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原则

2023-05-03 04:31李冬花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生态翻译学原则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中医在治疗人体疾病方面不同于西医,其给出的独特治疗思路,所采用的独到药物和特殊治疗方法,对于治疗人类某些疾病而言效果更好、优势更大。依据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研究中医药文化外宣,即在英译过程中参考生态翻译学理论有效协调中英双语语言差异。文章立足生态翻译学理论,讨论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原则,结合具体翻译策略及例证探究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自然转化,深层次思考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受众文化心理,达成利用生态翻译学开展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工作的目的。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法、理论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在分析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上,阐释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的基本原则,从对于汉语原语言和英语翻译的语言差异性研究、对于汉语原语文化与英语译语文化的平衡、对于英语译语受众文化心理的有效皈依三方面证明了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的基本原则,证明了生态翻译学的重要价值。文章认为,我国需要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外宣工作,通过高水平外宣英译来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在英译外宣过程中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现生态翻译学理论价值内涵,有助于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医药文化;外宣;原则;改写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05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西安翻译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翻译地理学视域下陕西中医药文化外宣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B51

一、前言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人们对异国文化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且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于外国人有着难以估量的吸引力,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医药文化[1]。

所谓生态翻译学就是指生态自然环境与科学的融合,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内涵的融合过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应生态环境,顺应生态环境客观诉求,对文本进行自然化翻译优化。在整个翻译工作中,翻译者的言语、文化、交际内容都要迎合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及翻译实践经验作出自主判断,形成柔性的语言维度、自然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全面适应、转化生态翻译学内容[2]。

二、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的基本原则阐释

(一)对于汉语原语言和英语翻译的语言差异性研究

中医药文化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中医药语言蕴含一定的哲学色彩成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二者水乳交融,但却容易导致中医药文化语言出现歧义。

这种歧义是指中医药语言中有一词多义、概念交叉混合的现象,这些语言甚至对于中国人来说也难以理解,因此将其翻译为英语内容难度就更大。

深层次分析中医药语言就会发现,其文学、哲学用语中掺杂着日常用语,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化水准,所以翻译中医药语言必须具备深厚的中文功底,且对于翻译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即翻译者要同时具备丰富的两国语言文化储备,了解两国国情与人文风俗,如此才能确保外宣内容的高质量。

中医药语言中的文字常以多种形式呈现,不但有诗赋、歌咏这样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还有曲调、志怪小说这样的特殊文体体裁,古典文学色彩相当浓郁。

如果以古代人的思维来探析中医药语言,会发现许多语言都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其中具有隐喻色彩特征的内容非常之多且表现隐晦,实际上现代医学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医药文化基础上的[3]。

对于某些抽象的中医药语句词汇而言,利用取象比类思维进行外宣英译更为合理,这样会使翻译更日常化,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换言之,就是运用日常用语来翻译中医药语言。如增水行舟、釜底抽薪、提壶揭盖等词语,这些都是中医药语言中比较常用的词语,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语义表达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歧义性,往往是一词多义。如果对西医理论展开分析,会发现这些理论语句的来源都是具有客观实证的,所以西医语言语义更加单一,但是具有精确性特征。因此在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外宣英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首先学习理解两国医药语言文化内涵特征,并在翻译过程中协调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确保做到传播医药知识,体现中医药语言的独特价值,并将这一价值准确传递给外国受众[4]。

在中医药语言中有“釜底抽薪”这一词语,如果将其翻译为英文就是“ 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cauldron(Eradicating the root of a disease) ”。这一翻译即为直接翻译,翻译语句中切实保留了中医药语言文学化的基本特征,而在注解中则将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医学知识精确表达出来,语言凝练且表达生动,完全符合外国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一案例对汉语原语与英语译文的差异性表达非常到位,且做到了同步兼顾,便于外国受众理解“釜底抽薪”的真实含义[5]。

(二)对于汉语原语文化与英语译语文化的平衡

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工作必须追求语言文化平衡,即保证汉英原语、译语翻译到位,实现二者之间从语言文化到医药文化的平衡。

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工作的平衡机制十分必要,因此要通过翻译来发挥不同语言的文化优势,形成汉英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机制,甚至做到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随意切换。在这里,中医药文化就成为最重要的中间媒介,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应该尽量减少语言差异障碍,翻译者有责任保证汉语原语生态与英语译语生态的有效平衡,達到一种良好的“中和”效果。

如此一来,汉语原语就能发挥自身民族文化优势,通过译语翻译结果让更多外国受众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伟大高明之处[6]。

在追求这种平衡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的宗旨是什么,那就是面向海外受众宣扬传播中医药文化,因此译文必须保留中医药文化特色原味,即保留文化内核。

对于翻译者而言,要通过处理汉语原语表层结构“保鲜”中医药文化信息内容,然后充分考虑语言特点与译语受众文化心理,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内容精准传递、投放到外国受众群体中,确保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真实魅力[7]。

例如,“三焦”是中医药语言中的特有词语,在西医语言中并没有对应词语。传统翻译中采用音译配合注解的方法可以翻译为“san qiao”。但是,当前的外宣英译工作特别注重意译,建立汉语与英语之间翻译的绝对平衡机制,因此翻译成“an anatomical term in TCM referring to one of the six fu-organs”。这一翻译非常巧妙,有助于外国受众理解中医药文化术语内容,对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大有裨益。在这一外宣英译手法中,翻译者主要遵循简洁性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信息冗长的情况,对于加速中医药文化信息的传递与提高其传播成效都有较大帮助[8]。

(三)对于英语译语受众文化心理的有效皈依

实际上,中医药文化中蕴藏了大量传统文化和哲学核心内涵,如儒家长幼尊卑思想等。这些哲学思想在渗透到中医药文化理论后,某些药剂配方也就应运而生,比如中国古代的君、臣、佐、使都在中医药配方中有所体现,如果与西方古代文化对标,它正对应了西方宫廷中的君主、臣僚、僚佐和使者。不同官爵的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类比中医药中的各味药材就非常科学合理。

基于这一点,翻译者在开展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工作前必须深入了解西方受众及其民俗文化,还应研究西方民众的民族文化心理,配合中医药传统文化意象内涵展开翻译工作[9]。

举例来说,在中医药文化中,诸如“青龙汤”“白虎汤”等都代表了各类方剂,而“龙”“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恰好代表了权力、贵族与祥瑞,对于中国人而言其文化心理暗示作用极强。时至今日,龙虎依然代表了人们美好的向往,能够激发人们正向积极的心理反应。但是,“龙”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了邪恶与黑暗,是丑陋的、灾难性的标志,只会让人们感到恐惧和厌恶。这就是文化意象的表现,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内容丰富、内涵深邃。如今通过外宣英译工作将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海外,翻译者必须做到对受众文化心理的尊重与理解。

比如“小青龙汤”这一方剂,如果音译可以翻译为“Xiao Qinglong Tang”,如果精细翻译,可以翻译为[10]“a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exterior cold and resolving interior retained fluid”[11]。这一英译结果更加理想,完全解释了这一方剂的药效,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特色,真正做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海外,展现独一无二的文化意象内容。

对于外国受众而言,受众文化心理的皈依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外国受众真正理解了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价值优势,所以能够从心理上接受中医药文化内容,深层次认知中医药文化所传达的宝贵价值信息,并进行消化[12]。

外宣英译工作所传递的结果实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兼容并包,保证中医药文化与西医文化和谐相处,满足了生态翻译学要求,确保中医药文化真正大步迈出国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13]。

如此英译结果自然且顺畅,对于受众文化心理的影响较大,非常值得推崇,从某种程度来讲,它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好地推向了世界舞台。

除上述要点以外,基于中医药文化心理层面的调整也符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要求,它要求中医药文化外宣文本英译内容更变通、更灵活,在行文风格上表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比如“中国麦海口医药将秉承央企责任,顺势主动作为”,其翻译就应该为“China Meheco Group Co., Ltd. will uphol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and follow the tren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making every effort to figh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14]。

从上述翻译内容来看,其主要基于生态翻译学内涵自然翻译语句段落,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不卑不亢,传播效果较好。其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调整也十分到位,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之广博胸怀[15]。

三、结语

我国需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工作,要求翻译者主动深入学习中西方文化,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参透更多外宣英译工作原则,保证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

未来,针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外宣英语翻译工作还需要继续深入研讨,思考其发展机制,结合更多翻译实例展开分析,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内容,保证相关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工作能够深入开展,满足多方现实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龚谦.“生态翻译学”視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原则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125-126.

[2] 黎晖,高婷.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外宣英译现状及提升策略[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91-95.

[3] 容蕾蕾,祝捷,靳昭华.河北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研究[J].时代报告,2021(46):94-95.

[4] 李斐然,徐海女.基于目的论的中医药企业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0(12):30-31.

[5] 谢苑苑.杭州历史文化名片“老字号”的外宣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研究[J].电大理工,2018(1):29-30.

[6] 陈佩佩,赵丹娟,徐怡琳.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宣传项目的路径探讨:以微信公众号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5):181-183.

[7] 孙迪,宋佳媛,郭力铭,等. 2011-2021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5):29-34.

[8] 胡小泉.医药企业形象宣传构建及对外传播研究[J].传媒论坛,2022,5(5):102-104.

[9] 陶虹佼,郑雅婷.大健康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析:以“中国药都”樟树为例[J].企业经济,2022,41(10):132-136.

[10] 陈胜,杨棪.新时期红色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研究:从甘肃红色旅游外宣典型文本重构的视角出发[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113-119.

[11] 杨霞,张虹,陈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范式[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12):189-194.

[12] 毕赢,王庆松,张楠,等.中医药标本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2,8(Z1):181-184.

[13] 王育烽.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闽南文化外宣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12-115,125.

[14] 金丹.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运河导览词翻译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2):34-39.

[15] 赵若君.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医学类科普文本的汉译研究:以《大脑的一天:掌控你的生命节律》为例[J].现代英语,2022(24):65-68.

作者简介 李冬花,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英语翻译与教学。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生态翻译学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