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2023-04-28 09:26魏洪祥王兴兵
水产养殖 2023年4期
关键词:太子河轮虫辽阳

魏洪祥,王兴兵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太子河古称衍水,位于辽宁省东部地区,发源于辽宁省新宾县境内的长白山脉,全长413 km,流域面积为1.39×104km2。该流域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778.1 mm。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太子河流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流域内出现大量污染源,尤其是氮磷类污染物超标较严重,饮用水源水质也受到威胁,一些珍稀物种相继消失。

浮游植物为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可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其个体较小,细胞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对所处的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因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可反应水质状况[1]。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来调节水生态平衡,同时又为其他高营养级生物提供活饵料。浮游动植物共同作为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艳庆[2]研究了辽阳市太子河水体富营养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孙忠明[3]分析了综合污染指数法在太子河流域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崇祥玉等[4]研究了太子河河流等级对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谭红武等[5]对太子河流域水生生物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现于2021年,对太子河辽阳城区段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开展调查,以了解该水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密度和生物量时间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站位及时间

根据《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SC/T 9402—2010),在太子河辽阳城区段共设置5 个采样站位。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前沙坨子(E:123°18′14.02″;N:41°14′20.68″)、西沙坨子(E:123°14′35.41″;N:41°14′36.19″)、中华大桥(E:123°12′36.30″;N:41°16′14.82″)、肖夹河(E:123°13′4.88″;N:41°18′39.98″)、下王家(E:123°9′19.39″;N:41°20′22.23″),见图1。

图1 太子河辽阳城区段采样站位

具体调查时间为2021年1月19日、2月22日、3月25日、4月15日、5月21日、6月24日、7月25日、8月23日、9月21日、10月23日、11月23日、12月20日。每月采样1 次。1月因河面结冰未采集到样品,故实际调查共11 个频次。

1.2 样品采集方法

1.2.1 浮游植物定量样品采集

采集水体表、中、底层样品,混匀后取1 L 水样,加入15 mL 鲁哥氏碘液固定,摇匀,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48 h,虹吸浓缩至20 mL。镜检前,将样品充分摇匀,快速吸取0.1 mL 滴入浮游植物计数框中,在Leica DM 750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00 个视野,每个样品计数2 片,取均值。若2 片计数结果相差15%以上,则进行第3 片计数,取3 片中相近的2 片均值,换算为1 L 水样中藻类的细胞数,单位为ind./L。

1.2.2 浮游动物定量样品采集

采集水体表、中、底层样品10 L,混匀后取20 L,经25#浮游生物网过滤,得到浮游动物定量样品,现场加1%甲醛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静置48 h 后浓缩至20 mL。样品充分摇匀后吸取1 mL 置于浮游动物计数框中,在Leica DM 750 光学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2 片,2 次计数结果与其平均值之差<10%结果为有效,否则需计数第3 片,取3 片中相近的2 片均值,换算为1 L 水样中浮游动物个体数,单位为ind./L。

浮游生物分类鉴定参照《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6]《中国淡水生物图谱》[7]《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8]等。

1.3 数据计算

采用Mcnaughton 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采用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评价生物多样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 为优势度指数,Y>0.02 定为优势种;ni为第i 种的总个体数;N 为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fi为第i 种在各站位出现的频率;H′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1.4 评价方法

1.4.1 浮游植物丰度

根据湖泊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密度的评价标准[9],密度<3×105ind./L 为贫营养型,3×105≤密度≤1×106ind./L 为中营养型,密度>1×106ind./L 为富营养型。

1.4.2 H'

根据文献[10-14],当0<H'≤1 时为重污染,1<H'≤3 时为中污染,H'>3 时为轻污染。

2 结果与分析

2.1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共检出浮游植物7 门53 属110 种(以密度>1×103ind./L 计),包括10 个变种,12 种鉴定到属。检出种类中有硅藻门59 种,占物种总数的53.6%;绿藻门32种,占29.1%;蓝藻门8 种,占7.3%;甲藻门4 种,占3.6%;隐藻门和裸藻门各3 种,分别占2.7%;金藻门1 种,占0.9%。时间上,8月和9月物种数较多,分别为51 和48 种,12月和2月较少,分别为22 和16 种。

优势种14 种,分别为史氏棒胶藻(Rhabdogloea smithii)、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变异直链藻(Melosirs varians)、小环藻(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极狭变种(Synedra acus var.angustissim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agare)、扁圆卵形藻多孔变种(Cocconeis placentula var. euglypta)、显喙舟形藻(Navicula perrostrata)、偏肿桥弯藻(Cymbella ventricosa)、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其中显喙舟形藻(Navicula perrostrata)在11 个月均出现,出现频率最高。此外,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变异直链藻、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a)、尖针杆藻、尖针杆藻极狭变种、扁圆卵形藻多孔变种、偏肿桥弯藻、菱形藻出现频率均≥9 个月。

2.2 浮游植物密度

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5.35×105ind./L,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的西沙坨子采样站位,为2.68×106ind./L;最低值出现在8月的中华大桥采样站位,为4.70×104ind./L。时间上,浮游植物密度在4月最高,为9.65×105ind./L,10月最低,为2.11×105ind./L。空间上,西沙坨子站位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6.87×105ind./L,中华大桥最低,为3.88×105ind./L(图2)。

图2 浮游植物密度的时空特征

2.3 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 个门25 属36 种(以密度>1 ind./L 计),包括1 种鉴定到属。在检出的种类中,轮虫类23 种,占物种总数63.9%;原生动物7种,占19.4%;枝角类和桡足类各3 种,均占8.3%。各月份中,4月和5月浮游动物物种数较多,分别为16 和13 种,10月和8月物种数较少,分别为4和1 种。优势种为长足轮虫(Rotaria neptuni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桡足类无节幼体(Nauplius)。

2.4 浮游动物密度

浮游动物密度的时空特征见图3。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33.5 ind./L,其中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下王家站位,为280.0 ind./L;最低值出现在9月的西沙坨子站位,为1.0 ind./L。时间上,4月份浮游动物密度均值最高,为92.4 ind./L,10月最低,为6.0 ind/L。空间上,下王家站位密度最高,为92.4 ind./L,西沙坨子密度最低,为22.5 ind./L。

2.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本调查中,该河段浮游植物H'最大值出现在前沙坨子,为2.87;最小值出现在肖夹河,为0.62;均值为2.14。各采样站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前沙坨子、西沙坨子、中华大桥、下王家、肖夹河,从上游至下游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3 讨论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能反映水体的生态条件和营养状态,与富营养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15]。一般而言,浮游植物物种数中金藻门高,表示水体为贫营养;隐藻门高,水体为贫、中营养;甲藻门高,水体为中营养;硅藻门和绿藻门高,水体为富营养;蓝藻门和绿藻门高,水体为超富营养水体[16]。

太子河辽阳城区段硅藻物种数最多,且优势种均为硅藻门,表明该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仅与水体的营养盐水平、pH值、水温、光照等因素有关,水体流量也是重要因素。太子河辽阳城区段处于辽河流域的中上游,水流量较大,浮游植物不易生长繁殖,但对着生硅藻的影响较小。因此,群落物种组成以硅藻为主,并不能完全说明其所处水体的营养化水平,还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生物多样性可表征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体现群落结构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和生境差异,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17]。本调查河段,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0.62~2.87,均值为2.14,根据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10-14],该水域处于中污染状态。

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浮游动物以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为饵料,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轮虫和枝角类的生长均较为迅速,枝角类群落结构更多地受到下行效应的影响,而轮虫更多受到上行效应影响,对水体理化环境变化响应迅速,因此许多研究都倾向于以轮虫作为指示种去评价水体现状[18]。一般将臂尾轮虫(Brachionus sp.)、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p.)、螺形龟甲轮虫等几种浮游动物多作为水体富营养化标志。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等一般出现在中污性水体。本研究中,长足轮虫、尖尾疣毛轮虫(Synchaeta stylat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螺形龟甲轮虫、曲腿龟甲轮虫的密度较大,表明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猜你喜欢
太子河轮虫辽阳
葠窝水库运行后对太子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特征研究
辽阳雷锋纪念馆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辽阳人的骄傲——太子河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辽宁太子河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太子河小林子水文站旱限水位分析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