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融合的初中英语非虚构类文本阅读作业设计
——以《阳光英语分级阅读》(初一下)Is It A Fish?为例

2023-05-02 14:41马虹霞
初中生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跨学科虚构鱼类

■马虹霞

非虚构类文本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更好地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英语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旨在以内容教学为主,以知识获取和问题解决为主要思路,帮助学习者建构相关概念,理解逻辑关联,拓展百科知识,确立学科意识。因为英语非虚构类读物本身就涵盖了不同主题、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尝试以语言学习为载体,整合与拓展学生的经验,加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推进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而优化的读前、读中、读后阅读作业,可以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跨学科探究与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力。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阳光英语分级阅读》(初一下)Is It A Fish?为例,浅谈如何促进非虚构类文本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目的。

一、设计读前预习作业,激活多学科背景知识

教学文本《阳光英语分级阅读》(初一下)Is It A Fish?是一本关于鱼类的说明性科普类绘本。作者聚焦了两个大概念:什么是鱼?它是鱼吗?作者先陈述了鱼类特征的事实性信息,然后引导读者根据动物的特征来判断其是否属于鱼类。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地告诉读者鱼类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来对动物进行分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动物分类系统提供了基本知识。该文本涉及动物分类系统、鱼类的生理特征等生物学知识以及浮力等物理学知识,内容与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第10 章第1节《水中的动物》有较多关联。

背景知识是思考的基石,读者如果无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就无法理解所读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因此,教师引出先前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现有的经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笔者设计了以基础性问题为主的预习作业:第一,自学鱼类特征的词汇,并标注相应的部位名称;第二,对一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设计意图]该项预习作业旨在激活并关联学生先前对动物分类系统和鱼类主要特征的生物学知识,以此来帮助他们定义和理解核心词汇,为后续判断动物的类别和探究鱼类的主要特征奠定知识基础,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及误区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英语学术词汇,对鱼类的特征认识不全面。虽然他们能够根据常识做出一些分类,但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分类的依据,也欠缺科学性,对动物分类系统没有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读中探究作业,挖掘多学科关联知识

阅读探究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让读者既渴望探索发自内心的问题,也愿意解决源自阅读内容的问题。“探究”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准确的阅读目的、定位信息,采取适当的策略(如分类、概括、关注文本特征等),记录并交流信息,与文本进行充分互动。笔者设计了绘制组织结构图、把鱼分类并概括的作业,同时设计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共同讨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并以结构图的方式做记录,启发学生思考“鱼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的物理学原理。在本课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在结构图和关键词的帮助下进行分类和概括,这是帮助学生理解非虚构类文本的有效方式。因为当学生在进行概括时,他们需要先梳理、整合、确定最重要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有理有据、符合逻辑的表达。这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梳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该项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整合信息与拓展学生经验,加强生物、物理、英语等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发展学生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主旨,整合信息,为之后开展更深层次的阅读和研究储备知识,奠定基础。

三、设计读后实践作业,探究多学科延伸知识

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会让阅读更有意义,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判断鱼类和非鱼类的知识储备之后,笔者设计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作业:小组合作选取某一种动物为研究对象,并用海报呈现研究成果。学生们被鼓励在小组内阅读更多的动物类绘本,以补充主绘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阅读主绘本过程中学到的阅读策略自然迁移到新的绘本阅读中,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得以贯彻落实。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提取了更丰富的信息,找出该动物的特征,判断它的类别,收集有趣的事实,分享新的知识。笔者利用目录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为课后的进一步研究开阔思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不少学生提出了超越文本的探究性问题。教师设计的读后实践作业是每组自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生物学知识进一步探究鱼类,完成一篇研究性报告。(见下图)

[设计意图]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各种真实的、跨学科的问题,多角度、发散性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去思考、判断、分析、合作、交流。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学习由此发生。学生们是寻找新事实、构建新概念和应用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技巧的探索者,是理解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者。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学生们提升了理解非虚构文本的能力,丰富了思维方式,也加深了跨学科的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引导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自主、合作参与实践和探究,用英语完成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决策、作品创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达,呈现最终的学习成果,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指向学科融合的本质是突破学科边界去思考的一种跨学科意识,也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由于英语非虚构文本的特性,理解与探究取向的跨学科深度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阅读课程中。新课标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理解为核心,结合文本特点,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加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能力。

猜你喜欢
跨学科虚构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鱼类运动会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