缺乏认知。因此,教师要借助人文主题的文化内涵,将语文要素包裹其中,明确要素落实的文化导向。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无视人文主题,就文本内容单独体会作者的详略安排,似乎也能起到落实单元要素的功效。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就可以知晓:课文以时间为主线,描写了北京春节前后的各类场景。从篇幅上就能形成以下判断:腊八节、除夕夜、大年初一、元宵节,是详写;小年夜、正月初六、正月十九,是略写。看起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似乎无须介入人文主题就能达成。但如果向深处追问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作者是怎样描写详写部分的”,学生就完全不明就里。

第一个问题无法从课文中找到任何注解,因为这样的构思、设置完全潜藏在老舍的意识之中,深受人文主题中“风俗”的影响。综观详写部分的内容,老北京人所展现出来的风俗习惯都与吃喝玩乐相关,都是个体生命的必需,也体现出这一节点的重要性。而略写部分则相对次要,都是过年时的习俗。比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只不过是春节的“彩排”;“年初六”虽然店铺开张,但“大家并不很忙”,还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第二个问题需要深入文本的语言,找寻语言中隐含的表达密码。老舍先生极具魅力的京味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教学时需要从“风俗”的文化特征出发,让学生感受京味语言浅显易懂、质朴生动、轻快自然的特点。无论是详略的安排,还是语言的运用,教师都要借助人文主题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要素落实与转化的过程中沉下心来,进入语境,慢慢地品,细细地悟。

机械僵硬的语用训练只会揠苗助长。短期看,长势迅猛;长期看,丧失生机。渗透融合人文主题的语文要素,如同沃土,使语文教学根基扎实、持久力强,以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

猜你喜欢
神话要素人文
东方神话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神话”再现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